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近年来,我国财政预算管理改革不断深入。作为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最终落实者和执行者,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加强会计队伍建设也成为当前贯彻落实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课题。基于此,笔者在简要分析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对财务工作的要求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队伍现状的基础上,就加强会计队伍建设,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现行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对财务工作的要求
随着现代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逐步建立,我国在财政预算、财务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制度、部门决算基础性业务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提高部门预算的精准性和预见性。部门预算全面反映了政府组成部门的所有收入和支出情况,要提高部门预算的精准性和预见性,行政事业单位须按照现行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要求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按照细化预算编制、预设绩效目标、跨年滚动编制的要求,不断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强化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管理。二是按照基本支出定额预算、项目支出绩效预算的原则,项目支出预算要全面编制绩效目标,并说明资金用途及支出范围、资金拨付时间进度,以提高财政...
近年来,我国财政预算管理改革不断深入。作为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最终落实者和执行者,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压力,如何加强会计队伍建设也成为当前贯彻落实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重要课题。基于此,笔者在简要分析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对财务工作的要求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队伍现状的基础上,就加强会计队伍建设,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现行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对财务工作的要求
随着现代财政预算管理制度的逐步建立,我国在财政预算、财务管理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特别是部门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制度、部门决算基础性业务对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提高部门预算的精准性和预见性。部门预算全面反映了政府组成部门的所有收入和支出情况,要提高部门预算的精准性和预见性,行政事业单位须按照现行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要求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按照细化预算编制、预设绩效目标、跨年滚动编制的要求,不断推进部门预算改革,强化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管理。二是按照基本支出定额预算、项目支出绩效预算的原则,项目支出预算要全面编制绩效目标,并说明资金用途及支出范围、资金拨付时间进度,以提高财政资金预算的刚性约束。三是通过建立预算编制项目库、中期财政规划、三年滚动预算等机制,提高部门预算编制的预见性。四是强化政府采购、资产购置、政府购买服务、公益性建设项目等重点支出预算管理,引入专家评审、部门联合评审机制,提升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2.强化预算执行的规范性和约束性。一是按照公共财政框架的要求,建立以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为基础的预算执行体系,财政预算安排的资金不再拨付到行政事业单位的实体资金账户,而是由单位根据部门预算的科目、项目和用途申报用款计划,按序时进度或项目实施需要将资金直接拨付到供应商(收款人)账户。二是强化预算执行管控,通过制定工资及津补贴、公务卡结算及现金、政府采购、“三公”经费、会议费、培训费、差旅费、结转结余清理、预算执行动态监控等制度和措施,提升预算执行的效率和质量。
3.扩大会计核算的范围和维度。会计核算要全面反映单位的财务状况以及预算执行情况,新修订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除要求各单位按会计科目核算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费用)之外,还要反映收支的资金来源、功能分类、经济分类、项目名称、支付方式等核算要素。同时,在预算会计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引入权责发生制,强化固定资产管理,定期提取折旧,并及时清理结余结转资金等,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水平。
4.财务决算的符合性和一致性要求更高。财务决算综合反映了部门预算编制的目标完成、资金使用绩效情况。以2016年部门决算为例,决算报表由12张主表和5张附表组成,报表之间数据相互校验、勾稽关系严谨、牵一发而动全身,财务人员每年都要在会计核算的基础上,参照部门预算、预算执行的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汇总,最终形成综合反映行政事业单位全年各项资金运行情况及预算执行效果的报告文件。现行财政预算管理制度改革背景下,对财务决算报表的账表、账实一致性要求,以及对预算编制、执行、核算、决算之间的符合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队伍现状
1.人员力量不均衡,会计机构及岗位设置不合理。目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队伍存在两极分化现象,除大系统、大机关会计机构较为健全之外,大多数单位对会计工作还不够重视,未单独设置会计机构,会计人员普遍不足。由于会计机构及会计岗位人员设置不合理,一方面导致会计人员要兼顾其他非财务会计工作,不能专心从事会计核算及财务预算管理等工作;另一方面导致不相容岗位未实现有效分离,存在潜在的内控风险。
2.职业规划不明确,会计岗位从业积极性不高。相对于业务岗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岗位较少,选择面较窄,加之会计机构不独立,未配备必要的财会领导岗位,导致会计人员的升迁受到影响。近年来,随着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不断深入,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需要接受的新知识较多,工作责任大、任务重,加班加点已成为常态,导致部分会计人员从业积极性不高,甚至提出了转岗的要求。
3.从业门槛把关不严,会计人员业务能力不强。会计业务专业性较强,按规定应具备一定的资质才能从事财务会计工作。但在现实工作中,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由于对会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甚至存在着由无从业资格的人员担任出纳会计的现象。各单位会计人员业务素质参差不齐,特别是行政单位,由于公务员薪酬待遇不与专业技术资格挂钩,会计人员缺乏参加专业资格考试的动力,中高端会计人才缺乏在行政事业单位已成为普遍现象。
4.基层会计管理体制不顺,财务管理职责边界不清。根据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有关要求,各县区级财政部门要对原来实行的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实行转轨,恢复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职责。由于基层单位人员较少、普遍缺乏会计专业技术人员,在会计核算方面对财政部门依赖性较强。目前还存在由财政部门代为会计核算工作,导致单位主体责任意识淡薄、预算单位和财政部门之间财务管理职责错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5.继续教育工作不到位,业务技能提升主动性不强。财务会计工作业务性较强、知识更新较快,会计从业工作者需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但在现实工作中,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继续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存在被动应付的现象,学习缺乏主动性,无法深刻领会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工作的要点,业务技能也跟不上财政预算管理改革的步伐,常常处于被动应付工作的状态。
(三)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队伍建设的建议
2014年新修订的《预算法》要求:“各部门、各单位是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主体,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预算执行,并对执行结果负责。”新修订的《预算法》强化了预算单位作为财政财务管理的主体地位,为进一步落实主体责任、加强行政事业单位会计队伍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笔者认为具体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健全会计机构,合理设置岗位。一是按照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数量、经费规模,合理设置独立的会计机构,配备相应的职务岗位,选用具备资质的会计人员。二是加强主管部门对所属二级单位的业务指导,对规模较大的主管部门设置总会计师岗位,完善会计人员结构,健全会计人员梯队,充分发挥会计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改进用人机制,实行专业测评。一是在任用会计机构负责人时,财政部门要对其专业能力、任职资格进行测评,并作为年终考评依据。二是各单位自主进行财务预算管理工作,同时接受财政部门日常业务指导,由财政部门按年度对单位的财务会计、预算收支、绩效管理工作进行评定。
3.强化教育培训,提高业务能力。一是完善会计人员教育培训机制,对新进会计人员实行岗前培训。二是完善会计专业技术资格继续教育制度,结合财政预算管理改革工作要求,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多层次培训。通过继续教育和培训,激发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自主学习的动力,培养会计职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建立一支由初级、中级、高级、领军级专业人员组成的层次清晰、逐级递进的会计人才队伍。
4.借助信息技术,探索业务转型。大数据信息化时代,随着计算机智能技术的发展,要积极融合新技术、新手段,推动财务管理工作优化升级。通过建立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会计核算、财务决算等业务系统之间的数据共享机制,实现国库集中支付数据自动生成记账凭证,会计核算数据自动生成财务决算报表,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从大量的、重复性的基础性工作中解放出来,强化财务管理在信息利用、内部控制、风险防范、绩效评价等方面的职能,实现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工作从记账核算向绩效管理转型,为单位创造更大的价值。
责任编辑 刘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