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应城市财政部门适应财政职能转变的要求和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主动服务于、服从于经济建设,积极出点子,想办法,干实事,竭尽全力地为加快建设经济强市创造优良的环境,使全市经济走上了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
一、发挥财政政策的激励作用,为建设经济强市创造优良的政策环境
分税制财政体制实施以后,国家、省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财税、财务方面的政策法规,涉及多方面的利益调整,给地方经济发展和财力结构带来了较大影响。如何合理利用这些财税政策,充分发挥其激励作用,是摆在财政部门面前的一项主要任务。为此,我们适时调整了理财思路,明确了主攻方向。
首先,确保用足用活上级给予的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有关财税政策。一是根据分税制后地方财源建设面临的新情况,适时调整了财源建设战略,把农业四税和来自第三产业以及其他地方性企业的一部分税种,作为培植财源的重点,采取多种措施加大投资力度,初步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财源体系,充裕了地方财力。二是充分利用国家改革国有企业利润分配制度的机遇,取消“两金”、实行“两则”、“两制”等措施,使部分国有工业企业一次性甩掉了历史包袱。三是积极做好新旧财务会计制度的衔接工作,认真做好各类培训。今年新《会计法》颁布后,我们先后举办了数次企业财务人员培训班,培训人员近千人次,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财会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企业经济效益。
其次,积极争取一些有利于我市经济发展的优惠政策。客观地讲,分税制的实施,对地方既有压力,又有动力。为此,我们正确分析形势,抓住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等机遇,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为我市争取了一些有利于增强地方经济实力的优惠政策。一是在体制方面,省先后取消了对我市实行的亿元市财源建设结算上交和省对县(市)老体制递增上交8%的办法,下放了我市境内省军工企业两税的征管权,并将税收打入市级收入基数。二是在发展项目方面,省、孝感市给我市在国债转贷、世行贷款、农业开发等方面给予了较多的优惠。三是每年上级财政在减少专项上交、增加税收返还和专项补助等财政结算政策方面对我市给予了一定的照顾。
第三,当好参谋,大胆研究制订了一些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的激励政策。如:《应城市鼓励国内外客商投资优惠办法》、《应城市四里棚经济技术开发区鼓励国内外客商投资优惠政策》、《关于对青岛啤酒(应城)有限公司发展生产实施优惠政策若干意见》以及对个体私营经济小区实行“一条边”管理、推行“税费明白卡”制度,对有突出贡献的纳税大户和财源建设有功之臣的奖励政策等等。对这些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政策和办法,我们始终以大局为重,不搞狭隘的部门主义,该减的减,该让的让,该拿钱的坚决拿。去年3月份,我们拿出65万元资金,对市委、市政府表彰的1999年度的23户税收贡献大户进行了奖励,在社会上引起了较大反响,营造了社会办财源、发展有理、贡献有功的良好氛围。
二、多渠道筹措建设资金,为建设经济强市创造优良的投资环境
投资结构不合理,资金不活,投入不足,是当前制约我市经济发展的一大障碍。为此,我们千方百计广辟筹资渠道,竭尽全力增加经济建设投入,尽最大努力来改善我市的投资环境。
一是从预算内挤出一块。在财政逐步退出竞争性领域和财力十分吃紧的情况下,通过强化增收节支措施,每年从预算内挤出部分资金,重点支持农业产业化、企业技改和科教文卫建设。二是努力向上争取一块。1999年,我们共向上争取农发资金、国债转贷资金、世行贷款等各类专项资金近2000万元,用于改善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三是“筑巢引凤”吸引一块。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着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城市“品位”,增强城市对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吸收外来投资,使青岛啤酒集团、玉河集团、华雄公司等大批企业和项目到应城安家落户。四是利用产权交易盘活一块。通过大力实施产权交易工程,真正达到盘活资产存量,优化资源配置,搞活国有集体企业的目的。近年来,我们多次组织参与产权交易活动,共成交项目306个,产权交易额达51295万元,为企业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五是清费治乱减一块。为了彻底整治“三乱”,减轻企业负担。去年以来,我们与市纪委等部门积极配合,对全市行政事业单位近两年的所有收费进行了全面清查,共查出自立项目、自行提高收费标准、扩大收费范围等违规项目118个,违规金额560万元,目前已冻结和追缴违规收费资金384万元,取消收费项目93个,收费标准降低了近20%,为企业和社会减轻负担1000多万元,有效规范了收费秩序。六是加大政府调控力度统筹一块。通过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推行“收支两条线”、综合财政预算和乡镇财务“零户统管”办法,切实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统筹运用预算内外资金来增加投入。通过采取以上筹资措施,保证了我市经济建设的资金需求,切实为建设经济强市创造了优良的投资环境。
三、积极支持国有企业改革,为建设经济强市创造优良的改革环境
建设经济强市,最根本的动力是改革。财政为政府当家理财,在深化企业改革,推进企业体制创新、结构创新、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中肩负着重任。为此,我们财政部门主动出击,利用政策、信息、服务等多方面的优势,积极参与和支持全市国有企业改革。
一是提高办事效率,充分发挥“服务器”作用。主动改变工作方式,积极认真参与企业清产核资、资产核销、物资报废、资产评估工作,既维护了资产所有者、购买者的权益,盘活了资产存量,也加快了企业改制的进程。为了降低改革成本,对涉及到企业的评估、验资审计、注册年检等费用,我们主动与财政管理的社会中介机构协商,力所能及地给予减让。对企业改革过程中涉及到财政部门的事项,我们公开承诺“两不一少”原则,即不拖、不卡、少收费。针对国企改革时间紧,任务重,手续复杂,企业精力跟不上加强财务管理需要的状况,我们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主动及时深入改制企业,帮助建立健全财务制度,保证了改制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及时跟上。
二是认真落实企业改革改制的各项政策,充分发挥“减压阀”作用。在落实有关增资减债政策方面,我们通过清产核资、财务审计等途径帮助企业摸清家底,并按有关政策对企业不良资产进行分类处理。督促企业提取坏账准备金,对呆死账在审查确认后,允许用坏账准备金冲减,企业产生利润后允许先弥补以前年度亏损。对历年挂账费用、资产盘亏等待处理资产损失,在中介机构评估的基础上,经审计核实后,允许用企业产生的利润以及公积金进行核销。在落实企业兼并、联合的有关财政政策方面,我们也给予多方面的照顾。对部分企业技改贷款实行财政贴息扶持;对企业欠交的“两金”,允许转为国家资本金;对资不抵债的改制企业所欠的本级周转金予以挂账处理,等等。通过实施这些优惠的政策和办法,减轻了企业负担,使企业能够轻装上阵,大显身手。
三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发挥“安全网”作用。按照中央、省、市关于落实“三条保障线”的政策要求,我们积极与相关部门紧密配合,广开渠道,加大力度,组织筹集和拨付社会保障基金。仅去年元至九月份,我们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通过预算安排,向中央、省争取社会保障资金等途径,共筹集“三条保障线”资金近300万元,并及时足额到位。为我市国企分流安置下岗职工,减轻改革压力创造了条件,保证了国企改革的顺利进行和社会稳定。
此外,我们还积极参与和支持了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医疗制度改革和住房制度改革等各项改革,为我市建设经济强市创造了优良的改革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