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江西从2002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缺口较大,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村学校运转困难、危房改造机制不畅等问题。省财政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统筹安排,增加投入,以“保安全、保工资、保运转”为重点,狠抓落实,初步建立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了农村教育事业平稳发展。
保安全 让家长放心
江西的农村中小学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采取“三结合”方式建成的简易平房,年久失修,校舍受损严重,很多成为危房。让孩子在这样的危房里读书,家长十分担心。
为确保教学安全,江西省成立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厅际协调小组及办公室”,组织实施“危改”工程。将工程规划与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规划方案紧密结合,项目学校必须是布局调整规划中保留的学校或确定难以撤销的教学点。对危房的具体排查、核实、鉴定工作做了具体规定。专款重点补助由教育部门举办的县以下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完全中学和九年制学校。资金集中在县级管理,由县级财政部门建立工程资金专户,封闭运行,专款专用,按进度拨款。2001-2002年,除中央危改专项资金外,全省共筹集配套资金2.47亿元,改造中小学...
江西从2002年起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了农村教育费附加和教育集资,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缺口较大,一些地方出现了农村学校运转困难、危房改造机制不畅等问题。省财政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统筹安排,增加投入,以“保安全、保工资、保运转”为重点,狠抓落实,初步建立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促进了农村教育事业平稳发展。
保安全 让家长放心
江西的农村中小学大多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采取“三结合”方式建成的简易平房,年久失修,校舍受损严重,很多成为危房。让孩子在这样的危房里读书,家长十分担心。
为确保教学安全,江西省成立了“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厅际协调小组及办公室”,组织实施“危改”工程。将工程规划与中小学网点布局调整规划方案紧密结合,项目学校必须是布局调整规划中保留的学校或确定难以撤销的教学点。对危房的具体排查、核实、鉴定工作做了具体规定。专款重点补助由教育部门举办的县以下义务教育阶段的小学、初中、完全中学和九年制学校。资金集中在县级管理,由县级财政部门建立工程资金专户,封闭运行,专款专用,按进度拨款。2001-2002年,除中央危改专项资金外,全省共筹集配套资金2.47亿元,改造中小学D类危房100多万平方米。在第一轮危改工程顺利完成后,从2003年起,又一鼓作气实施了第二轮危改工程,用3年时间完成了全省现存农村中小学D级危房改造任务,省市县三级财政每年筹集达1.7亿元,其中省级4000万,设区市3000万,每个县100万左右。对现存的B级、C级危房和后产生的危房,由县级政府负责核查、制定规划、落实资金并承担改造任务。为有效保证资金落实,省里要求各县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安排给各地的教育集资缺口补助60%以上(每年1亿多元)作为专款,集中用于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
记者在丰城市袁方村小学看到一排低矮破旧的平房边新建了三层小楼,据介绍那排破平房是原来的教室,2005年年初时被列为危房,为安全起见,孩子们只能借村民的房子上课。为了赶在2005年秋季开学前让学生搬到新楼上学,各方积极筹措资金,省里拨了5万,市里解决16万,镇里出10万,帮扶单位凑了10多万,很快就盖起了新校舍。新学期,孩子们再不用提心吊胆上课了,宽敞明亮的教室让他们开心,更让家长们放心。说到这些时,陪同的市财政局负责人颇为自豪地对记者说:“在我们这,村子里最好的房子一定是小学。”在信丰,县财政将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中的“教育集资支出”部分全部用于危房改造和新增校舍建设,保证每年不少于100万元的配套资金,还将改造中小学饮水及卫生设施列入危房改造内容。2005年基本消除了原有的校舍危房,并通过实施危房改造,初步实现了优化中小学网点布局目标。
