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25 作者:马彩凤 王景武 李彦青 郭永梅 (作者单位:内蒙古赤峰市财政局)
[大]
[中]
[小]
摘要: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的赤峰市,地处努鲁虎儿贫困山区,是少数民族——蒙古族主要聚居区之一,境内有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横亘东西、南北,总面积4010万亩,是京冀地区和西辽河流域的主要沙源地。建国五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朴实的450万赤峰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数十年挖山整地不止,绿化建设家园不息,终于在茫茫沙海里矗起了应该属于他们的“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的不朽丰碑。截至1999年底,全市森林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682万亩增加到3179万亩,增加4.7倍,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23.54%;完成水土保持治理面积3586万亩,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8%;累计治理开发沙地1888万亩,占沙地总面积的47.1%。生态建设的综合效益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与六十年代相比,无霜期延长5.3天,大风天数年均减少9.4天,平均风速降低0.52米/秒,沙尘暴天数下降60%,在风沙线上建成了唯一的地级市国家级卫生城市。二是极大地提高了农牧民生产的防灾抗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目前,全市已具备了年产50亿斤粮食、饲养900万头只牧畜的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相当于建国初期的10倍。三是长期的生态建设实践,使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深...
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中东部的赤峰市,地处努鲁虎儿贫困山区,是少数民族——蒙古族主要聚居区之一,境内有科尔沁和浑善达克两大沙地横亘东西、南北,总面积4010万亩,是京冀地区和西辽河流域的主要沙源地。建国五十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勤劳、朴实的450万赤峰人民,发扬愚公移山精神,数十年挖山整地不止,绿化建设家园不息,终于在茫茫沙海里矗起了应该属于他们的“全国林业生态建设先进市”的不朽丰碑。截至1999年底,全市森林面积已由建国初期的682万亩增加到3179万亩,增加4.7倍,森林覆盖率由5%提高到23.54%;完成水土保持治理面积3586万亩,占水土流失面积的58%;累计治理开发沙地1888万亩,占沙地总面积的47.1%。生态建设的综合效益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效地改善了生态环境。与六十年代相比,无霜期延长5.3天,大风天数年均减少9.4天,平均风速降低0.52米/秒,沙尘暴天数下降60%,在风沙线上建成了唯一的地级市国家级卫生城市。二是极大地提高了农牧民生产的防灾抗灾能力和综合生产能力。目前,全市已具备了年产50亿斤粮食、饲养900万头只牧畜的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相当于建国初期的10倍。三是长期的生态建设实践,使广大干部群众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深入人心,干群关系更加密切,民族关系更加协调。一个团结、稳定、文明、向上的少数民族“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先进市”展现在世人面前。财政作为参与赤峰市生态建设的重要部门,在长期的生态建设工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与做法,值得在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中借鉴。主要是:
——内外结合,上下联动,多方筹资建生态。多年来,赤峰市各级财政充分发挥财政的筹资和资源配置职能,在资金的筹集上,坚持国家、地方、集体、个人一起上,以群众投工投劳和地方投入为主,国家投入为辅,多层次、多渠道筹措生态建设资金。尤其是近年来,市旗两级财政在地方财力十分困窘的情况下,每年都按一定的比例切出一块专项资金纳入本级财政预算,专项用于生态建设投入。“八五”和“九五”期间,市、旗两级财政本级预算安排生态建设资金都超过1000万元。同时,将扶贫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等向生态建设倾斜,与国家和自治区投入的造林经费、水土保持经费、飞播牧草经费、国债转贷生态建设资金等统筹“捆”用,使资金发挥规模整体效益,集中财力办大生态建设项目。引进外资援助项目,是赤峰市各级财政筹措生态建设资金的又一举措。在自治区财政厅的大力支持下,全市的世行贷款草原建设项目五年投资1亿多元人民币,用于草原生态建设。借助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机遇,坚持高起点、高投入、高科技、高效益的原则,引导企业投入建设优良种苗生产基地。如宁城县利用3年时间,建设1处现代化的种苗繁育场,地方财政投入582万元,宁城集团(上市公司)投入1000万元,以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为技术依托。项目实施后,每年可向社会提供优质苗木1676万株,花卉16万盆,优良树种3000公斤。在生态建设投入中,赤峰市已初步形成了国家补、企业出、部门集、个人投,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筹集生态建设资金的新格局。
