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钢铁、建材、有色金属、汽车、纺织等行业快速增长,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的现象十分严重。2000年至今,房地产投资以每年20%以上的速度增长,大大超过同期全部投资及GDP增速;在汽车行业中,全国目前23个省、区、市建有轿车整车生产线,地区产业结构趋同化严重。京、津、沪、苏、浙、闽、川等地集成电路项目已建成20多条生产线,其竞争已到白热化程度。我国中部和东部地区的工业结构相似率为93.5%,西部与中部地区为97.9%。同时,许多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的产品却严重依赖进口,比如纺织业每年要花90亿美元进口高档面料,海尔冰箱所用塑料、桑塔纳轿车所用冷轧板等,都依赖进口。再如去年,我国钢材产量超过1.9亿吨,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可是由于品种不能满足需求,小型材、中厚板、彩涂板、硅钢片等仍需大量进口。
重复建设造成低水平生产能力过剩,投资效益下降。从固定资产投资的运行效益看,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下降较大。效果系数是一定时期内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与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值,反映了单位固定资产投资所拉动的国内生产总值增加额。200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效果系数为15元/百元,比2001年的17.4元/百元、2000年的22.3元/百元分别下降13.8%和32.7%。重复建设越严重,投资的浪费就越大,造成产业结构失调也越严重,给各方面造成的损失也就越大。这已成为当前经济工作中的突出矛盾。
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是我国经济发展中存在的老问题,我们一直讲要克服纠正这种现象,可事实上不仅没有减少,反而不断加剧。究竟原因何在?
一是政府对投资活动介入过多。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应是独立的经济实体,产权关系是明晰的,经营管理、贸易和经营决策是独立和自主的。作为商品生产者,它们以盈利为目标,投资决策按照市场供求状况来决定,而不是根据政府的要求决定。企业要提高效率和自己承担风险,就必须注重投资效益,从而实现社会范围内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也就是说现代产权制度是保证投资效益的基础。而在我国现代企业制度还在建设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在投融资领域,是政府而不是市场控制着绝大部分投资和融资,是政府而不是企业在投资中起主导作用。政府对投资活动介入过多是低水平重复建设、投资效益低的重要原因。1998—2002年,固定资产投资率(可比价)年均高达37.2%,推动GDP年均增长了7.5%,即固定资本投资增长4.9%,才带动GDP增长1%;而1985—1997年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可比价)年均为33.5%,却推动GDP年均增长了10.1%,即固定资本投资增长3.3%,带动GDP增长1%。这说明依靠投资拉动扩大内需的政策并未使经济增长的质量有所提高,反而由于财政投资的扩张使得粗犷型经济增长方式得以延续。投资效益趋于下降,孕育着风险。
二是政府期望以投资拉动经济持续高速的增长,但在消费需求总量、结构没有变化的前提下,一次又一次的投资拉动,只是扩大了生产性需求,没有转化成最终的消费性需求,必然是生产过剩,投资效益下降。上世纪90年代初的投资热潮中,重复建设在家电、纺织产业最突出,彩电的生产能力利用率仅为50%。近年投资热,重复建设扩大到房地产、汽车、有色金属、高科技等领域,说明由投资拉动而增加的供给不仅没有扩大市场容量,反而使供需矛盾激化,导致产业结构的失调,竞争失序等一系列问题,影响经济的进一步增长。在投资拉动政策背景下,地方行政主导的投资很少考虑投资风险。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效应,充分体现政绩,不顾当地经济基础和产业发展规律,许多地方政府通过运用财政资金、干预银行信贷、指令国有企业投资等多种方式,频繁介入一些热闹行业的生产性投资,争相实行税收、能源等优惠政策,吸引社会投资,“高新科技园”比比皆是。这些作法,使一些地方和行业已出现的投资过热和重复建设问题更加严重。
三是政府缺少对民间投资发展的总体规划,投资的导向不明确,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民间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有限资源的浪费。尽管各地出台了一些扶持民间投资的政策,但普遍存在政策不完善、不配套、不落实的问题,同时还缺乏政策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权威性,一些项目缺乏科学论证,急于上马,造成某些行业出现过热和重复投资。
以上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因,既涉及当前企业制度和投资体制的问题,又涉及宏观政策中存在的问题。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我国企业的产权关系、法人治理结构还未理顺,政府直接进行投资决策,企业没有自主决策权,决策与责任、权利与义务不相统一;在投资体制中,以政府为主导,不是市场引导,行政力量介入过多;在宏观政策中,偏爱投资拉动,难以启动消费需求。结果严重破坏了市场的竞争规则,低水平的重复建设总也得不到遏止。
从工业化国家情况看,由于其经济发达,市场机制完善,社会筹资能力强,由此决定政府投资比重相对较低,主要定位在弥补市场缺陷,提供公共产品,具体投资范围限于基础设施、储备战略性物资以及补充或增加特定主体的资本等。在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比工业化国家更多的投资,国民经济的一些重要领域和产业需要政府投资兴建或扶持,这决定了发展中国家的政府投资职能更要重一些,投资范围更要宽一些。在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一方面需要对基础性项目和公益性项目进行投资,另一方面还必须对国民经济的有关重要产业进行投资。至于市场竞争中的一般竞争性项目,政府投资则应完全退出,主要由企业通过自身积累、市场筹资和商业银行间接融资等作为资金来源渠道。这样,既给企业压力迫使它提高投资效益,又使国家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整个社会的投资效益就会大大提高。
行政性干预导致的重复建设是经济生活中的顽症,应当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投融资体制改革加以根治。实现政企职责分开,落实企业投资决策权。今后凡由企业或由国家委托企业法人投资建设的工程项目都要由企业自主决策。对政府管理部门来说,要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政府一般不直接投资,而让民间投资在市场引导下发挥作用,国家只审批中央财政预算内关系到整个社会发展环境的项目投资。要充分利用产业政策、财政、金融税收政策和行业规划、投资行业信息发布等手段,引导企业投资。要坚持突出重点,择优扶强,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步伐,坚决淘汰落后与过剩的生产能力。这样,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倾向就可得以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