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加强农业基础地位,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三农”问题,是20多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一以贯之的战略思想,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年前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对今年“三农”工作作了部署,指出“继续调整农业结构”。为宣传推动这项工作深入开展,本刊记者赴山西采访,了解到运城、临汾地区面向市场,因地制宜,明确项项目,具体规划,财政紧密配合支持,共同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等情况。现将采写的一组稿件刊载如下,供参考。
山西省曲沃县有人口23万,其中农民19万人,可利用耕地35万亩。为进一步调整农业结构,全县作了统一规划,从2000年开始,用3—5年形成以下格局:10万亩优质专用小麦,10万亩枣粮(草、药)间作,10万亩“红提”葡萄,5万亩设施农业(种蔬菜)。目前已实现优质小麦6万亩,枣粮间作5万亩,蔬菜5万亩(其中大棚菜5000亩),“红提”葡萄3万亩。近年来的结构调整,产生了较好效益,农民稳步增收,人均纯收入2001年为2680元,2002年为2891元,2003年预计在3000元以上。
在曲沃县农业结构调整中,“红提”葡萄是一个耀眼的项目,体现了县委、县政府以园区建设为结构调整切入点的思路,按照区域化、规模化、管理科学化等标准推进,财政部门积极配合支持,调整工作扎实开展,项目效益初步显现。
看准
“红提”葡萄是从美国引进的品种,早在1996年该县里村镇一户农民试种一举成功,2000年盛果面积3亩,年产葡萄6000公斤,地头收购价一公斤10元,一亩就获收入2万元;另一户农民在春季对4.5亩葡萄嫁接,第2年产果4000公斤,收入4万元。成功的实践、良好的效益启发了结构调整思路。曲沃县通过考察了解到,全国适宜种植“红提”葡萄的地区并不多,现在种植规模较大的省份很少。曲沃地处晋南,土地肥沃,无霜期长,光照充足,水源丰沛,适宜“红提”葡萄种植。市场经济在于抢占先机,充分利用地利,尽快建设规模化园区,把“红提”葡萄发展起来,就抢先培育了新的经济增长点。曲沃县决定把发展“红提”葡萄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项目,把它做大做强,带动农民致富。
引导
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曲沃县就着手农业结构调整,先是粮棉套种,后是以红富士苹果为主的果树种植,在一段时间内都取得了较好效益。倡导种植“红提”葡萄,已是农业结构调整第三次了。市场经济是随供求关系变化而变化的,其间商品价格也会时而高时而低。红富士苹果曾一度卖好价钱,但由于普遍种植,供大于求,农民卖果难,效益下滑。现在号召砍苹果种葡萄,农民疑虑重重:需要钱,需要技术,特别是葡萄多了卖给谁去?为了保险,有些农民砍了苹果干脆又去种效益比较低的棉花。
针对这些情况,政府多方面做好引导工作。他们让“红提”葡萄种植户现身说法,以可观的经济效益说服农民,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农民,叫干部做示范带动农民。县里出台了“一缓三免”政策,即苗木费缓交,收获后再清账,免交农业特产税,免交困难户的水费和乡统筹。里村镇还组织技术人员对果农免费进行技术指导,免费提供技术资料,免费提供销售服务。政府承诺对二级果以上的“红提”包购包销,县财政拿出20万元建立风险基金。动员农村干部做出表率,种一亩示范园,同时联包5户种植户,以点带面,推动种植。通过广泛切实的引导,等待观望的农民化解了疑虑,纷纷抢农时栽“红提”。到2001年,仅里村镇就种植“红提”5000余亩,2003年已达一万余亩。
