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度与方法,自我监控学习过程,自我评价学习效果,它不仅是一种学习能力,也是一种学习态度。“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其本质是要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激情与主动态度,学习路线可归纳为“知识获取——知识反思——知识迁移——知识测评”,对应于“课前——课中——课后——测试”四个阶段,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理解、理性表达与批判、知识迁移与实践、自我评价与反思等综合能力。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在认识专业、认识自我、认知社会等问题上的无助、迷茫和不成熟,需要教师帮助其系统梳理专业知识,正确应用专业知识,并将学习引入深度,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因此,“自主学习”必须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才能走向“深度学习”。笔者在此以会计学课程中的“存货期末计量”为例,探讨如何帮助学生从“自主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一、引导学生课前预习知识点并通过讨论获取知识:存货成本、可变现净值、存货跌价准备、存货减值转回等基本会计术语含义
课前预习可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为确保预习效果,教师要提前对关键知识点录...
“自主学习”是学习者对自己的学习负责,自己确定学习目标,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进度与方法,自我监控学习过程,自我评价学习效果,它不仅是一种学习能力,也是一种学习态度。“深度学习”是相对于“浅层学习”而言的,其本质是要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内在激情与主动态度,学习路线可归纳为“知识获取——知识反思——知识迁移——知识测评”,对应于“课前——课中——课后——测试”四个阶段,旨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理解、理性表达与批判、知识迁移与实践、自我评价与反思等综合能力。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会不同程度地表现出在认识专业、认识自我、认知社会等问题上的无助、迷茫和不成熟,需要教师帮助其系统梳理专业知识,正确应用专业知识,并将学习引入深度,师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因此,“自主学习”必须在教师的正确引导下才能走向“深度学习”。笔者在此以会计学课程中的“存货期末计量”为例,探讨如何帮助学生从“自主学习”走向“深度学习”。
一、引导学生课前预习知识点并通过讨论获取知识:存货成本、可变现净值、存货跌价准备、存货减值转回等基本会计术语含义
课前预习可采用线上线下两种方式。为确保预习效果,教师要提前对关键知识点录制微视频,并提供相关预习资料,同时设计问题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带着问题和任务预习。以存货期末计量为例,上市公司獐子岛(股票代码002069)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跌价损失是一个典型案例。对此,线上预习包括:查阅上市公司獐子岛的有关资料,了解公司主要业务类型及存货内容;查阅獐子岛2014年10月以后发布的有关底播虾夷扇贝公告以及证监会对獐子岛的处罚;观看“存货期末计量”微视频,完成线上测试等。线下学习包括:预习教材相应章节;参与小组讨论交流自学心得等。小组讨论问题包括:可变现净值、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的含义;存货跌价准备转回是什么含义,什么情况下可以转回;为什么期末存货要以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量等。
这个环节的学习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存货成本、可变现净值、存货跌价准备、存货减值转回等基本概念的含义,而小组讨论能够深化对获取知识的理解,也是对自学获取知识的展示。
二、组织学生课堂(课中)深度加工知识点以推动对获取知识进行反思:已发生减值的存货如果不计提跌价准备对财务报表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在“自主学习”模式下,课堂深度加工是通过让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自信表达等方式能动地融入教学情境中以巩固认知,强化知识点。课堂是师生探究问题、释疑解惑的场所,通过交流探讨,消除预习阶段的疑问。
教师在本阶段最重要的工作是设计形式多样、生动有趣、有吸引力的课堂教学活动,如分享各小组讨论结果及有价值信息、引导学生将获取的知识应用到具体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等。“自主学习”模式下,通过教师讲授,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知识基础和知识缺陷“被关注”“被激活”“被修正”,在此过程中,学生的知识理解得以不断深化和完善。
以存货期末计量为例,课前预习环节学生已了解与存货期末计量相关的基本概念,根据以往教学经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有一个过程,学生学习难点集中在可变现净值的计量与已计提跌价准备的转回,需要教师讲授,其他课时可用于深度加工知识点以推动知识反思。比如,可以在课堂中进行讨论:期末存货为什么要以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量;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对财务报表有哪些影响;房地产去库存、“双11”“双12”大促销、商场年末打折、换季大促销、“拼多多”拼团、团购等社会现象是否会影响到存货期末计量等;獐子岛的存货问题给社会带来了哪些不良影响等。
有些内容相对成熟的章节,可采取学生讲授、教师点评的方式。学生备课时查阅相关文献和信息,梳理授课条理,获取证据支持,就是在深度加工知识点。多样的课堂教学组织体现了学习知识与分析问题相结合的体验式教学过程,达到强化知识点、推动学生对知识进行反思、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的学习目标。
三、启发学生课后深入思考:为什么獐子岛三次底播虾夷扇贝减产均确认为存货减值损失
通过课前和课堂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与存货期末计量的相关内容,但尚处于“机械记忆”及“浅层理解”状态,要实现由“机械记忆”向“灵活应用”、“浅层学习”向“深层学习”的转化,还需通过获取相关信息来加深记忆,以内化知识,实现知识迁移。
课后环节可通过挖掘延伸知识的现实场景启发学生进行深入思考。以存货期末计量为例,要求学生详细查阅獐子岛自2014年10月以后发生的三次底播虾夷扇贝减产事件,并思考:獐子岛公告的底播虾夷扇贝减产是否属于存货期末计量问题?