——机制再造、方法出新,促进生态建设。为了保证生态建设的顺利实施,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防沙治沙建设的意见》、《关于拍卖“五荒”使用权的决定》、《关于加强防治沙漠化改革试验区建设的决定》及其实施意见等政策性规定,市、旗、乡三级财政积极推动这些决定的贯彻落实,并按国家原林业部确定防治沙漠化改革试验区的建设要求,在活化机制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尝试。
一是在农村牧区实行“推磨转圈、轮流治理、以工换工、大体平衡”的治理机制。开展联村或联乡会战,实施了“三统两分”,即统一规划、统一治理、统一管护,分户经营、分户受益;在全市机关、企事业单位中普遍开展“干部学农民、机关学农村、市直学旗县”的“三学”活动,动员和组织各行各业的干部职工深入到生态建设第一线参加治沙造林会战,建设义务植树基地,营造各种形式的纪念林。
二是推行“五荒”拍卖治理和股份合作制治沙造林机制。鼓励当地群众承包或购买“五荒”,吸引外资合作治理开发“五荒”,全市累计拍卖“五荒”500万亩,拍卖“五荒”资金全部存入财政专户,专项用于“五荒”治理,现已完成治理400万亩;股份合作制治沙造林面积已达1.5万亩。如翁牛特旗响水治沙工程建设中,该旗成立了沙地治理开发(集团)有限公司,共融资2800万元,其中:地方财政就投入项目建设引导资金100多万元,有效地推动了工程建设进程。
三是建立了活立木资源有偿转让机制。为了加快全市防沙治沙建设生态步伐,推动已成林木资源转换,用存量换增量,目前,全市森林资源有偿流转面积已达7.8万亩,流转资金达5000万元。这部分流转资全部专项用于新的生态治理所需苗木和种子补助。
四是加强资金管理,创新生态建设资金投入机制。首先制定切实可行的资金管理制度,建立了财政牵头,农口主管部门配合的协作模式。其次,对重点工程实行项目管理,严把项目工程建设的规划、论证、申报、审批、追踪问效、检查验收等环节,按项目进度保证资金及时到位。在上级专项资金暂时不到位时,先由地方财政垫付,保证重点治理项目保质保量如期完成,并及时发挥效益。第三,为使生态建设资金发挥最大效益,针对不同地区和项目,尝试性地采取了多种资金投放和管理形式;以奖代投:即对一些重点生态建设项目采取了以奖励资金代替投入资金的方式补助财政资金;财政贴息:为了吸引更多的银行资金投入到生态建设中,将部分财政生态建设资金通过贴息的方式用于生态建设。对那些既有生态效益又有经济效益的生态建设项目,鼓励广大农牧民向银行贷款,财政给予贴息。报账制:即对贫困、边远山区和牧区,由于地方财政困难和人员素质等因素,生态建设资金被挤占挪用的现象时有发生,为保证生态建设资金的专款专用,采取了县级财政报账制,即生态项目实施完成后,由项目乡(镇)凭合法的原始支出凭证,到旗县区财政统一审核后拨付生态建设补助资金。
五是建立健全奖励机制,激发干部群众投身生态建设的积极性。1994年以来,全市已先后两次召开治沙造林总结表彰大会,地方财政专项安排资金100万元,树立典型,重奖先进,对在治沙造林中涌现出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披红挂彩发红包。最近,赤峰市委、市政府又决定在全市开展评选生态书记、生态县(乡)长活动,并由财政拿出专项资金,开始筹建林业生态建设功德园,为当选的生态书记、生态县(乡)长和在治沙造林生态建设中贡献突出者树功德碑,激励后人。
——科技先导,典型示范,引导生态建设。赤峰市在生态建设中始终坚持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组织广大科技人员,深入生态建设第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财政在资金投入上优先保证科技含量高的生态建设项目。如:老典型松山区太平地2万亩农田防护林体系工程,城子乡5万亩草田林网工程,以及红山区的城郊林场万亩治沙工程等,都是科技与生产有机结合的产物。进入八十年代以来,全市普遍推行科技人员技术承包责任制,市和旗县区两级林业和水利部门每年都抽调专业技术人员1500多人,深入基层承包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开展技术咨询、技术培训和技术服务,财政优先保证生态建设优良种苗种子引进、技术推广经费和专业技术人员下乡经费,有效提高了治沙造林质量。在生态建设与科研相结合的实践中,全市先后取得了“抗旱生态建设系列技术”等100多项生态建设科研成果,培育出引洪淤沙造田模式、沙区小生物经济圈建设模式、流动沙地生物沙障建设模式以及套袋造林和覆膜造林等适用技术。进入九十年代以来,这个市还实施了林业种苗工程,积极调整林种、树种结构,已引进大枣、无刺大果沙棘等18个新树种,选育沙地云杉、沙地柏等9个乡土树种,优良新树种和乡土树种年育苗面积达1500亩,年推广造林面积13万亩。造林树种不断增加,林种结构、经济长短效益逐渐趋于合理。实施精品带动战略是赤峰市生态建设的助推器。全市每年都确定50—60个重点生态建设项目和30个精品工程,使全市各级生态建设赶有目标,学有样板,并在人力、物力、财力,特别是财政投入重点倾斜。继五六十年代松山区当铺地、城子、太平地乡级治沙防护林建设典型之后,八九十年代赤峰又先后培育出敖汉旗、翁牛特旗等县级治沙造林生态建设典型。建成了敖汉旗黄羊洼45万亩沙化退化草牧场防护林工程、宝国吐山区10万亩综合治理工程,翁牛特旗响水42万亩治沙工程,松山区龙潭山区15万亩林业综合开发工程等一大批规模大、标准较高的样板工程。在全市生态建设中发挥了较强的示范辐射作用。
——建设与增效并重,治理与开发并举,生态建设出效益。赤峰市在生态建设中,财政在资金投放上,重点扶持了生态建设与经济效益、资源开发、农牧民脱贫等有机结合的项目。如财政筹集资金400多万元扶持的克旗达里湖围封保护工程已完成。该项目仅渔业生产每年实现利税就在百万元以上,同时克旗达里湖还于1998年被国家环保总局命名为“国家级生态自然保护区”,它还将成为这个市最有发展前景的旅游度假区。此外,这个市还筹集近千万元资金正在建设千万亩山杏经济林基地和百万亩速生丰产林基地。依据多年来生态建设取得的成果,全市累计兴办木材加工、山杏和沙棘系列加工、山野菜采集加工、柳编等企业200多家;开发沙地水稻30多万亩,沙地衬膜水稻2000亩。还利用沙漠天然景观和生态建设成果融入蒙古民族风情,建设独具特色的森林沙漠旅游区二十多个,均获得了较好的收益。总之,通过发展林业产业、沙产业和草原渔业,为山区、牧区和沙区农牧民脱贫致富开辟了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加了地方财政收入,逐步走上了以高效开发促进快速治理,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的轨道。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