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的信用管理体系,对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速企业资金回收周转、提高资源投放效率和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笔者发现,目前我国的企业的信用管理研究多集中在销售侧,即供应商如何对其下游客户进行信用管理,忽视了供给侧,即购买方如何强化管理,从而反作用于上游销售商,在获取相应商品或服务的同时,保障企业支付资金的安全。基于此,笔者拟结合电信企业信用管理实践,对企业如何进行供应商信用管理进行探讨。
一、找准定位是企业供应商信用管理的基础
准确定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从管理目标看,开展供应商信用管理主要是在保证企业及时获取物资供应和服务支撑的基础上,建立与供应商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关系,降低企业结算的资金风险。从涵盖范围看,企业应将所有纳入采购范围、提供商品(如设备、存货、物资等)或服务(广告、宣传、维修等)的供应商纳入信用管理的范围,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区分类型和级别进行管理。从实施过程看,供应商信用管理主要是通过对供应商信息的收集和评估,结合历史合作情况,授予供应商信用并明确付款方式和付款周期,并将预付款额度的授予、合同执行进度与企业付款进度需匹配的要...
强化企业信用管理,建立适合企业实际的信用管理体系,对促进企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加速企业资金回收周转、提高资源投放效率和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笔者发现,目前我国的企业的信用管理研究多集中在销售侧,即供应商如何对其下游客户进行信用管理,忽视了供给侧,即购买方如何强化管理,从而反作用于上游销售商,在获取相应商品或服务的同时,保障企业支付资金的安全。基于此,笔者拟结合电信企业信用管理实践,对企业如何进行供应商信用管理进行探讨。
一、找准定位是企业供应商信用管理的基础
准确定位应从以下三个方面展开:从管理目标看,开展供应商信用管理主要是在保证企业及时获取物资供应和服务支撑的基础上,建立与供应商之间的可持续发展关系,降低企业结算的资金风险。从涵盖范围看,企业应将所有纳入采购范围、提供商品(如设备、存货、物资等)或服务(广告、宣传、维修等)的供应商纳入信用管理的范围,并按照一定的标准区分类型和级别进行管理。从实施过程看,供应商信用管理主要是通过对供应商信息的收集和评估,结合历史合作情况,授予供应商信用并明确付款方式和付款周期,并将预付款额度的授予、合同执行进度与企业付款进度需匹配的要求嵌入与供应商的商务合同,并按此进行结算付款的整个管理过程。
围绕供应商信用管理的内涵,企业应建立和完善信用管理机制,制定供应商信用管理办法或在企业信用管理办法中单独体现,厘清各职能部门在供应商信用管理中的职责。以电信企业为例,供应商信用管理工作由财务部门、采购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如市场经营部、集团客户部、数据业务部等)共同完成。其中,受供应商信用管理与资金支付安全联系密切的影响,财务部门通常是供应商信用管理的归口管理部门,从降低对外支付风险的角度参与企业信用政策的制定,协助把控信用额度、信用期限等信用条款,负责对总体信用风险进行跟踪分析和评估;采购部门负责对设备提供商、代理商、工程施工商、监理商、代维公司、咨询服务商、市场经营类供应商等制定通用信用管理细则,并对供应商进行信用分类、分级,通过将信用管理融入供应商管理,将相关要求在整个商务过程及合同条款中实现;专业管理部门根据各专业的生产和管理特点,制定、落实并完善各专业范围内的信用管理政策以及后续跟踪评价,如市场经营部负责对社会渠道商,数据业务部负责对服务提供商(SP)制定信用管理办法并进行信用管理等。
二、分类和定级是企业供应商信用管理的前提
所有为企业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供应商都是企业供应商信用管理的目标对象。根据所提供商品或服务的不同,电信企业的供应商分为SP、运营支撑商、社会渠道商、设备提供商、工程服务商、代维服务商、广告服务商、咨询服务方、12580订购业务合作商等。供应商类型确定后,企业应按照各专业信用管理政策建立完整的供应商名录,全面收集供应商信息,再由各专业管理部门对供应商逐一开展评价和认定,并将认定结果记录在供应商档案中,对不合格的供应商应专门分类和标识,相应地冻结其信用分级和授信期间。档案中归集的供应商信息应主要包括客户身份或规模、财务状况、资信等级、行业资质、管理水平、产品体系、研发和生产能力、支撑服务能力、价格状况、代理等级以及供应商与公司交易的全过程表现(包括交易历史记录和履约情况)等。在管理层级上,可由企业根据管理需要统一建档或根据管理层级分级建档。
