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法规制度、会计教育与会计实务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目标明确、步伐坚实。紧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
一、单一会计制度阶段(1978年至1993年6月底)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企业会计规范模式是以会计制度的形式出现,而且是分行业、分所有制性质制定单(多)项会计制度。期间,虽然也经过多次修改,或是由简到繁,或是由繁到简,但企业会计制度的基本架构没有改变,即均由会计科目与会计报表两大部分构成,实质上都是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即都属于簿记的规范范畴。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会计制度服从企业财务制度,企业财务制度服从国家财政政策,计划经济的痕迹依稀可见。
二、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并存阶段(1993年7月1日起至2012年)
1992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10项行业财务制度(统称“两则两制”),自1993年7月1日起实施。1993年,财政部与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于1998年修订为《股份...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综合国力稳步提升。在改革开放的大环境下,我国会计理论研究与会计法规制度、会计教育与会计实务均取得了长足进步,会计准则国际趋同目标明确、步伐坚实。紧随改革开放的步伐,我国企业会计制度建设经历了三大发展阶段。
一、单一会计制度阶段(1978年至1993年6月底)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企业会计规范模式是以会计制度的形式出现,而且是分行业、分所有制性质制定单(多)项会计制度。期间,虽然也经过多次修改,或是由简到繁,或是由繁到简,但企业会计制度的基本架构没有改变,即均由会计科目与会计报表两大部分构成,实质上都是企业会计核算制度,即都属于簿记的规范范畴。在这种背景下,企业会计制度服从企业财务制度,企业财务制度服从国家财政政策,计划经济的痕迹依稀可见。
二、企业会计制度与企业会计准则并存阶段(1993年7月1日起至2012年)
1992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财政部发布了《企业会计准则》《企业财务通则》、13个行业会计制度和10项行业财务制度(统称“两则两制”),自1993年7月1日起实施。1993年,财政部与国家体改委联合发布了《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于1998年修订为《股份有限公司会计制度》)。之后从1997年开始,财政部先后发布并实施了《企业会计准则——关联方关系及其交易的披露》等16项具体会计准则。1999年10月31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修订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简称《会计法》)。2000年12月29日,财政部以财会[2000]25号文发布了《企业会计制度》,之后,又陆续发布了《金融企业会计制度》《小企业会计制度》《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制度》《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制度》等。这个时期的会计制度,以新修订的《会计法》为法律依据,将会计确认、计量等内容从财务制度中回归到会计制度,即回归财务会计之中。
2006年2月15日,财政部发布了基本准则、存货、长期股权投资等39项企业会计准则(简称新会计准则),并于2006年10月30日出台了《企业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新会计准则于2007年1月1日起在上市公司中执行,同时鼓励其他企业执行。新会计准则不再是对会计科目与会计报表的规定,而是对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规范,体现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2006年12月4日,财政部对《企业财务通则》进行了修订,并于2007年1月1日起施行。
三、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主导的企业会计制度阶段(从2013年1月1日起至今)
2011年10月18日,财政部发布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要求从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已步入企业会计准则主导型的企业会计制度阶段。
2014年财政部对《企业会计准则——基本准则》进行了局部修订,并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2号、第9号、第30号、第33号和新制定的第39号、第40号、第41号;2017年发布了修订后的企业会计准则第14号、第16号、第22号、第23号、第24号、第37号和新制定的第42号。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2000年后,我国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密切合作,积极参与国际会计准则(IAS)、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在借鉴IAS、IFRS的基础上,制定了《企业会计准则》,并形成了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实现了会计准则的国际趋同,还先后与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通过对话和沟通,实现会计准则的国际等效,从而大大降低了“走出去”企业的成本,为“一带一路”助力。
责任编辑 刘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