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1993年到1999年丁平准担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称中注协)副秘书长、秘书长的6年间,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大事不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下称《注册会计师法》)发布、构建行业管理体制、加入国际会计师组织、国际会计公司进入中国会计市场、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在改革开放40年、中注协成立30年之际,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中注协原秘书长丁平准。作为我国注会行业发展的见证人和推动人,他和我们分享了这些大事背后的故事。
记者:1992年6月,“中南海会议”奠定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改革进程,1993年《注册会计师法》启动立法、《注册会计师法》起草,接着就是广泛征求意见以及与相关部委的内部协调。经财政部、国务院、全国人大层层审议,1994年1月1日,《注册会计师法》正式生效。您作为起草执笔人之一,有什么背后的故事和我们分享?
丁平准:《注册会计师法》被称为市场经济的第一个配套法规。当时,国内资本市场、国际间贸易急速扩张和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将会计服务带到了改革的前沿阵地。1992年6月,国务院总理办公会就如何加快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进行了讨论。会后,财政部成立注册会计师法起草小组,我是执笔人之一。...
在1993年到1999年丁平准担任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下称中注协)副秘书长、秘书长的6年间,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大事不断:《中华人民共和国注册会计师法》(下称《注册会计师法》)发布、构建行业管理体制、加入国际会计师组织、国际会计公司进入中国会计市场、会计师事务所脱钩改制……在改革开放40年、中注协成立30年之际,本刊记者特别采访了中注协原秘书长丁平准。作为我国注会行业发展的见证人和推动人,他和我们分享了这些大事背后的故事。
记者:1992年6月,“中南海会议”奠定了中国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改革进程,1993年《注册会计师法》启动立法、《注册会计师法》起草,接着就是广泛征求意见以及与相关部委的内部协调。经财政部、国务院、全国人大层层审议,1994年1月1日,《注册会计师法》正式生效。您作为起草执笔人之一,有什么背后的故事和我们分享?
丁平准:《注册会计师法》被称为市场经济的第一个配套法规。当时,国内资本市场、国际间贸易急速扩张和发展,中国经济的发展已经将会计服务带到了改革的前沿阵地。1992年6月,国务院总理办公会就如何加快中国注册会计师事业发展进行了讨论。会后,财政部成立注册会计师法起草小组,我是执笔人之一。这第一部《注册会计师法》可以说是紧急立法,我们的第一次起草只用了10天时间,因时间紧、任务急,而且只能参考国外注册会计师的相关法规,起草工作强度很大。中注协当时在北京玉渊潭公园里的望海楼办公,起草期间,累了就靠着沙发眯一会儿,饿了就吃点方便面,实在困得不行了就出来散散步,回来又接着干,就这样干了十天十夜,完成了《注册会计师法》送审稿的起草。接着就是广泛征求意见以及与相关部委的内部协调,所有工作都是抓紧抓紧、不容喘息的。克服种种困难后,这份文件终于经过财政部、国务院、全国人大层层审议,1994年1月1日,正式获得实施。
立法工作为中国的注册会计师事业开启了新的篇章,也进一步确立了中注协的法律地位。我对这部《注册会计师法》有两点印象比较深刻:一是改双轨制为单轨制,将考核考试并举改为考试是进入注册会计师行业的唯一途径。当然其中也制定了一些豁免条款,比如会计学博导就可以免试会计科目等。二是为后来的中注协和中国注册审计师协会“两会”联合及体制改革提供了依据。
当时财政部和审计署为“两会”联合协调了很久,终于在1995年6月,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与中国注册审计师协会“两会”联合,组建了新的中注协。此次“两会”联合,统一了社会审计机构的行业主管部门、执业机构名称、执业人员称号。这次合并,使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力量行业规模几乎翻了一番。财政部和审计署就“两会”联合发布了《关于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中国注册审计师协会实行联合的有关问题的通知》: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与中国注册审计师协会实行联合,称为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依法接受财政部、审计署的监督、指导。同年的12月28号,“两会”的常设办事机构实现了合并办公,我认为这是“两会”联合实际开始的标志。1996年1月,审计署又下发了一个文件,明确今后的社会审计问题都交由联合后的中注协办理,同时撤销社会审计指导司。1996年6月召开“两会”联合大会,之后,国务院三定方案里正式规定,社会审计由财政部管理。
记者:加入国际会计组织是中国打开会计市场引进国际专业服务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中国注册会计师确立在国际舞台角色的前提。1996年中注协加入亚太会计师联合会,1997年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中注协走入国际会计舞台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故事?
