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民以食为天”的古训让人时时感到“吃饭”问题的重要。而近些年,“吃饭”二字又频与“财政”连用,成为各级党政领导讲话强调的重点。于是,一些领导、学者将地方财政定位为“吃饭财政”。但只要稍一推敲,就发现此定位值得商榷。
首先,“吃饭”不应成为一个财政问题。所谓“吃饭”,是对发工资的形象说法。各地在编制财政预算时,最先安排工资预算,人头经费打足了再安排公用经费,最后安排经济建设支出。因此,财政预算中最有保障的是工资,“吃饭”不应成为一个财政问题。加之经过多年发展壮大,近年来地方各级财政收入及可用财力有较大增长,不少地方还连创新高,产生了一大批亿元市县,财政实力有了较大增强。因此,财政也不应只是“吃饭”财政。
其次,“吃饭”不应是财政的主要职能。按照“一是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财政不仅有保“吃饭”的职能,而且有财源建设职能。保“吃饭”是第一位的,却是最基本的要求;财源建设是第二位的,却是最根本的要求。众所周知,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对经济有能动作用。只有经济发展、财源茂盛,才会有稳定的税收,财政支出才有保障,否则一切无从谈起。从这种意义上讲,财源建设应是地方财政的主要职能。因此,各...
“民以食为天”的古训让人时时感到“吃饭”问题的重要。而近些年,“吃饭”二字又频与“财政”连用,成为各级党政领导讲话强调的重点。于是,一些领导、学者将地方财政定位为“吃饭财政”。但只要稍一推敲,就发现此定位值得商榷。
首先,“吃饭”不应成为一个财政问题。所谓“吃饭”,是对发工资的形象说法。各地在编制财政预算时,最先安排工资预算,人头经费打足了再安排公用经费,最后安排经济建设支出。因此,财政预算中最有保障的是工资,“吃饭”不应成为一个财政问题。加之经过多年发展壮大,近年来地方各级财政收入及可用财力有较大增长,不少地方还连创新高,产生了一大批亿元市县,财政实力有了较大增强。因此,财政也不应只是“吃饭”财政。
其次,“吃饭”不应是财政的主要职能。按照“一是吃饭,二要建设”的原则,财政不仅有保“吃饭”的职能,而且有财源建设职能。保“吃饭”是第一位的,却是最基本的要求;财源建设是第二位的,却是最根本的要求。众所周知,经济决定财政,财政对经济有能动作用。只有经济发展、财源茂盛,才会有稳定的税收,财政支出才有保障,否则一切无从谈起。从这种意义上讲,财源建设应是地方财政的主要职能。因此,各地要牢固树立财源建设思想,无论建立何种财政体制,都要把财源建设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集中主要精力抓紧抓好。放弃财源建设,从生产竞争性领域全部退出财政职能,是一种机械的形而上学思想。不仅违背了经济与财政的基本原理,而且难从根本上解决“吃饭”财政问题。
再次,“吃饭”不应作为财政支出的重点。近些年,一些地方机构过度膨胀,人员严重超编,使财政资金大部分用在了人头经费上,这是地方财政成为“吃饭财政”的重要原因。工资性支出比重过大,将产生一些负面作用。一方面,在预算财力一定的前提下,人头经费过大,必然挤占地方预算内生产建设资金,削弱地方发展经济能力;另一方面,工薪族工资主要用于购房、购家电和日常消费,资金结余在股市和储蓄流动,没有直接进入生产投资。消费结果是,或资金固化、或持币闲置、或向货物购进地区(一般是沿海发达地区)外流,不能支持本地生产投资,有的甚至会对本地经济产生负作用。
综上所述,地方财政不应定位为“吃饭财政”。但目前一些地方财政的“吃饭”问题确实突出,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和重视,反复强调“一是吃饭,二要建设”的财政原则,要求各地把“保吃饭”作为政治任务对待,抓紧研究解决的办法。同时采取果断措施,实行工资统一发放改革,建立工资专户,保证干部职工工资及时发放。今年又在中央、省级机构改革基础上,全面推行市县机构改革。因为解决“吃饭财政”问题,只有靠精简机构及人员。相信随着这些改革措施到位和地方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吃饭财政”问题将会逐步得到解决,地方财政“错位”问题将会得到纠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