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铁路运输企业存货管理涉及存货提报、购置、盘点、入库、计量、发出、领用、退库、盘存等各个方面。存货管理的好坏对企业资金管理、成本管理、资产管理等很多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提升铁路运输企业的存货管理水平,对于带动铁路运输企业加快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铁路运输企业发出存货存在的问题
1.发出存货程序方面。发出材料的管理是存货管理是否完善的关键环节。以某铁路运输企业设备养护部门领用材料为例,每月,根据设备养护任务由维修部门向单位技术部门提出材料领用计划,在这个环节,提报计划时往往会因为考虑使用中的损耗而多报一定比例。技术部门对其领用计划进行审核后向材料部门提出发料计划。材料部门据以向设备维修部门发出材料,“发料单”由技术部门签字后送至财务部门。
2.会计处理。财务部门根据手续完备的“发料单”进行会计核算,该批材料全部列入维修成本,会计处理为: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设备维修”,贷记“库存材料。”会计核算完成后,不论是财务部门的存货账还是材料部门的材料账均显示该批材料全部使用完毕,符合会计基础工作所要求的“账账相符”。
3.存在的问题。以上做法从表面看,不...
铁路运输企业存货管理涉及存货提报、购置、盘点、入库、计量、发出、领用、退库、盘存等各个方面。存货管理的好坏对企业资金管理、成本管理、资产管理等很多方面都有较大的影响。提升铁路运输企业的存货管理水平,对于带动铁路运输企业加快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有较为重要的意义。
(一)铁路运输企业发出存货存在的问题
1.发出存货程序方面。发出材料的管理是存货管理是否完善的关键环节。以某铁路运输企业设备养护部门领用材料为例,每月,根据设备养护任务由维修部门向单位技术部门提出材料领用计划,在这个环节,提报计划时往往会因为考虑使用中的损耗而多报一定比例。技术部门对其领用计划进行审核后向材料部门提出发料计划。材料部门据以向设备维修部门发出材料,“发料单”由技术部门签字后送至财务部门。
2.会计处理。财务部门根据手续完备的“发料单”进行会计核算,该批材料全部列入维修成本,会计处理为:借记“主营业务成本——设备维修”,贷记“库存材料。”会计核算完成后,不论是财务部门的存货账还是材料部门的材料账均显示该批材料全部使用完毕,符合会计基础工作所要求的“账账相符”。
3.存在的问题。以上做法从表面看,不论是材料管理还是会计核算都看不出什么问题,但在实际维修过程中,大量存在领用的材料没有全部消耗的情况。这部分材料没有及时重新办理入库,而是由维修部门收集后自行存放,作为维修部门的应急周转材料。时间长了,这部分周转材料越积越多,严重影响了存货核算的正确性和及时性,导致财务账面核算数据、材料账面结存数据和实际存货数量不相符。这种粗放的发出材料管理,与现代企业精细化管理存在较大差距,对铁路经营管理也产生了较大影响,具体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是造成会计报表不真实。从上面的例子可以看出,一旦材料的实际消耗量小于出库数量,就会造成当期成本虚增,进而减少当期会计利润。进一步说,若是技术部门审核不严,甚至是财务、技术、维修部门联手操作,在当期期末集中发出存货、列销材料,将对企业当期利润造成重大影响。此外,由于实际结存材料数量大于账面存货数量,即“账实不符”,导致资产负债表不真实。