丁平准:对于中注协来说,加入亚太和国际两个组织同样的困扰都是台湾问题。
1996年10月7日,亚太会计师联合会要在马来西亚召开大会。要想参加会议,必须要成为其会员。我记得我们是在1996年9月30日晚上把书面申请写好、相关申请表格等填好,10月1日凌晨1点钟我签完字交给第三方林孝仁先生,10月4号顺利加入亚太会计师联合会成为其成员。之后,亚太会计师联合会给我打电话邀请中注协派代表团参加亚太会计师联合大会,组织上委派我和章海贤赴会。下了飞机,直接到了会场,我们发现台湾会计师公会代表佩戴的标牌上面有“中华民国”字样,我马上给亚太会计师联合会主席打电话反映这个问题,当时是晚上12点多了,亚太会计师联合会重新做好标牌,给台湾会计师公会代表一个一个都换掉了。
本次会议有一个重要的议题是选举下一届理事。受亚太会计师联合会章程“当选下一届理事要提前六个月申请”规定的限制,中注协这一届肯定是不能当选理事的,但还有一个最大的矛盾是台湾会计师公会的理事资格是否保留问题。在“一个中国”的政治背景下,台湾方面如果当选理事是中注协无法接受的。听从马来西亚一位爱国华侨的建议,我们采取了以退为进、不得以而为之的策略,向会议郑重声明,如果你们选择台湾担任理事,中注协将宣布退出亚太会计师联合会。事实证明,险中取胜的决策是正确的,第三轮决定性的投票结果最终取消了台湾理事资格。1997年4月,中注协顺利当选为亚太会计师联合会理事,这也是中注协历史上第一次担任国际组织的理事。
中注协申请加入国际会计师联合会时也遇到同样的问题。当时台湾地区的会计师联合会是国际会计师联合会的会员,中注协要申请加入的前提就是台湾会计师联合会必须改名,不能有“两个中国”,更不能有“一中一台”。经过多方协调,最终1997年5月,国际会计师联合会在多米尼加开会,将台湾会计师组织改为“中国台湾会计师公会联合会”,会上一致通过接纳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为第120个正式成员,我也成为国际会计师联合会中国第一任首席代表。
记者:20世纪90年代中期,国际会计服务公司在国内迅猛发展,而国内事务所的执业质量又频频预警,这个时候国内事务所跟国际会计公司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当时我们采取些什么措施促进国内事务所发展?
丁平准:1981年开始,国际会计公司先后进驻中国,在各大城市设立了常驻代表处。我们当时的管理原则是:审计水平国际化,审计人员本地化;管理水平国际化,管理主权本地化。应该说国际会计公司在促进中国会计师打开国门、向国际靠拢方面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在培养中国注册会计师专业人才方面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为了促进国内会计师事务所的发展,1997年,按照《注册会计师法》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我们在全行业开展了清理整顿工作。清理整顿工作的主要内容是“清师、清所、清业务”。这项工作持续了1年半,到1998年年底结束。清理整顿期间总计关停了1000多家分所,吊销了3000多名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资格。通过清理整顿,基本达到摸清家底、整顿队伍、提高质量、规范秩序的目的。
这期间做的另一项工作是事务所的脱钩改制。由于我国会计师行业发展的历史缘由,当初有挂靠单位的时候,企业选择事务所主要不是看事务所水平的高低,而是看事务所背后挂靠的单位。在市场利益的巨大驱动下,国内事务所执业质量频频预警,长城案件、琼民源事件等,影响非常不好。1998年,全国事务所脱钩改制工作启动。挂靠单位脱钩改制是很困难的,因为只有注册会计师才能成为合伙人,这条规定涉及到了很多人的利益,但是我们的决心很大。1998年12月31日103家证券期货业务资格的会计师事务所合并为101家,全部完成了脱钩改制工作;1999年年底所有的事务所完成脱钩改制工作。脱钩改制工作的启动和深化,为事务所上规模创造了条件,事务所逐步向规模化方向发展。注册会计师行业是全国第一个全行业完成脱钩改制工作的中介机构,可以说,我们在这方面的率先推进和实践,为其他中介机构的脱钩改制工作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