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几年来,湖北省襄樊市的外债管理工作紧紧抓住“借、用、还”三个环节,牢牢把握“资金、财务、债务”三个重点,努力探索外债全过程规范化管理,使外债管理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截至目前,全市正在实施和已进入还款期外债项目13个,协议利用贷款8.6亿元。
一、建立纵横网络,注重项目准备过程的周密性
外债项目准备过程是基础,也是关键。为此,他们紧紧抓住这一环节,认真履行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职责,建立了有领导、有资金、有程序的纵横网络,确保项目科学可行。
1.成立领导小组,提供组织保证。市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内,具体负责外债管理协调工作。各县(市)区政府、有项目的乡镇政府比照市里做法,都成立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外债管理工作逐步形成了职责明确、归口管理、责任落实、上下协调的管理机制。
2.建立“跑”项目资金,提供财力保证。今年,该市各级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拿出了将要举债的项目论证、规划所需资金预算“盘子”,打入了当年财政预算。“跑”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聘请专家费、项目论证费、项目规划费、项目申办费等,并对项目论证、规划、申报工作作出突出贡献...
近几年来,湖北省襄樊市的外债管理工作紧紧抓住“借、用、还”三个环节,牢牢把握“资金、财务、债务”三个重点,努力探索外债全过程规范化管理,使外债管理工作步入良性发展轨道。截至目前,全市正在实施和已进入还款期外债项目13个,协议利用贷款8.6亿元。
一、建立纵横网络,注重项目准备过程的周密性
外债项目准备过程是基础,也是关键。为此,他们紧紧抓住这一环节,认真履行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职责,建立了有领导、有资金、有程序的纵横网络,确保项目科学可行。
1.成立领导小组,提供组织保证。市政府成立了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设在市财政局内,具体负责外债管理协调工作。各县(市)区政府、有项目的乡镇政府比照市里做法,都成立了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外债管理工作逐步形成了职责明确、归口管理、责任落实、上下协调的管理机制。
2.建立“跑”项目资金,提供财力保证。今年,该市各级政府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拿出了将要举债的项目论证、规划所需资金预算“盘子”,打入了当年财政预算。“跑”项目资金主要用于聘请专家费、项目论证费、项目规划费、项目申办费等,并对项目论证、规划、申报工作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一定的奖励。襄阳县农村改水工程,原来的论证报告由于缺乏激励约束机制,加之受资金紧缺的影响,论证的结果没有引起大多数乡镇和农民的兴趣,全县28个乡镇只有两、三个乡镇上马此项目。市委、市政府建立“跑”项目资金的决定出台后,该县重新组织人员进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分析、论证,并在各个乡镇、农民之中进行广泛宣传,很快又有18个乡镇申请此项目。先期申报的3个乡镇改水工程峻工投入使用后,许多农民深有感触地说:“原来吃的泥巴水,又脏又苦爱生病;现在吃上了‘干净’水,又净又甜不生病。”
3.实行联签制度,提供制度保证。实行联签制度,即每一个外债项目在申办以前,必须先由计委、财政、项目办、承办单位主要负责人签字认可,报市长签字同意,方可申报。实行联签制度增强了项目单位责任意识,有利于规避财政风险。
二、实行综合管理,突出项目执行过程的规范性
为了加强外债项目执行过程中的规范化管理,他们加大机构建设、制度建设、项目管理和检查监督的力度,实现“有人办事、有章理事、照章办事、违章必究”的目标。
1.群策群力保证执行。几年来,该市外债管理职能部门在领导小组的协调下,牢固树立全局观念,密切配合,使项目管理有方、运转有序。其中财政部门多次与计委部门协调,扭转了长江水资源开发项目下拨物资的无序和混乱状态;与农业部门配合,将久拖不决的农业项目化肥问题客观地反映到省里;与卫生部门共同合作,解决债务的串换、错记问题。
