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注册会计师开展相关业务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研和反馈的信息看,注册会计师从事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类审计及咨询服务的质量普遍不高,有些未能达到委托方的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对行政事业单位相关法律法规及会计核算体系知识储备不足
多年来,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主要集中在企业财务报表审计,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管理法规体系及会计准则比较熟悉,而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业务缺少专门研究,甚至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审计》讲述的也几乎全是企业审计内容。对国家宏观政策要求、规范体系和政府会计核算制度新旧转换等,缺乏系统研究和知识储备,导致注册会计师习惯性使用审计企业财务报表的方式来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监督业务,极易造成被审计行政事业单位明明存在重大问题而审计未被发现的情况,一些原本能够及时纠正的问题错失整改良机,待审计机关、巡视和纪检等部门检查时才暴露出来。会计师事务所未能达到预期的把关效果,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严重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形象。
(二)对委托目的把握不准,审计思路和站位存在偏差
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多是外部审计思维,注册会计师一般是作为独立第三方,站在...
一、注册会计师开展相关业务中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从调研和反馈的信息看,注册会计师从事行政事业单位的各类审计及咨询服务的质量普遍不高,有些未能达到委托方的满意。究其原因,主要是:
(一)对行政事业单位相关法律法规及会计核算体系知识储备不足
多年来,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业务主要集中在企业财务报表审计,注册会计师对企业管理法规体系及会计准则比较熟悉,而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业务缺少专门研究,甚至注册会计师考试教材《审计》讲述的也几乎全是企业审计内容。对国家宏观政策要求、规范体系和政府会计核算制度新旧转换等,缺乏系统研究和知识储备,导致注册会计师习惯性使用审计企业财务报表的方式来执行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监督业务,极易造成被审计行政事业单位明明存在重大问题而审计未被发现的情况,一些原本能够及时纠正的问题错失整改良机,待审计机关、巡视和纪检等部门检查时才暴露出来。会计师事务所未能达到预期的把关效果,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也严重影响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形象。
(二)对委托目的把握不准,审计思路和站位存在偏差
企业财务报表审计多是外部审计思维,注册会计师一般是作为独立第三方,站在外部出资人(含债权人)的角度,对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企业财务状况发表意见,采用抽样审计方法,注重账表核对和发票是否齐全等是否符合准则要求。但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当局聘请注册会计师多是站在内审角度,较重视合法合规性,有的需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详细审计取证。委托目的不同,审计方法、角度和结果也会有差异。因此,对行政事业单位开展审计工作,应多站在管理者的角度,审视单位的财务管理是否严谨、收支是否合法合规,与大型企业的内部审计要求更为相似。
(三)不熟悉行政事业单位经济业务
目前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多是就账目查账目,很少花费精力了解被审计单位职责、业务处室分工和各经济业务活动主要内容及进程,难以取得应有的把控效果。
(四)不掌握行政事业单位必须遵守的各项预算管理规定
以往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审计需求较少,对审计质量的要求不高,所支付的审计费用远远低于行业收费标准,所以各会计师事务所很少花费精力去研究和培训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管理、收支、资产及政府采购等相关政策,而要想做好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工作,不仅仅需要了解以上相关政策,更需要及时掌握各项规定的最新变化并做到了然于胸。
二、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审计服务工作质量的措施及建议
(一)加强人员培训、完善知识储备
会计师事务所和各级注协应组织专门力量汇集整理相关法规制度、准则体系及变化对比分析,动态掌握相关信息,并有针对性地组织专门培训。根据目前实际情况,重点加强以下方面的培训内容:
