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5 作者:朱明 (作者单位: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大]
[中]
[小]
摘要:
国债投资作为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方式,在使用方向上每年都向西部倾斜,促进了西部地区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优化,加快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拉动了当地投资增长,并通过投资扩张带动关联产业的投资与消费,促使相关企业效益回升、就业增加,成为我国西部省市经济自主增长的宏观助推器。
国债投资优先向西部地区倾斜
1998年到2002年我国累计发行了6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从历年的国债使用方向安排上可以看出,国债投资优先用于西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西部地区国债投资规模占国债总规模的比重每年都在1/3以上,2001年更是超过了40%,成为西部省市投资较快增长的重要牵引力量。1998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财政部的中央预算调整方案,决定增发1000亿元国债,同时配套增加1000亿元银行贷款,全部用于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资金,其中西部地区项目占了绝大部分。1999年初,中央财政继续发行500亿元长期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后来又进一步加大了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增发了600亿元长期国债专项用于固定资产投资。2000年,财政预算安排发行10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主要用于加大西部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增加基础设施投入...
国债投资作为政府发挥宏观调控作用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方式,在使用方向上每年都向西部倾斜,促进了西部地区生产力布局调整和优化,加快了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有力地拉动了当地投资增长,并通过投资扩张带动关联产业的投资与消费,促使相关企业效益回升、就业增加,成为我国西部省市经济自主增长的宏观助推器。
国债投资优先向西部地区倾斜
1998年到2002年我国累计发行了66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从历年的国债使用方向安排上可以看出,国债投资优先用于西部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西部地区国债投资规模占国债总规模的比重每年都在1/3以上,2001年更是超过了40%,成为西部省市投资较快增长的重要牵引力量。1998年8月,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财政部的中央预算调整方案,决定增发1000亿元国债,同时配套增加1000亿元银行贷款,全部用于基础设施专项建设资金,其中西部地区项目占了绝大部分。1999年初,中央财政继续发行500亿元长期国债,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后来又进一步加大了积极财政政策力度,增发了600亿元长期国债专项用于固定资产投资。2000年,财政预算安排发行10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主要用于加大西部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增加基础设施投入,发展科技教育。2000年下半年,为了巩固和发展经济运行出现的良好势头,中央财政又增发了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重点向中西部地区倾斜。2001年,除继续发行1000亿元建设国债用于弥补前期基础设施在建项目后续资金不足外,又发行500亿元特种国债,以支持西部开发,重点安排了基础设施,退耕还林(草),中心城市污染防治,教育和卫生设施等项目,其中青藏铁路、广西龙滩水电站和青海公伯峡水电站已开工建设,南水北调工程的前期工作进展也较快。2002年又发行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安排好已开工建设的西部开发项目。
2003年我国继续发行长期建设国债1400亿元,重点用于5个领域,和西部开发都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一是继续支持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确保重大项目的投入和建设,在国债投资的支持下,西部地区项目如南水北调、青藏铁路、西气东输、西电东送以及一批水电枢纽工程,将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二是在2003年的国债投资中,国家增加对农村公共品投资,解决农村公共投资严重不足的问题,西部省市同样受益匪浅。三是促进技术进步和企业技术改造,增加对企业的技改投入。四是继续为加快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创造条件,2003年西部开发国债资金的投入重点以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为主,侧重于解决西部开发中面临的交通、能源、通讯、农业、水利等方面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不足的问题,优化投资硬环境,化解区位劣势。五是加快实施退耕还林,促进可持续发展。从2003年国债投向可以看出,中央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继续加大,为减小中西部差距,改善西部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农村的教育、医疗卫生状况,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西部地区发展创造了基础条件。
国债投资为西部大开发创造基础条件
