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几年,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的逐步推进,绩效预算日益受到学术理论界与政府决策者的重视。在现行预算资金分配模式下,财政部门主要关注资金投到哪里、怎样投入、是否违规等方面的问题,而对于预算执行过程要完成什么、预算资金拨付后要达到什么效果、实际达到的效果如何等问题关注不够。我们认为,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绩效预算。考察目前财政机构设置情况,由财政投资评审机构承担绩效预算管理职能是比较客观、现实和必要的。
我国绩效预算起步较晚,很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
(一)绩效预算评价主体缺位。西方许多国家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设有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机构作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执行主体。我国至今尚未建立一个权威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机构,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只能分散在各管理部门进行。
(二)尚未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统一。在对财政支出项目进行评价时,评价部门从自身部门角度出发,对项目的技术性能、工程管理各有自己的看法,在评价指标、方法和组织程序上差异较大。标准不统一,就不能满足从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支出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评价的要求,使财政...
近几年,随着我国公共财政改革的逐步推进,绩效预算日益受到学术理论界与政府决策者的重视。在现行预算资金分配模式下,财政部门主要关注资金投到哪里、怎样投入、是否违规等方面的问题,而对于预算执行过程要完成什么、预算资金拨付后要达到什么效果、实际达到的效果如何等问题关注不够。我们认为,解决这些问题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绩效预算。考察目前财政机构设置情况,由财政投资评审机构承担绩效预算管理职能是比较客观、现实和必要的。
我国绩效预算起步较晚,很多问题有待研究解决
(一)绩效预算评价主体缺位。西方许多国家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都设有公共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机构作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执行主体。我国至今尚未建立一个权威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机构,而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只能分散在各管理部门进行。
(二)尚未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统一。在对财政支出项目进行评价时,评价部门从自身部门角度出发,对项目的技术性能、工程管理各有自己的看法,在评价指标、方法和组织程序上差异较大。标准不统一,就不能满足从不同层面、不同行业、不同支出性质等方面进行综合、立体评价的要求,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差异较大,缺乏可比性,难以保障评价结果的客观公正性。二是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不完善。目前,分散于各部门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主要是通过若干固定的财务、技术和工程管理指标进行全过程评价,侧重于技术、工程及资金使用的合规性评价,对资金使用效益状况评价不足。同时,各部门评价指标设置单一,缺乏一套建立在严密数据分析基础上的科学、完整的指标体系,影响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结果的公正合理性。三是绩效评价内容不完整。财政部门对项目进行绩效评价时,只侧重于合规性评价,而忽视效益评价,且评价对象仅局限于项目本身,而忽视项目内外因素的综合分析。如投资的社会环境包括政策环境和自然环境对投资行为的影响,以及投资行为对行业、社会及整个经济运行的影响等,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不能达到为政府宏观决策服务的目的。
(三)绩效评价结果约束乏力。由于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体系不健全,缺乏法律规范,评价结果只是作为各有关部门的项目建设档案保存,或作为有关部门加强新上项目管理的借鉴或参考,对于财政资金支出项目中的成绩、问题与相关责任,对项目执行过程中的各环节责任人并没有任何直接约束。这不仅使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流于形式,而且影响了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权威性,制约着财政支出绩效评价工作的深入开展。
财政投资评审机构承担绩效预算评价管理职能将对绩效预算的顺利实施起到关键作用
(一)财政投资评审机构成为绩效预算评价主体具有必然性。从我国目前绩效预算实施现状看,当务之急是建立一个权威性的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管理机构,作为财政支出绩效评价的执行主体。在财政系统内部,财政投资评审机构的职能设置决定了其成为绩效评价主体的必然性。财政投资评审机构进行项目评审涵盖范围较广,包括了项目建设的事前、事中及事后全过程。而绩效预算主要内容是以绩效指标体系为标准对财政资金使用效果进行评价,并为下一年度预算资金分配提供依据,即绩效预算的重点是放在对财政资金使用效果的综合评价方面。由于财政资金使用效果评价是财政投资评审机构的重要职能之一,多年来,财政投资评审机构通过对大量财政性投资项目实施后评价工作,已积累了丰富的项目绩效评价经验,具有财政系统内部其他职能部门不可比拟的人才优势和技术优势。同时,财政投资评审机构所评审的财政性投资项目不是局限于某一行业或领域,而是涵盖了国民经济各个行业和领域,具有全面的、综合的绩效评价经验。另外,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多年的良好发展和运行也为其做好绩效预算评价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1998年5月财政部投资评审中心成立以来,至2004年,已对1200多个中央财政投资项目概(预)算、结(决)算进行了评审和后评价工作,审减不合理资金75亿元。地方财政系统已成立投资评审机构451个,初步组建了一支综合素质较高的专业评审队伍,至2004年已累计审查出不合理资金988亿元,有效遏制了基本建设领域存在的高估冒算、截留挪用和损失浪费国家建设资金等现象。因此,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已从机构设置、制度建设和人员素质等方面为绩效评价工作做好了充分准备。
(二)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对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具有关键作用。在绩效预算的实施步骤中,建立完善科学的年度绩效计划指标体系至关重要。从各国绩效预算实施的历史来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没有对项目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深入了解,不掌握丰富的评价方法,根本无从建立起这样一个体系。同时,完善科学的指标体系的建立也是一个长期的改进调整过程,短期内不可能建立起来。由于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已积累了大量的财政性投资项目绩效评价经验,掌握了较为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方法,能够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提出客观公正的效益评价结论,所以,从目前看,财政系统内部应以财政投资评审机构为主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保证绩效预算的顺利实施。
财政投资评审机构进行绩效评价的初步设想
(一)确立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在绩效评价中的主体地位。应尽快以法规形式将财政投资评审机构承担的绩效评价职能确定下来,明确其在绩效预算实施中的地位。同时,要赋予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充分的评价决策权,既要使该机构有财政资金项目绩效评价遴选权,能够自由选取典型项目进行绩效评价工作;又要使该机构不受其他部门的干涉,能够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状况和国家财政资金使用情况提出绩效预算的参考决策,为部门预算的公正科学实施提供依据。
(二)建立科学完善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按通常的理解,绩效评价指标包括“质”和“量”两部分。“质”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最终成果,表明这笔财政支出是用来做什么的,老百姓从政府的该项活动中能得到什么好处;“量”就是政府做这件事情的效率如何,通常包括产出指标、效率指标和投入指标。产出指标是政府机构工作所产生的货物或服务的数量;效率指标是以单位成本、单位时间或与其他单位比较等表示的关于政府机构活动的生产率指标;投入指标是政府机构使用资源(主要是财政支出)的数量。财政投资评审机构负责建立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就是既要建立绩效“质”方面的评价指标,分析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最终结果;也要建立绩效“量”方面的评价指标,从投入、产出及效率角度分析财政资金使用的效率情况,从而提出客观公正的评价结论,为部门预算服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是一个逐步完善的渐进过程,也是一项技术性非常强的工作,不能只靠财政部门或本部门的专家。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可以将各部门的年度工作计划进一步细化为年度绩效计划指标,使各部门的具体工作与国家的总体发展规划联系起来。同时,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和民众代表的意见,形成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
(三)以绩效评价指标为标准,全面实施项目绩效评价。绩效指标体系建立后,以这些指标为标准,全面客观地实施项目绩效评价同样是绩效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可以在不断充实完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国民经济各部门预算资金计划安排情况,按重要程度和投资额度大小,遴选出占部门预算额度比重大的财政投资项目,并严格实施绩效评价,为部门预算的确定和调整提供决策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