1.行政单位(含参公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职工工资福利政策文件。包括工资标准、绩效工资管理等内容。
2.公用经费和项目支出标准政策文件。包括“三公”经费、培训费、差旅费、公务移动通讯费用、会议费等管理办法。
3.政府采购政策文件。包括《政府采购法》及其实施办法、《招投标法》及其实施条例、协议供货规定、集中采购目录和限额标准。
4.资产管理政策文件。包括行政和事业单位国有资产管理办法、资产配置(含配置标准)、使用管理、资产清查、资产处置等具体管理规定。
5.行政单位、事业单位、建设单位财务规则及建设成本、竣工财务决算等具体规定。
6.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政策文件,如财政部于2012年发布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等。
7.行政事业单位具体执行的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2019年1月1日开始,统一执行《政府会计准则——基本准则》、各项具体准则、相关指引及《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以及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高等学校、中小学校、科学事业单位、彩票机构、国有林场和苗圃等行业事业单位执行《政府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科目和报表》的补充规定。
(二)加强专业标准建设,指导审计实践
近几年行业准则体系建设不断完善,各事务所尤其是规模大的事务所内部设有专门部门和人员研究制定本所的专业标准,但对行政事业单位审计及服务准则技术标准内容少,有的还是空白。为了加强审计实践的专业指导,建议事务所和注协加强研究,组织人员起草制定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各类型审计及内控设计方面的专业标准、职业指南、指导意见,规范和指导审计实践活动。
(三)把握审计重点难点问题,提升项目审计质量
行政事业单位审计目的和范围与企业审计相比,角度不同、委托目的不同、侧重点也不完全一致,在具体开展审计业务或未来可能实施年度报告审计时,项目组要把握好审计重点难点问题,有效实施审计程序,确保审计质量。
1.审计重点。(1)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健全。包括:重大经济事项决策、预算管理、收支管理、货币资金管理、政府采购、合同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等,重点关注财务部门对项目业务信息的掌控情况及财务与业务部门之间信息沟通情况。(2)上述财务管理制度是否得到有效执行。3)“三公”经费、培训费、会议费、差旅费、设备购置费支出内容和支出标准是否合规,是否超预算。(4)财政补助项目支出是否符合规定,项目支出进度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绩效工资总量之外乱发在编人员津补贴的情况。(5)非财政补助项目收入和支出是否合法、合规,有关手续是否齐全,是否存在绩效工资总量之外乱发在编人员津补贴的情况。(6)国有资产出租、出借事项是否合规,收入是否完整,有否账外收入。(7)采购手续是否完备,是否有化整为零规避政府采购和主管部门财务规定的现象。(8)大额支出方式是否为银行转账,收款人与发票开具方是否一致,是否存在大量个人代收现象,是否有发票开具方委托收款证明和代收原因说明。(9)是否有提前支付采购款情况。(10)是否存在大额职工借款长期挂账情况。11)是否存在往来款长期挂账情况、是否定期进行账目核对。(12)实物资产账账、账实核对情况。
2.审计难点。(1)财政补助项目支出进展缓慢原因,需与财务、业务人员深入沟通,分析主要原因是下列哪一种,如业务开展较晚、资金到位较晚、当初申报项目时对项目和资金需求未做深入研究、项目立项时资金预算编制不合理等。(2)财政补助项目支出预算编制合理性,通常需聘请相关行业专家参与审核。(3)项目支出与业务进展是否匹配问题,需要实地查看项目建设情况。(4)审计工作需要业务部门积极配合。但现实情况是,业务部门往往因工作繁忙或外出等原因无法与审计人员见面沟通,业务资料也难以取得。(5)部分单位存在多年前遗留难题,此类问题往往情况复杂,财务业务资料繁多,理清头绪并描述清楚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
3.重视事前、事中质量控制。(1)事前,由审计经验丰富的项目经理制定工作方案、拟定资料清单,提前发给被审计单位,要求被审计单位在审计进点前准备齐备,审计工作开始后,审计人员直接照单进行清点,现场不等资料,确保工作效率。(2)同时开展多个单位审计的,前期拟定工作方案时,统一工作底稿模版、统一报告模版、统一表格模版,定好哪些可加行或列,哪些不能增删,避免影响后期汇总工作效率。(3)重视审计进点前的专门培训,包括工作流程、审计小组人员分工、被审计单位提前准备的资料和纪律要求等。(4)事中,及时沟通,保证审计质量及时审核、把控进度和质量,关键问题及时通知,确保各组标准统一。(5)各组按要求做好问题统计工作,不可漏掉重点因素。同时要做好相关凭证、相关佐证资料及附件的复印工作,避免出现外勤结束再返工现象。(6)审计组长每天收集组员底稿进行审核,及时进行指导。(7)审计外勤结束后,要求各小组按方案规定的模版上交工作底稿、审计报告和各类表格。
4.注重审计结果提练、应用和经验积累。审计结束后,做好审计复盘,认真总结审计工作经验,形成知识积累,用于后期同类审计业务培训,提高审计工作效率;同时,充分利用注册会计师积累的各行业财务管理经验、技巧和方法,结合被审计部门或单位的实际需要,提炼出操作性较强的整改建议。
责任编辑 武献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