二是账外材料难以管理。由于发出材料的同时,财务核算、材料结存均对该批材料予以核销,同时又缺少设备维修部门使用后对未用材料的回收、上交,以及材料管理部门的领用退库检查、入库机制,导致铁路运输企业账外材料大量存在,这部分账外材料在管理上有较大困难,对铁路运输企业效益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一方面是材料的使用价值下降。维修部门下设若干维修工区,这些维修工区分散在该部门管辖设备的铁路沿线,导致维修领用但未使用完毕的材料自然而然地存放在各沿线工区。工区面积一般较小,当结余材料较多而无法在工区料库料棚堆放时,有些材料就不得不露天存放,时间长了,新料变成了旧料,旧料变成了废料,材料的使用价值越放越低。另一方面是材料损失较大。有些工区较为偏僻,安保系统监控不到,放在工区或者工区附近的未用材料中有的被变卖,有的被盗丢失,甚至发生私自违法处理铁路物资的情形。
(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笔者结合工作实际,认为产生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材料管理信息化不够完善。目前铁路运输企业信息化建设还较为落后,很多材料的管理还是大进大出,没有为每个材料建立唯一的“身份证”,材料一经发出即处于失控状态。此外,目前铁路物资系统维护较为迟缓,有些非目录的材料若要加入现有的铁路物资系统,从站段报告到铁路局集团公司物资部门审批,到铁路总公司审批,再到铁道信息系统,往往需要长达数月的时间,甚至出现企业已经使用完了材料还没有进入数据库的情形。
2.缺乏精细化管理意识。铁路运输企业多年来给社会的印象就是粗放经营,注重安全,轻视效益。一些生产一线的职工缺乏经营和节支意识,提报计划较为粗放,未使用材料回收不及时,回收到工区的材料没有人去清点堆码,导致不能及时向材料管理部门反馈领用但未使用材料的型号、数量、存放地点等信息,进而影响材料回收入库和财务入账。

(三)加强存货管理的对策建议
笔者认为,在当前新的经济环境下,铁路运输企业应改变以往存货的粗放管理,根据有关要求采取科学合理的完善对策。
1.推进存货管理信息化建设。铁路运输企业的货车使用费、客运及货运服务费受中国铁路总公司控制,人工费用、折旧又具有一定的刚性,因此能够受铁路运输企业自主控制的成本大项一般只有材料、电力及燃料支出。因此,铁路运输企业必须大力推进存货管理信息化建设,立足自身实际,为每一个材料品类建立唯一“身份证”,并采取为每一个(套)具备打码或贴码的材料予以打码(或贴码)。具体来说:从料库发出时进行扫码,但不打印“发料单”,材料账面记录为“料库”调拨入“XX车间XX工区分库”,工区根据维修计划,上线使用时再次扫码做领用处理,领用信息自动反馈至料库,料库按期(每月)打印“发料单”,财务据以进行会计核算。未扫码的材料作为工区材料分库管理。
2.建立完善的存货点收入库制度。实际工作中,铁路运输企业发出存货的点收入库确实存在一定的复杂性,因此应建立相对灵活的点收入库制度。
一是建立集中入库制度。有时由于发出的材料毕竟比实际使用量富余的不多,同时在使用后又散落在沿线的偏僻工区,因此对每一批次的发出材料都要求足量回收入库应考虑其经济性。在《管理会计应用指引——成本管理》中,对企业进行成本管理应遵循的原则特别指出:“成本管理应用相关工具方法时,应权衡其为企业带来的收益和付出的成本,避免获得的收益小于其投入的成本。”基于此,铁路运输企业应建立使用材料后及时回收到工区、定期集中盘点入库的制度。而对于有些重量级的材料,由于一般维修作业中没有大型机械车辆,这类材料必须使用铁路专用轨道车回收,轨道车的使用势必占用线路能力,影响客货列车,考虑到对运输的影响,一般应采取多个区间集中回收的方式,避免多次少量回收,干扰正常的铁路运输秩序。
二是建立点收入库奖励制度。铁路运输企业维修用料大多较为笨重,维修的处所大多比较偏僻,回收基本上靠人工。由于工区一般未设材料台账,不论是从料库领回的新料,还是回收到工区后的新料旧料,管理全部靠自觉性,偶尔丢失甚至职工私自拿走也没有人知道,或者知道了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基于此,对领用未使用的新料、回收的旧料,可建立入库奖励制度。铁路运输企业长期以来一直鼓励修旧利废,与修旧利废相比,未使用材料和回收旧料的入库更有价值,也更有意义,更应给予相应的奖励。
责任编辑 刘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