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5 作者:本刊记者
[大]
[中]
[小]
摘要:
“绿色三元”,是山西省襄汾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大手笔。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下,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主管部门主抓,财政部门积极支持配合,这一方略逐步落实。目前初见成效,结构顺利调整,农民收入增加,并展现良好的效益前景。
所谓“绿色三元”,就是种植红薯,形成红薯—淀粉—粉条(丝)系列化;种植牧草(苜蓿)、饲养牲畜一体化;植树(三倍体毛白杨,简称三毛杨)、造纸一体化。
为什么要采取“绿色三元”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是县委、县政府经过综合论证确定的。襄汾县有人口50万,其中有43万是农民,耕地100余万亩。上世纪80年代以前,以种粮棉为主;进入90年代,蔬菜、水果等种植面积开始增加。这期间,周边的市县乃至许多地区,大多采取的是这类办法。襄汾县觉察到,结构调整雷同,产品销售市场就会相对狭小,效益就难保证;本县有种红薯的传统,种草植树也有充分的资源,而薯产品、畜产品都有广阔的销售市场,三毛杨是理想的造纸原料,纸的销路也看好;也就是说,只要通过一定的科学转化,就可生产出相对的“人无我有”的产品,达到有效调产,带动一方农民增收的目的。于是,确定了发展三大产业—“绿色三元”的调产思路。
通过...
“绿色三元”,是山西省襄汾县进行农业结构调整的大手笔。在县委、县政府统一部署下,农业、林业、畜牧业等主管部门主抓,财政部门积极支持配合,这一方略逐步落实。目前初见成效,结构顺利调整,农民收入增加,并展现良好的效益前景。
所谓“绿色三元”,就是种植红薯,形成红薯—淀粉—粉条(丝)系列化;种植牧草(苜蓿)、饲养牲畜一体化;植树(三倍体毛白杨,简称三毛杨)、造纸一体化。
为什么要采取“绿色三元”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这是县委、县政府经过综合论证确定的。襄汾县有人口50万,其中有43万是农民,耕地100余万亩。上世纪80年代以前,以种粮棉为主;进入90年代,蔬菜、水果等种植面积开始增加。这期间,周边的市县乃至许多地区,大多采取的是这类办法。襄汾县觉察到,结构调整雷同,产品销售市场就会相对狭小,效益就难保证;本县有种红薯的传统,种草植树也有充分的资源,而薯产品、畜产品都有广阔的销售市场,三毛杨是理想的造纸原料,纸的销路也看好;也就是说,只要通过一定的科学转化,就可生产出相对的“人无我有”的产品,达到有效调产,带动一方农民增收的目的。于是,确定了发展三大产业—“绿色三元”的调产思路。
通过三年的积极落实,调产快,效益好。
——种草养畜一体化。襄汾县发展牧草以种植苜蓿为主。苜蓿是多年生植物,一次种植,多年收获,富含蛋白质。在一般管理水平下,年产苜蓿鲜草9000斤左右,高者可达10000多斤。如果农民出售鲜草,一亩年收入在800元上下,是同等条件下种植小麦收入的3—4倍。县里鼓励农户草畜配套,规模饲养,这样可以多增加收入。基本情况是,一亩苜蓿可养10只羊、10只兔或2头牛(养牛还需补充一些秸秆饲料),经过繁殖和育肥,无论是养羊、养兔还是养牛,年销售收入都有3500—4000元。为此,县里狠抓这项主导产业,以草养畜,以畜促草,引导规模种养,形成一体化。全县计划拿出20万亩良田种草,目前已种草10万亩;建成5条牧草加工生产线,年加工能力3万余吨;引进优良品种,改良本地牛羊,目前已建有百头牛场20个、千只以上羊场18个、万只兔场5个,全县存栏牛、羊、兔分别达到8万头、35万只和150万只,年产值可达1.5亿元。肉牛优种覆盖率已达90%以上。
——红薯产品系列化。薯产品不仅可以内销,还可以出口外销。红薯一般亩产3000—5000斤,采用“红薯脱毒”后,亩产可达4000—7000斤。5000斤红薯可出淀粉800—1000斤,售价每斤1.2元左右,亩收益1000—1200元;如果制成粉条出售,每亩收益1000—1800元;如果由规模厂家净化、包装出口,每吨粉条可卖7000元。2002年襄汾县出口韩国60吨,2003年又订货200吨,供不应求。全县计划种植红薯30万亩,现已种植15万亩,年产红薯35万吨,其中80%加工增值销售,产值可达2.2亿元,亩均收入1500元。仅红薯一项,全县农民人均可收入500元。
——植树造纸一体化。三毛杨是工程院士朱子悌培育、国家认可在全国推广的树种,生长快,纸浆白,可制造高质量的新闻纸和生活用纸。襄汾县规划种植三毛杨30万亩,近三年已种植16.5万亩,其中成片林8万亩,农田林网、道路宽林带和房前屋后植树8万多亩。以本县30万亩林为依托,拟上马一个年生产能力10万吨的杨木纸浆造纸厂,该项目已经国家主管部门审核通过,等待最后批准。纸厂竣工投产后,30万亩林远不够用,因此总体规划造林300万亩,即可辐射周边多个县市农民种植三毛杨增加收入,纸厂不仅可广泛带动农民增收,一年还可提供1亿多元的税收。据测算,1亩5年林可产木材12立方米,每方售价400元左右,年均亩产值900元。这两年不少农民开始通过育苗增加收入。1亩可种植6000株,去年1年苗每株售价1元,1亩可获纯收入4000元左右。