2001年安排西部地区国债投资的比重超过40%,这些国债投资重点安排了南疆、内昆、神延、水柏、宝兰等铁路项目、机场建设,初步形成了以昆明、成都、西安、兰州、乌鲁木齐为中心的支线航空网络;启动了西部开发八条公路干线和西部州通县沥青道路建设;建设了一批西部中心城市环保基础设施项目。此外,国债投资还启动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建设,长江上中游地区、黄河上中游地区、“三北”风沙区和草原区的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建设全面展开;中西部地区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顺利推进,完成退耕还林还草1526万亩,宜林荒山荒地造林种草1362万亩。
在国债投资的带动下,西部地区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1998—2001年,西部地区全社会投资年均增长16%,是全国平均增速的1.5倍。2000-2001年,西部12省区GDP年均增长了8%以上,高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而从上世纪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中期,西部平均投资增长和GDP增长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几年来,西部地区的国债项目和设施的相继建成,极大改善了西部城乡的基础设施条件,降低了西部地区企业的投资及运营成本,国债项目的建筑安装及设备购置等投资品需求带动了西部地区重化工业企业生产的扩大。同时通过国债资金的直接投入、税收政策调节等措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改造传统产业,支持了一些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升级,带动了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大幅度增长。
国债投资还有力地推动了西部省市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由于中西部地区较低的工资水平和经济实力,同样规模的投资增幅可望创造更多数量的就业岗位和更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充分发挥国债投资的比较效应。西部地区投资环境的改善,就业增加和消费上升,又可以吸引东部地区的企业到西部投资建厂,更多地雇佣当地劳动力,促进当地就业率的提高。对东部地区企业而言,西部大市场的开发,既为企业过剩的生产能力找到了一条出路,又有利于提高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同样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可以说,国债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创造了一种“双赢”效应,必将从投资、消费等各个方面增强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后劲。
西部重大国债投资工程具有极强的产业关联效应
国债投资的西部重大工程项目,如西气东输、西电东送、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都属于“钢铁+水泥”型项目,钢铁、水泥、玻璃是典型的投资拉动型产品,其所在行业的总体发展态势主要受投资增长的快慢影响。西部一系列“钢铁+水泥”型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推进,为这些行业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从而也为相关省市经济发展注入了一剂“强心剂”。
青藏铁路2003年将完成投资56亿元,铁路建成后,青藏高原资源的开发将会出现全新的局面,西藏也由此增加一条快速的运输通道。按照青藏铁路建设初步方案,在西藏自治区内建设总投资为160亿元。随着青藏铁路建设开始向西藏自治区境内延伸,今后几年青藏铁路建设的投资将给西藏带来总计40亿元的直接经济收入和间接经济收入。另据初步估算,青藏铁路施工期间将为西藏提供直接和间接的就业岗位10万个左右,铁路运营后将有2060个直接就业岗位。西藏自治区已经开始积极筹划,全方位服务青藏铁路建设,加大劳务输出,扩大就业;加大地方物资供应力度和服务力度,积极衔接、推销西藏自产的建材,积极安排铁路沿线的食宿、通信、交通等服务;加大副食品供应力度,为农牧民增收服务。这些都将有效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西电东送”将极大地促进贵州省经济社会发展,除电力自身效益外,还将对煤炭、交通运输、建材、电器材料、旅游以及第三产业的相关行业产生直接带动作用,建一个大中型火电厂,就可以形成一个小城镇;建一个大中型水电站,就可以发挥防洪、航运、养殖、灌溉、发电等功效,并形成一个旅游景点。到2005年,贵州全省装机达到136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650亿千瓦时以上,年销售收入达163亿元左右,可实现税收22亿元,届时新增发电用煤1500万吨,新增产值17.25亿元,与此配套将拉动大型煤矿投资120亿元,拉动输电通道和电网建设投资110亿元,并直接和间接带动相关产业的投资增长。
国债投资为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1998-2001年间,国债投资重点安排了长江干堤加固工程,涉及湖北、湖南、江西、安徽和江苏5省,全长3385公里,总投资307亿元。安排国债投资60亿元,用于对全国400多座水库的除险加固。林业和生态建设也是国债投资的重要方面。1998-2001年,国家在防护林工程上投入国债资金26.9亿元,4年共完成营造林面积290万公顷。先后在长江、黄河上中游地区、“三北”风沙区及环京津周边地区开展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累计安排中央国债资金69亿元,各地水利及生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2003年继续发行国债,对西部地区更是具有积极意义,以新疆为例,国家计划从2003年开始至2005年在新疆投资100亿元(其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20亿元,地方80亿元)用于农牧区水利基本建设。通过水利基本建设,在南北疆牧区建设850万亩优质饲草料基地,同时对天然草场进行围栏、封育、休牧,使牧区生产方式尽快由一年四季放牧变为两季放牧、两季舍饲。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州直县市计划建设228.7万亩优质饲草料基地,总投资29.9亿元,其中用于农牧区骨干水利工程投资14.45亿元,其余15.45亿元用于牧区饲料地的田间水利配套设施建设。同时为了控制和提高对沙尘暴的监测预报能力,国家还将投资1.5亿元在新疆启动气象工程。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