分类建档完成后,应对供应商进行信用分级管理,即根据信用分级标准对各类供应商进行评分和分级。信用分级时,企业应遵循公平公开、动态调整、业绩导向、差异管理的原则。具体来讲,要确保不同分级方案对同类供应商在标准上公平公开、口径一致;定期(如每半年)对供应商进行信用评估,动态调整供应商信用等级;确定供应商级别时应考虑供应商信誉状况以及对企业的贡献程度;不同级别的供应商在信用额度、付款期限、支付方式上要有所区别。供应商信用评级标准包括硬件资源指标、产品和服务质量指标、合作业务管理指标等三类标准。其中,硬件资源指标包括公司规模、行业资质、财务资信、经营年限等;产品和服务质量指标包括产品品质特点、产品质量和到货的及时性、响应突发需求的能力、业务部门的满意度、业务差错率等;合作业务管理指标包括与企业历史合作履约情况、经营规范程度、工作配合程度、人员稳定性等。企业依据评级标准、结合管理需要设置不同的权重,建立相应的评价体系,将供应商划分为不同的信用等级,并进行动态升降管理。对于当期新增的供应商,如确实无法适用评级标准和评价体系,应建立新增供应商信用申请审查制度,通过相应的内部审查流程来确定新增供应商的信用等级。
三、授信管理是企业供应商信用管理的核心
对供应商的授信,实质上是企业对供应商的一种资金融通行为,企业要考虑预付资金比例、结算资金是否能够获得相应的商品或劳务,是否存在违约风险以确保资金安全。常见的信用条款有信用额度、结算周期、信用期限、支付时点等,信用条款应嵌入企业整个采购过程,并最终在与该供应商签订的合同中予以体现。出于资金安全的目的,对供应商的授信应落脚在预付款、进度款、尾款等的相关规定上。预付款方面涉及何种类型或等级的供应商才能支付预付款、允许支付预付款占合同总价款的比例上限等。进度款方面涉及在何种条件下才能支付进度款、支付比例和供应商提供商品或服务的进度匹配关系、能否出现进度款超出合同履约进度的情况。尾款方面涉及何种状态下支付尾款、有质保期的设备或项目需要设置一定比例的质保款等。
以电信企业为例,对供应商授信应按以下原则:一是与SP按月进行对账和结算,结算金额以运营商实际收取的金额为准,不能以计费系统的应收数额为准。二是社会渠道商的酬金支付遵循分期发放和考核发放相结合的原则。分期发放酬金是指在不同期间按一定的付款比例支付酬金;考核发放酬金则根据最终考核结果支付或酌情扣除原计提的酬金。三是对设备、物资类供应商原则上不进行预付款,应分比例支付货款,支付比例的高低依供应商的信用等级来确定。一般情况下,一次性支付货款的比例上限为合同总价款的60%;对于信誉特优的设备、物资供应商,一次性支付货款的比例上限为合同总价款的95%;对适用一次性支付货款比例超过80%信用条款的设备、物资供应商的信用等级需报单位管理层审批。四是施工、监理、设计、代理类工程服务商,代维服务商、咨询服务商和其他商品、服务供应商如需提供预付款信用,原则上允许提供,但应控制预付款比例上限,如预付款占合同总价的比例不得超过30%等。此外,合同进度款的支付不能超过供应商所提供服务的进度。五是为了维护企业的信誉形象,一旦与供应商签订合同,企业应严格遵守合同条款的要求,按时向供应商支付款项。
四、动态管理是企业供应商信用管理的补充
一是建立供应商信用动态调整机制。信用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一方面企业要加强供应商信用政策的实施监督,推动信用政策落地的有效闭环;另一方面,企业应根据环境变化和历史合作情况,及时调整并优化对供应商的授信。企业应对供应商交易中和交易完成后的相关情况进行跟踪,建立从信用预警到交易中期管理、终止或修订业务协议的一体化流程,定期根据供应商与企业交易的过程表现动态调整信用客户等级及授予的信用条款,及时修订完善供应商信用名录,并将跟踪调整情况完整记入供应商信用档案。
二是建立供应商信用动态评价机制。采购部门、专业管理部门应按照分工负责各自信用管理情况后续跟踪评价,形成专业的信用管理情况报告,定期报送企业财务部门。报告应至少包括以下内容:各类供应商分级标准和信用等级、授予各类各等级供应商的信用条款(如预付款比例、付款比例、付款时点和支付方式等)、对供应商后续信用管理等情况;信用管理效果评价,即实施信用管理在哪些方面提升了企业管理水平,应建立量化指标体系,对信用管理情况进行量化分析;提升信用管理的建议,包括分析目前在信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其他需要管理的信用风险,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建议等。财务部门负责汇总采购部门和专业管理部门的报告后,编写企业信用管理情况报告,对企业整体信用管理情况进行跟踪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企业还应审视已实施的信用政策,对其进行修订完善,以有效管理公司整体信用风险。
责任编辑 李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