2.管理到位创造效益。几年来,各县(市)通过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根据国家现行有关政策规定,结合实际,制定《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项目管理实施细则》,为利用国际金融组织贷款提供了规范化管理依据。他们结合外债执行过程中的特点,突出三个重点,狠抓规范管理。一是在项目管理中,从仅仅参与资金管理到参加项目的论证、评估、启动、提款报账、财务核算与管理全过程,逐步达到了系统化的管理要求。二是在资金管理方面,从理顺关系,简化提款报账手续入手,辅以检查、抽查等手段,确保资金用于项目工程。同时,对世行资金的使用实施严格的审批制度,跟踪每一笔资金的使用,收到很好的效果。三是在建立项目财务管理制度、物资收发领用制度的基础上,整理汇集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实施设计方案等各类工程资料共40大类、168套册,为各项工程资料的完整性、规范性打下了基础。
3.监督检查强化约束。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他们始终以高度的责任感,对项目物资采购进行确认,对报账资金进行审查,有效避免了挪用、虚报、冒领及损失浪费等问题。一是日常监督检查。突出抓好配套资金落实情况的检查,看由财政预算安排的配套资金是否落实,各级、各项目配套资金是否按计划、按进度足额到位;对项目单位配套资金不落实的,财政配套资金暂不拨付或不予报账;对新上项目,只有在落实配套资金的前提下,才予以启动。加强物资采购的检查,坚持管钱管物相结合的原则,积极参与本级采购活动,认真审查项目前期招标采购的计划清单,严格控制非生产性支出,对没有经各级财政部门确认的采购合同和违反采购合同的,要立即停止支付,杜绝了随意变卖、串换物资和改变项目建设内容问题的发生。二是专项监督检查。强化项目单位财务收支的检查,对每一个项目,每年都依据财政部颁发的项目提款报账、财务管理、会计核算等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定期深入项目单位检查和分析项目财务管理情况,对不真实、不合法的原始凭证,坚决予以纠正。同时,结合本市实情,委托会计师或审计师事务所对项目进行预决算审计,严防挤占成本、乱摊费用等问题的发生。三是跟踪监督检查。如对热点、难点、群众意见大的项目,实行常年跟踪检查,发现问题,堵塞漏洞,防止新的违纪问题发生。
三、明确职责义务,增强外债还款过程的责任性
1.签订“状子”押“帽子”。年初,市政府、市财政与各县(市)政府、县(市)财政都要签订财政工作目标责任状,各级财政局长与世行科(股)长签订量化目标责任状,把债务落实情况纳入责任状之中,实行风险金抵押制,与个人经济利益挂钩,完成任务的奖,完不成任务的惩。今年以来,市县两级政府和市县两级财政向项目单位和受益地区逐级签署债务转贷协议15个,基本上做到了债务层层落实,项目受益单位和县(市)、乡镇做到了债务清楚,责任明确,从而规范了债务关系。
2.落实“票子”分“担子”。为了确保到期还债有可靠的资金来源,该市各级都建立了政府偿债基金,明确了资金来源的四条渠道:一是按本级安排配套资金年度计划的10%提取,由项目单位向同级财政缴纳或由本级财政直接预留;二是市、县政府按本级政府贷款余额的1%或当年应还款额30%—50%的比例,从本级财政预算或回收的周转金及政府可调节的资金中安排;三是项目单位每年按实际到位的累计贷款额的1%,以自有资金向财政缴纳,直至达到贷款额的15%;四是自贷款项目收益之日起,每年按项目收益总额的5%向财政缴纳,直至达到贷款额的80%。除此,还针对地方财政资金紧张的实际,结合部门特点,对农业、林业项目还款由农业局、林业局从创收中解决;对差额部分,按照财政部、省政府有关文件规定,采取从事业费、各项专款、基建拨款中扣缴的办法予以填平补齐,从根本上解决还债资金来源问题。
3.武装“脑子”加“鞭子”。外债管理是一项涉及面广、政策性强、资金投入量大、还款要求高的新工作,没有现存的模式可以借鉴,为了讲求外债信誉、规避财政风险,他们在认识上体现了“三破三立”,即破除“有钱不想还,不愿还款”的想法,树立“借债还钱,天经地义”的观念;破除“单位困难,没有钱还”的观念,树立“谁受益,谁还款”的观念;破除“世行贷款只见项目不见钱,要我还款没有钱”的思想,树立“积极还债,为政府分忧解难”的观念。通过“三破三立”,提高了人们的思想认识,有力推进了世行贷款按期还贷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