时间:2021-02-02 作者:严于龙 付凌晖 (作者单位:国家统计局 中国农业大学)
[大]
[中]
[小]
摘要:
2005年底,随着国家统计局一系列公告和新闻发布会的召开,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圆满结束。此次普查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将2004年GDP由原来的136876亿元修订为159878亿元,增多2.3万亿,增加16.8%。这一修订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强烈关注,媒体和专家众说纷纭。那么,GDP究竟是在什么背景下修订的?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GDP修订的背景
为了摸清我国的国情国力,2004年以前我国先后共完成了十多次全国性的普查工作。2003年7月,经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共同研究,并报请国务院批准,决定对国家普查项目的设置和周期安排作重大调整,将第三产业普查、工业普查和基本单位普查合并,并把建筑业纳入普查范围,在2004年进行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调整后,我国周期性的普查包括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信息,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含编码)及其数据库系统。此次全国经济普查共动员组织了300多万名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1000多万名统计和财务人员,对在我国境内从事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517万个法人单位、682万个产...
2005年底,随着国家统计局一系列公告和新闻发布会的召开,全国第一次经济普查圆满结束。此次普查工作的一项重要成果是将2004年GDP由原来的136876亿元修订为159878亿元,增多2.3万亿,增加16.8%。这一修订引起了国内外各界的强烈关注,媒体和专家众说纷纭。那么,GDP究竟是在什么背景下修订的?有什么重要的意义?
GDP修订的背景
为了摸清我国的国情国力,2004年以前我国先后共完成了十多次全国性的普查工作。2003年7月,经国家统计局、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共同研究,并报请国务院批准,决定对国家普查项目的设置和周期安排作重大调整,将第三产业普查、工业普查和基本单位普查合并,并把建筑业纳入普查范围,在2004年进行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调整后,我国周期性的普查包括经济普查、农业普查和人口普查。
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全面掌握我国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规模、结构和效益等信息,建立健全覆盖国民经济各个行业的基本单位名录库(含编码)及其数据库系统。此次全国经济普查共动员组织了300多万名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1000多万名统计和财务人员,对在我国境内从事工业、建筑业和服务业的517万个法人单位、682万个产业活动单位、3922万个个体经营户,进行了规模空前的普查登记,取得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利用经济普查获取丰富翔实的基础资料进行国民经济核算,要比常规的年度核算更全面、更准确、更真实。毋庸置疑,通过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及进一步对历史统计数据的修订,对正确认识我国的经济规模、经济结构、经济运行质量,以及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将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此次全国经济普查除GDP总量数据修订外,第一产业因不在这次普查范围之内,仍采用原来核算数,其增加值为20956亿元,占GDP的比重为13.1%,比2004年原核算数所占比重的15.2%降低2.1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为73904亿元,比原核算数增加1517亿元,占GDP的比重由52.9%降为46.2%,降低6.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为65018亿元,比原核算数增加21297亿元,占GDP的比重由31.9%上升到40.7%,提高了8.8个百分点。在GDP总量多出的2.3万亿元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加2.13万亿元,占93%。
GDP核算之所以出现如此大的遗漏,主要是由于在我国常规统计中第三产业存在明显的漏统问题。我国过去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一直注重物质产品生产的统计,服务业统计比较薄弱。随着我国逐步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与国际通行的核算标准(SNA)逐步接轨,服务业统计尽管得到了一定的加强,但基础工作还不健全,在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各种财务制度和统计调查制度等没有及时跟上,因此导致第三产业增加值核算存在严重的遗漏。
事实上,通过普查对GDP进行大幅度修订,在国际上已成惯例,历史上有很多国家都曾经对其GDP数据进行过大幅度修订,如意大利1987年的修订使其1982年的GDP提高了17%以上,印度尼西亚2004年的修订使其GDP提高了17%。
GDP修订的意义
第一,还事实于本来面目,实事求是地反映我国的综合国力。经济普查核算得到的GDP数据比原统计数据增加了16.8%,反映出我国经济的总量规模更大,发展速度更快,综合国力更强。根据修订后的数据,我国GDP按不变价格计算,1979年到2004年由年均增长9.4%提高到9.9%,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年均增长8.1%提高到8.3%。我国2004年经济总量在世界的位次由第七位上升为第六位,与位列第四、第五位的英国和法国的GDP总量已经很接近,占全球经济的比重由4%提高到4.7%。
