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部大开发中,地方财政应如何作为,笔者结合达州实际谈一些看法和设想。
一、解放思想、服从大局,把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作为财政工作的中心任务
西部大开发为广大西部地区的发展振兴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良好机遇。各级财政部门应以此为契机,解放思想,转变观念,调整思路,把服务西部大开发作为当前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要在广泛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认清市情的基础上,破除影响西部大开发实施的五种思想障碍,切实为西部大开发服好务。一是破除财政连保“吃饭”都困难,无钱搞开发的无所作为思想。财政是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西部大开发给财政工作提供了广阔的舞台,财政工作应该也是完全可以大有作为的,所以要打开思路,积极主动地寻觅财政工作与西部大开发的结合点,坚持运用财政杠杆,促进西部大开发。二是破除公共财政体制下财政只管“吃饭”,西部大开发是党委、政府的事等事不关己思想。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并不等于财政放弃和退出财源建设,恰恰相反,而是应在推动西部大开发中努力谋求经济的发展,培育、壮大财源,为实施党委、政府的决策,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提供财力支持。三是破除财政是综合经济部门,西部大开发方方面面财政都应大包大揽的财政万能思想。财政是调控经济的重要杠杆而不是唯一杠杆,它必须与其它经济杠杆和行政手段配合才能发挥好作用,一提西部大开发,便认为财政该大包大揽,这将严重损害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财政调控实力,妨碍而不是促进西部大开发。因此,应该坚持财政在西部大开发中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思想,依法理财,统筹兼顾,合理规划,科学实施是对西部大开发最有力的支持。四是破除西部大开发机遇好达州跳跃式发展难实现的悲观畏难思想。达州虽地处四川东北角,经济基础薄弱,信息闭塞,但只要选好项目,科学管理是完全可以实现跳跃式发展的。各级财政部门既要增强加快发展,缩小与发达地区差距的紧迫感,又要树立勇闯难关,自加压力,奋起直追的信心和决心。五是破除孤立、静止的就事论事的思想。财政服务西部大开发绝不可就财政论财政,既要两眼向内,立足本职,做好工作,更要两眼向外,放眼国民经济全局,密切注视、深入研究财政与经济的互动规律,为上级有关部门和党委、政府提供信息反馈和参谋服务。要抓好机遇,在全市财政系统形成集中精力抓发展,开拓创新出硕果的人人为西部大开发、加快达州财政经济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的生动局面。
二、深化财政改革,加大西部大开发的投入
西部大开发,需要财政加大投入。在目前收支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只能走改革之路。要大力深化财政预算改革,改革预算编制方法,细化预算编制,进一步完善零基预算加项目预算的编制方法,从源头上控制财政支出的刚性增长;按照“公共财政”理论,大力深化财政支出改革,做好“清”、“调”、“改”、“退”、“保”五篇文章,加快建立公共财政框架体系进程,优化支出结构保重点;全面推行政府采购制度,逐步建立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节俭财政资金,防止财政收入的截留、流失、延解和积压;深化预算外资金和收费管理改革,统筹运用预算内外财力,提高政府调控能力;制定、完善相关的财税政策,扩大招商引资实效。通过各种渠道,广泛筹措资金,努力加大对西部大开发的投入。
三、突出重点,增强财政在服务西部大开发中的实效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政应从四个方面入手,充分发挥财政在服务西部大开发中的职能作用。一是通过发挥财政资金的粘合和导向作用,积极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在工业结构调整上,要按照“抓大放小,壮大活小”的思路,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优势资源为依托,走名优拳头产品带动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培育支柱产业的路子。加大国企技改力度,增强企业技术创新和新产品开发能力,培育壮大机电、食品、建材、医药、纺织五大支柱产业。在农业结构调整上,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效农业和“订单”农业,优化农产品品种结构、种植结构和区域结构,走“名、优、特、新、精”的路子。大力开发旅游、餐饮、娱乐等服务业,积极推进第三产业的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升级。充分运用财税政策手段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调整所有制结构,增强国有经济控制力和非国有经济的活力。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为实现达州经济新一轮大发展构筑起飞线。如大力支持达万铁路建设,加快达渝高速公路等在建项目的建设速度。抓好金盘子航电工程建设,搞好渠江梯级开发,尽快实现“通江达海”。三是大力支持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力争通过5—10年的努力把达州建成嘉陵江上游的生态屏障。重点支持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建设大生态的思路,全面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等工程,搞好生态环境的综合治理,启动重点长防工程,抓好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遏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结合天保工程、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大力发展畜牧业,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向纵深推进,提高农业综合开发的整体效益。四是加大对科技、教育的投入,为西部大开发提供高素质的开发人才,高效益的科技项目,切实为科教兴市提供财力和财政政策保障。大张旗鼓地表彰奖励优秀科技人员,鼓励科技人员创办经济实体;大力支持科技体制改革,推进科研机构企业化,科研成果市场化,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进程,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四、正确处理好“三个关系”,切实优化服务,努力为西部大开发营造良好的环境
一是处理好保稳定与求发展的关系。既要保证职工工资、财政应承担的“两保”资金等的按时足额发放,确保党政机关的正常运转,维护社会稳定,又要力促经济发展。不发展经济,保稳定终究是暂时的,只有加快发展才能实现长治久安。因此,必须牢固树立“在发展中求稳定”的思想,并将之转化为实际行动。二是处理好眼前与长远的关系。首先,要着眼当前,把财政应做的事情做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宏伟的工程,需要几代人的共同努力,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要立足当前,把今年的财政预算收支和各项财政工作任务完成好。同时又要谋划长远,努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财源支撑点,增强发展后劲。三是处理好抓管理与促效益的关系。既要加强企业管理,又要加强国家对西部大开发投入的资金管理,以管理促效益。当前,要通过深化改革,优化服务,尽心尽力为西部大开发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首先要改革财政体制,建立起既有利于调动各级政府增收节支的积极性,又有利于市政府实施有效调控的财政运行体制,使市与各县、市、区利益分配形成合理格局。当前,要努力做好新老体制的衔接工作,切实解决县、市、区对区、乡(镇)的财政体制以及新体制运行中的问题,确保新体制平稳运行,充分发挥出新体制的积极效应,为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营造良好的体制环境。其次要清理和废止一切不利于西部开发的财政政策、文件,为西部开发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环境。第三要进一步加强收费管理,彻底清理各种收费项目、收费标准和收费依据,积极推进农村费改税的试点工作,减轻企业、个体工商户和农民的不合理负担。
五、加强财政监管,确保各类专项资金的安全高效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施,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经济结构调整、生态环保等各方面的投入都将逐步加大。为确保资金的安全高效,必须进一步强化财政监督管理,建立和完善事前审核、事中监控和事后稽查相结合的监管机制。特别是对大额专项支出,要从立项、审批到资金拨付、使用和效益考核诸环节实施全过程跟踪监督,切实做到账务清、去向明、效益好。进一步加大专项检查力度,防止建设资金浪费、挤占、挪用等违反财经纪律的行为发生。同时,积极探索对国有企业资产与财务监督、管理的有效方式,防止国有权益受侵犯和财政收入的流失。
(作者系四川省达州市财政局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