驱动
为把“红提”产业迅速发展起来,县镇政府采取了许多具体措施,财政部门积极配合支持,协同农业、水利、科技等部门考察论证,加大投入力度,解决资金困难,帮助进行绿色认证,驱动规划顺利实施。仅里村镇财政就先后投入50多万元。
抓实科技指导。种植“红提”葡萄技术要求高,需要科学管理,该施什么肥料,什么时候浇水;能用不能用什么农药,以及果粒保持的疏密程度等,都需要掌握好。只有让果农掌握科学管理,才会使之少受损失,保护积极性,顺利推动项目建设。里村镇为此成立了镇领导挂帅,农科、财政等有关部门参加的专业技术领导组。聘请市、县技术人员定期不定期举办技术讲座,聘请国家级葡萄专家担任技术顾问,按季节和发生的问题组织培训,向果农传授管理技术或进行实地指导,帮助严格按绿色食品生产规程操作。县财政补贴所需经费,保证果农无偿获取技术知识。
实施标准化生产。曲沃县立足调整,放眼长远,实施“建设千亩园带动万亩田”的方略,扩大老园区、开辟新园区,一方面推动结构调整,一方面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打好基础。为搞好园区建设,县里制定六个标准:生产规模化(千亩以上),种植区域化,管理科学化,道路沙石化,灌溉节水化,项目产业化。里村镇是实施全县“红提”10万亩规划的重点种植区域,按照县里的标准,从建园子、调苗子、盖房子(田间管理用房)、栽杆子(葡萄架)、铺管子等十个方面帮助农民进行标准化生产。2002年为葡萄园建了35个田间管理房,县、镇财政给予支持,其中县财政补助12万元。在全县农业结构调整中,县财政为加强基础设施,购买标准化生产监测仪器,进行绿色认证等,投入了百余万财力。
发挥专业协会作用。随着农业改革和结构调整,各种专业合作组织陆续产生,发挥着连接农民和市场的桥梁纽带作用。曲沃县已有50多个县级中介组织。为扶持它们成长和发挥作用,在其初办时,县里适度给予帮助,包括提供用房或财政补贴一些经费等。如里村镇村级葡萄协会,前两年已发展到一定规模,为引导、规范协会组织发展,强化其产前、产中、产后一条龙服务功能,在此基础上,2000年镇政府牵头组建了镇级葡萄协会。这个协会统筹提供技术指导、市场信息、产后营销等服务,特别是致力实现冷藏保鲜、反季节增值销售,从而推动“红提”项目做大做强,可持续发展,使农民种果无后顾之忧。财政部门积极参与可行性调研论证,2003年帮助协会向上申请了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专项资金。
开拓网络销售。1999年县农业部门就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中心,和中国农产品供求信息网联网,通过网上发布葡萄等果品信息,广招客户。县财政积极出资为其配备电脑设备。几年来效果显著,不少省市客商闻讯前来,该中心已进入信息整理阶段,进行产品效益比较和行情预测,从更高层次上为结构调整和农民服务。
收效
目前3万多亩的“红提”葡萄已成为曲沃县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每逢收获季节,连片成方的葡萄园果红叶绿,客商云集。2002年9月,县里举办洽谈会,来自广州、深圳、北京、上海等地的48家客商蜂拥而至,金风中观园,尝果,订货。一次洽谈会,全县签下了300多万斤“红提”订单,其中里村镇的销售订单达130多万斤。随着“红提”葡萄种植面积的扩大,纸箱、包装袋(膜)、贮藏、运输及深加工等相关产业也将发展起来,资源将得到合理利用,市场将多层次扩展,就业、增收大有前途。里村镇展望,通过资源、劳力、技术、市场、加工、营销等整合配置,仅葡萄一项,今后有望人均增收5000元。近两年,里村镇“红提”葡萄的收入已占全镇农民纯收入30%左右。目睹今日的效益,回顾往年的效果,里村镇农民切身感受到调整农业结构的好处。当地流传着一段“顺口溜”:80年代棉花地里套西瓜,亩增收入三百八;90年代人均栽植半亩果,户均收入三千多;新世纪压缩苹果种“红提”,户均收入一万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