为培育发展这三项主导产业,落实产业结构调整,确保农民增收,县委、县政府采取实施规模种养、整体推进的办法,据以制定了一系列有力措施,推动“绿色三元”扎实开展。
(一)加强领导,层层负责。县委、县政府制定了《关于牧草基地建设的实施办法》,成立牧草产业领导组和工作班子,因势利导,做好发展规划、经营政策、落实资金等项工作。实行县四套班子领导包乡镇责任制,县直单位包村、包片、包农户、包任务责任制。乡镇书记、乡镇长要作为建设牧草基地第一责任人,必须承担连片在300亩以上的牧草示范田。要求包村单位的领导要沉下去,住下来,带着群众干,做给群众看。特别是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坚持按照成方连片的标准要求,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种苜蓿的资金问题,并掌握好种植技术,精心指导。每个村至少培养一个种植10亩苜蓿以上的典型示范户。通过落实责任制,对口帮扶,出钱出物出技术,仅种苜蓿一项,各单位就持扶钱物100多万元。
(二)科技支撑,市场引导。引进优良品种和生物技术,兴建“绿源”红薯脱毒基地,计划每年为全县培植3000万株优种脱毒薯苗,使红薯亩产平均增长30—40%。2003年为全县供应1500万株,可种植4000亩。脱毒薯苗可以三年不退化,农民在三年内可以自繁自育薯苗,节约成本,增产增收。计划扶持三个万吨淀粉加工厂,以保证敞开收购农民交售的淀粉。目前已扶持培育了年产3000吨粉条(丝)的“金田园”、“襄绿”、“绿源”三个龙头企业,并为有关产品申报绿色认证。投资100万元建成优种养繁育场,引进了波尔山羊、道赛特等世界名羊;建成了两个中心改良站,45个冷配站;要在3—5年内使地方羊全部得到改良,目前50%以上的牛、羊、兔实现了品种改良。新上了两条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利用机焦厂废气做燃料的牧草烘干设备,规模化、高质量加工牧草。聘请专家前来考察,对种植三毛杨进行培训指导。依托县绿源公司组建了县红薯协会,吸收镇村技术员、经纪人、重点种植户、加工业主参加,聘请省农科专家作顾问,形成了集技术服务、加工转化和市场营销为一体的新型合作组织,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实行定单生产,使产、供、销、加(工)一体化的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三)政策优惠,注入活力。为了整体推进、规模种养,县里要求建立合理有序的土地流转机制,允许采取租赁、转让、返租、承包等多种形式,促使土地尽可能向牧草种植大户集中。要求牧草加工企业进一步扩大与农民签订收购合同总量,并制定最低收购保护价,保证现金支付,不得打白条,保护农民利益和生产积极性。农户可在承包田里建立养殖场,并保证为其优先供水供电。开设农副产品绿色通道,凡拉运牧草、畜牧产品的车辆,在县境内一律畅通无阻,交通、工商等任何部门不得以任何借口拦查、罚款、收费,经过按规定设立的公路收费站卡,相关事宜由县里出面协商解决。所有规模养殖场和牧草加工企业,自建立之日起,三年内免收一切费用。工商部门要为这类企业办理一切手续,通信部门要确保信息畅通,金融部门要最大限度提供资金支持。2002年信用社优先向农户发放小额贷款,总额达6000多万元。对重点扶持的50个草食畜规模养殖示范场(区),给予贷款支持,达到要求的,可享受一年的贷款贴息。凡是来投资建设养殖、牧草加工项目的县外客商,享受本县企业同等待遇。
(四)财政配合,积极支持。按照县里农业结构调整的部署和进展,财政部门紧密配合。襄汾县1999年和2000年先后被农业部确定为秸秆养牛示范县和世行贷款养牛项目县,财政对前项投入100万元,对后一项拟投入800万元,现已到位200万元。为支持“绿色三元”顺利进行,县财政部门配合主管部门深入实地,调查研究,参与论证,对上级拨付的专款(5年来每年约1500—2000万元)按规定及时如数拨付到位,对农业结构调整的重要项目和关键环节,积极筹措资金予以支持,为此每年要配套500—750万元。2002年,种草户需要大量苜蓿草籽,为帮助解决资金困难,县财政按照每亩10元的标准,为11万亩补贴110万元。为保护农民种草积极性和切身利益,收购牧草款项不得拖欠,县财政就安排40万元作为收购、加工周转金,缓解企业资金困难。为保证规模养殖场的资金来源,扶持其快速发展,县财政实行为大户贷款贴息办法,2002年一年贴息20万元。引进良种,优化本地牛羊品质,是实现草畜一体化的重要环节,为支持建立县种羊场,县财政筹措投入120万元用于购买优质种羊。随着近两年县财政收入增加,县财政合理调整支出结构,加大对“绿色三元”的支持力度,所需配套资金都按照县里的要求全面落实。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