保工资 让老师安心
为保证教师工资正常发放,江西各县级财政部门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在安排年初预算中,优先安排教育经费,特别是将教职工工资在预算中足额安排,不留缺口。对财力困难的县,省市各级政府加大转移支付力度,2004年,省财政除一般性转移支付外,共拨付下级工资性补助资金36.1亿元,大部分用于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发放。为克服资金入库的季节性困难,省市财政部门进一步加强资金调度,确保农村教师工资及时足额发放。
过去由于教师待遇低,对年轻人吸引力不大,毕业的大中专学生不愿到农村任教师,造成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偏低,年龄老化,知识陈旧,结构不合理,直接导致农村教育质量低下,远远不及城里学校。现在实行县财政统发后,工资每月都会及时足额划到个人账户,没有拖欠克扣现象,教师待遇也逐年提高。如彭泽县从1999年到2003年,教师人均工资水平从692元上升到1129元,增长近一倍,加上各种津补贴,教师的待遇相对较高。丰城市还对地处边远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有额外补助。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成了香饽饽,很多大中专毕业生主动要求到农村任教,一个教师岗位常有几十人报名应聘。近几年,通过公开考试选拔优秀毕业生充实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逐步提高了农村教师整体素质,稳定了队伍,教学质量就有了保障。
保运转 让校长舒心
以前,江西虽然明确了预算内生均公用经费安排标准,但执行起来很难落实到位,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几乎都从学校的收费中解决,财政预算内安排公用经费微乎其微。为解决这一问题,江西近几年在核定预算内安排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方面积极努力,切实加大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保障力度。
2003年,财政厅会同教育厅及时修订了全省农村中小学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农村中小学按规定标准收取的杂费全部用于补充学校公用经费,同时,由县财政在预算和上级转移支付资金中按照小学生均20元、初中生均30元标准,统筹安排学校公用经费。对贫困地区“一费制”学校,由省财政按生均10元标准另行从专项转移支付中增加补助2347万元,全省共安排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1.34亿元。2004年,为进一步帮助贫困地区“一费制”学校解决实际困难,再次提高补助标准,在上年基础上,由省市财政再各按生均5元标准增加补助2300万元,省财政用于“一费制”学校的公用经费达到3500万元。2005年,江西决定将全省农村中小学财政预算内安排的公用经费标准在原有基础上翻一番,小学生均经费从20元增加到40元,初中从30元增加到60元,贫困地区“一费制”学校小学生均60元,初中80元,并将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直补到校。考虑到基层财政的困难和发展需要,1.22亿元新增资金全部由省财政承担。
在丰城市袁渡镇中心小学,校长带着记者在学校里边转边介绍:以前学校一年只有不到两万元的预算内公用经费,加上众多学生家庭困难交不起学杂费,学校经费十分紧张,交了水电煤火费,买了纸笔等必需品后,所剩无几。课桌椅用了几十年也没钱换,只能利用寒暑假请人修修补补,开学凑合用。没有钱也没办法添置新的教学仪器,有些科任老师只能在黑板上画试验图,靠比划着给学生讲。学生们不容易理解,很多知识点都没法讲透。学生、老师、家长抱怨不断。说起过去的拮据状况,四十多岁的汉子还是一脸窘态。现在预算内公用经费翻了一番,加上市里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农村义务教育,要求科以上干部每人扶助一名贫困生,这样学校运转经费有了保证,日子比以前好过多了。学校准备分批更换课桌椅,再添一些必要设备仪器,保证教学需要。通过多渠道筹资,学校还添置了一部分电脑,学生们从三年级开始就可以像城里的孩子一样,坐在电脑前,利用高科技学习新知识。在机房,记者看到了二十几台排列整齐的电脑,翻翻上课纪录,发现记得很详细,电脑利用率挺高,而且不是简单地让孩子们学学打字,更多是利用电脑开发他们的智力,锻炼思维,拓展视野,让农村孩子接触到外面精彩的世界,利用软件和远程教育系统,缩小与城市孩子的差距。“从我这里出去的娃儿,不比城里孩子差。”校长颇为得意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