第二,我国经济结构、经济运行质量更为合理健康。从三次产业关系来看,第一、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下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从而减轻了我国经济过度依赖制造业,三次产业比例失调的担忧,三次产业结构更加符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根据原有的三次产业数据,我国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与国际上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相比,明显偏低。通过经济普查,较大幅度提高第三产业增加值,表明我国产业结构大为改善,结构调整达到了预期的效果。从外贸依存度来看,GDP修订后,2004年外贸依存度由69.8%下降到59.8%,可以使我国目前高贸易依存度带来的潜在风险有所降低。从投资与消费结构来看,2004年最终消费率因为普查数据修订而会有所提高。目前还没有正式发布投资方面的更新数据,但是由于此次GDP修订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绝大部分,而第三产业中消费所占比重较高,所以2004年投资占GDP的比重将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这就意味着我国经济中过度投资及其引发的过度供给问题并不像之前想象的那么严重。我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更加值得期待。此外,由于GDP数据的修订,我国政府债务占GDP的比例从21%的水平下降到18%,其中外债占GDP的比例由13.8%下降为11.8%;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由1.5%下降为1.3%;贸易顺差占GDP的比重由19.5%下降为16.7%。这些变化表明我国经济更加健康,经济增长的结构关系更为合理。
第三,未来经济增长的基础更加稳固,有利于吸引国外投资。由于产业结构、投资消费结构大为改善,外贸依存度、债务率、赤字比重等主要指标得到趋好修订,跨国公司更加看好中国经济增长前景。这对于吸引外资,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有着积极的作用。2004年我国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金额达到606亿美元,吸引外国直接投资额仅次于美国和英国,居世界第三位。
第四,预示着市场潜力巨大。GDP数据上调总量扩大16.8%,而扩大的部分93%来自第三产业。第三产业主要是消费产业,这预示着消费市场的巨大。一方面说明我国“扩大内需”政策的有效性;另一方面对其他国家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为世界各国向中国出口商品扩展了空间。
第五,为政府的宏观调控提供了决策依据。GDP修订后将对我国的宏观调控政策制定产生重要的影响。由于在制定国家宏观经济政策时,各项经济变量是重要的参考依据,随着GDP数据的修订及一系列相关指标的变动,必然需要重新审视我国的经济结构关系。通过分析三次产业结构关系、投资消费结构关系、地区经济差距等等,需要对于原有的社会经济关系的认识做一定程度的修订。相应地,在制定国家的产业政策、地区经济政策等时,侧重点会发生一定的变化,必然对我国今后的经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同时,GDP的修订对于我国的社会政策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经济总量规模增加的基础上,对于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解决教育和医疗问题等都会产生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因而在制定调整社会关系的政策时也必将会出现重要的变化。
第六,GDP上调是世界的福音,而不是威胁。近年来,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国内外大多数学者和政府官员都给予了充分而积极的评价,然而由于缺乏对中国经济的深刻了解,或者是出于对某些集团(某些国家)利益的考虑,也出现了所谓中国“威胁论”、“崩溃论”等不符合实际的言论,这次我国GDP数据的上调,又使这些言论有所抬头。实际上,中国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较小,修订后中国GDP仅占世界GDP总值的4.7%,大大低于美国的28.3%、日本的11.2%,尚不足以对世界经济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快速增长,总量规模不断扩大,有利于世界经济发展。占世界人口1/5强的中国人民的生存和发展是人类社会的重大课题,中国经济发展不仅大幅降低了贫困人口规模,为全球减贫作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还是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助推器。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1980年到2000年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4%,仅次于美国的20.7%;2000-2004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11%,仅次于美国的29%,排名仍为第二。客观上,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的影响更多是在增量上而不是在存量上,即中国经济可以对世界经济的波动产生积极的影响,但还不能从根本上影响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因此,这次GDP的上调,中国经济总量规模加大,将会给世界经济增长带来更多的促进作用,是世界的福音。
需要看到的是,GDP修订后,我国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依然存在。例如,GDP修订后,我国人均GDP仍然排在世界后列,仍然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GDP修订虽然使二、三产业结构比例发生了变化,但是第三产业在经济中的地位与国际水平相比仍然偏低,仍需要积极鼓励发展。我国经济增长能源消耗比例过高的问题依然严重,经济粗放型增长的特点明显,经济效益不高。经济增长对于投资的依赖仍显过高等等。我们需要继续坚持科学发展观,努力改变消除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中不健康的因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建设,不断推进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