查阅有关资料发现:第一次事件发生在2014年10月30日,獐子岛将100多万亩虾夷扇贝绝收导致的巨亏归咎为自然灾害;第二次事件发生在2018年1月31日,公司发布的《2017年度业绩预告修正公告》称,年末存货盘点发现部分海域的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异常,2018年2月5日再次公告,公司拟对底播虾夷扇贝存货进行核销和计提存货跌价准备,共计影响净利润约为6.29亿元,全部计入2017年度损益;第三次事件发生在2019年11月11日,公司公告称,存量底播虾夷扇贝平均亩产大幅下降,初步判断已构成重大底播虾夷扇贝存货减值风险。
从獐子岛公告的内容看,三次存货事件均属于产量减少,但从公司年报披露的信息看,均确认为存货减值损失:2014年、2017年分别确认2.83亿元、0.607亿元;2019年底播虾夷扇贝平均亩产大幅下降,公司公告称确认为存货减值损失,具体确认多少、如何进行会计处理,需等2019年年报披露后才能得知。存货会计准则和教材都认定存货减值损失是在存货可变现净值低于账面成本时计提,而獐子岛的底播虾夷扇贝减产为什么作为存货减值损失处理,这是一种违背企业会计准则的行为吗?此外,2017年实际计提的存货减值损失数不及公告数(6.29亿元)的十分之一,2014年实际计提存货减值损失数与公告数(8亿元)也存在较大差异,那么,其他的减值损失去哪儿了?这些问题都需要学生进行深入思考。
教师通过不断提出问题引导学生从“自主学习”逐步走向“深度学习”,这样的教学设计为学生提供了“观察社会、感受社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的训练,达到提高面对复杂情境问题的理解能力,锻炼批判性思维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更高阶认知,实现知识内化与知识迁移的学习目标。
四、基于学习视角全过程综合评价完成知识测评:期末存货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是为了存货在报表上以稳健的金额列报
评价学生学习成绩通常有两种评判视角:一种是基于教学视角,即从“教师”或“教”的立场进行评判;另一种是基于学习视角,即从“学生”或“学”的立场进行评判。二者比较,基于学习视角更具实践意义。
构建合理的成绩测评体系是“自主学习”走向“深度学习”得以成功的基本保障。基于学习视角更加重视学习过程(课前、课中和课后),考核主体和手段更加多元、立体,且每个环节都有明确的考核目标:在课前预习的自学和小组讨论环节,重点考核学生对存货期末计量相关基本概念的了解;在课堂深加工知识点环节,观察学生对期末存货采用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法计量的经济后果的理解程度,重点考核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观察社会、解释社会现象,逐步形成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在课后延伸知识点环节,让学生了解到存货所具有的行业特征,重点考核学生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通过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环节的学习,最终达到让学生深刻理解存货期末计量是为了解决存货在报表上以稳健的金额列报的问题。至此,促进“课前——课中——课后——测试”形成完整的教学闭环。
责任编辑 刘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