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2005年又是一个税收丰收之年,不仅续写了连续四年税收增幅超过20%的光辉记录,而且提前实现了全国税收总额突破三万亿元的预期目标。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大大增强了国家财政实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必要的财力保证。但税收增幅连续多年超出GDP增幅10个百分点以上,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担忧税收取之失度、纳税人的税负过重。如不及时消除这种疑虑,财税工作就难以取得纳税人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依法治税就可能遭遇更大的阻力和困难。
税收应该取之有度,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对“度”的拿捏,却因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同一时期的不同专家,都会见仁见智,难有定论。从我国经济发展态势、财税制度安排和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分析判断,近年来的税收快速增长,并未表现出“取之过度”的迹象,应该是可持续的。
从经济发展态势分析,近年来,在税收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经济发展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而且市场活跃,外资高速增长,发展动力强劲。这说明税收收入的增长并未伤害经济发展基础,税收与经济的互动关系良好。从财税制度安排分析,政府并未刻意增加税负。自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之...
2005年又是一个税收丰收之年,不仅续写了连续四年税收增幅超过20%的光辉记录,而且提前实现了全国税收总额突破三万亿元的预期目标。税收收入的快速增长,大大增强了国家财政实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必要的财力保证。但税收增幅连续多年超出GDP增幅10个百分点以上,也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关注,担忧税收取之失度、纳税人的税负过重。如不及时消除这种疑虑,财税工作就难以取得纳税人的充分理解和支持,依法治税就可能遭遇更大的阻力和困难。
税收应该取之有度,这是人们的共识。但是对“度”的拿捏,却因各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历史文化背景不同,甚至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同一时期的不同专家,都会见仁见智,难有定论。从我国经济发展态势、财税制度安排和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分析判断,近年来的税收快速增长,并未表现出“取之过度”的迹象,应该是可持续的。
从经济发展态势分析,近年来,在税收持续快速增长的情况下,经济发展出现了高增长、低通胀的良好态势,而且市场活跃,外资高速增长,发展动力强劲。这说明税收收入的增长并未伤害经济发展基础,税收与经济的互动关系良好。从财税制度安排分析,政府并未刻意增加税负。自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之后,既未出台新的税种,也没有提高法定税率。相反,为了帮扶低收入群体,政府还做出了停征农林特产税、全面取消农业税、提高个人所得税免税扣除额等项重大决策。由此可以断定,近年来的税收高增长,不是源于纳税人税负的增加。如果少数纳税人的实缴税额有所增加,不是经营规模扩大所致,就是过去纳税不足造成的。从税收收入占GDP比重分析,同样难以得出取之过度的结论。发达国家税收占GDP比重一般在35%以上,最高的超过50%;发展中国家大多在25%以上。以2005年数据测算,我国的这一比重为17%,不仅不及发达国家低限的一半,而且大大低于发展中国家水平。
为了进一步释疑,有必要对税收持续快速增长做出合理的解释。理论上分析,经济发展是税收增长的基础,税收增速与经济增速具有高度相关性。但是,高度相关并不意味着1:1的对应增长关系,而是表现为在某一特定弹性系数基础上的紧密联动。税收对经济的弹性系数大于1,意味着税收增长快于GDP增长;反之,税收增长则慢于GDP增长。我国税收对经济的弹性系数大于1和小于1的情况都曾出现过。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90年代中叶,税收对经济的弹性系数小于1,税收收入占GDP的比重一直偏低。究其原因,一是为了支持改革开放,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放权让利措施,主动放弃了一部分税收收入;二是税收制度不完善,不能充分适应转轨经济,存在着诸多宜税未税的领域,少收了一部分税收;三是税收征管体制较弱,跑、冒、滴、漏等流失现象比较严重,有的甚至恶意拖欠国家税收,使得该收的税收没能足额收缴国库。1994年财税体制改革之后,这种情况有所改变,税收与经济增长的弹性系数逐渐大于1,税收收入占GDP比重下滑的状况得到了有效遏制。这种转变,首先得益于财税体制改革方案的成功实施,税收的经济覆盖范围更大更全,收复了旧体制下一些宜税未税的失地。其次得益于加强税收征管,严格清理税收拖欠,减少了跑、冒、滴、漏等税收流失现象。同时,严厉禁止地方政府违规出台税收优惠政策,避免了一些不必要的减税免税。此外,强化对跨境走私活动的打击力度,较大幅度地增加了海关代征税收。这些都使我国税收环境更加规范有序。
从实证角度看,如果扣除税收与GDP之间的增速计算差异因素,二者的增速基本上是匹配的。首先,两者的统计口径不同。税收是按照现价计征的,而GDP增长率则是按照不变价核算的。如果扣除价格因素,二者的增幅差就会明显缩小。其次,经济结构与税收结构存在差异。不同行业的税率会有差异,不同企业规模的税收征管严格程度也不一样,行业或企业发展速度差异是导致税收增长快于GDP增长的主要原因。从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看,农业占GDP比重约为14%,但增长速度慢,税收贡献率低,工业则相反。如果以工业增长速度作为参照,税收与GDP增速差异就会大大缩小。第三,外贸进口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与对税收增长的影响是不一样的。进口在GDP核算上是做减项的,但在税收上是增项。而出口在GDP核算上是加项,但为了避免双重课税和保护出境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出口产品需要退税。第四,这些年加强税收征收管理,加大税务稽查的力度,实施“金关工程”、“金税工程”,跟踪纳税大户,提高了税收征缴率,对促进税收收入增长发挥了积极作用。
综上所述,近年来的税收持续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是有经济基础的,可持续的。但是,收入增加了,并不意味着可以大手大脚花钱。中国的经济总量虽然已经跃居全球第四,但人均GDP却只有1700美元,属于低收入国家。由于发展水平严重失衡,“沿海地区像欧洲,内陆地区像非洲”,欠发达地区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挑战。加之财富积累时间短和历史包袱重,公共服务还有很大的缺口,经济建设中的重点关键项目正急需开工建设,“三农”问题亟待资金支持。相对于如此众多的人口、如此广袤的疆域和如此巨大的资金需求而言,3万亿元的税收规模好似杯水车薪,不可能在短期内缓解政府财力捉襟见肘之困。因此,政府在依法“聚财”同时,更要合理有效地“用财”。只有真正遵循“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理财精神,严守公开、公平、公正的公共财政管理原则,才能充分取信于纳税人,有效消除社会各界的担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