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高校内部监督工作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笔者针对A高校在被巡视中所暴露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从内部控制监督的视角提出了强化高校内部监督的对策。
(一)A高校在巡视中所暴露的财务管理问题
A高校为福建省属公立高校,经费来源性质为财政全额拨款。2014年6月,省委巡视组进驻该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项巡视。从该校涉及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来看,A高校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校的工程建设、物资采购、资金管理等重点和关键领域出现监管不到位、不规范现象;学校财务监管漏洞较多,如部分大额财务借款长期挂账、个别科研项目监管十分薄弱,项目经费支出管理不规范,开支比较随意,学校后勤集团资金管理较为混乱,在资产管理和经营等重点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廉政风险。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是因为A高校内部监督较为薄弱,难以发挥查错纠弊作用。首先,A高校内部设置的监察处、审计处(合署)属于学校行政职能部门之一,和校内其他机构是同级关系,独立性较差;在监督审计经济业务时,难以摆脱部门的利益关系,如在审计报告的披露、监督方面,会受到高校内部各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其次,A高校审计队伍建设并没有得到高校管理层足够...
高校内部监督工作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起着保驾护航的作用,笔者针对A高校在被巡视中所暴露的问题为切入点进行分析,从内部控制监督的视角提出了强化高校内部监督的对策。
(一)A高校在巡视中所暴露的财务管理问题
A高校为福建省属公立高校,经费来源性质为财政全额拨款。2014年6月,省委巡视组进驻该校,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专项巡视。从该校涉及财务管理方面的内容来看,A高校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学校的工程建设、物资采购、资金管理等重点和关键领域出现监管不到位、不规范现象;学校财务监管漏洞较多,如部分大额财务借款长期挂账、个别科研项目监管十分薄弱,项目经费支出管理不规范,开支比较随意,学校后勤集团资金管理较为混乱,在资产管理和经营等重点关键领域存在着较大的廉政风险。
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是因为A高校内部监督较为薄弱,难以发挥查错纠弊作用。首先,A高校内部设置的监察处、审计处(合署)属于学校行政职能部门之一,和校内其他机构是同级关系,独立性较差;在监督审计经济业务时,难以摆脱部门的利益关系,如在审计报告的披露、监督方面,会受到高校内部各方面的制约和影响。其次,A高校审计队伍建设并没有得到高校管理层足够的重视,内部审计人员队伍参差不齐,审计专业人才短缺,广大教职员工也不了解内部监督部门的职责和性质。再次,A高校对经济业务的审计注重事后,忽视事中和事前工作,导致内部监督有效性的弱化,不易发现高校潜在的经济问题,一旦发生缺失,也难以纠偏;对监督的有关案件处罚力度有限,难以达到监督有效性。最后,A高校审计工作更多关注对事后进行监督,审计报告也往往被认为是“马后炮”;同时也因审计报告没有在一定范围进行公开,高校其他部门和人员并不知晓,导致被审计对象或有关职能部门对审计报告重视不够,存在消极应付现象。
(二)强化高校内部监督的建议
1.注重顶层设计,加强高校内部监督体制建设
高校要严格按照《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要求,成立由高校主要领导人牵头负责,包括财务、审计等有关负责人参加的内部控制领导小组,加快推进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确保内部监督体制的制度化、经常化。根据高校具体情况,对照内部控制规范要求,系统梳理学校制度建设情况及存在问题,及时完善相关管理制度。
2.抓住高校经济业务的关键环节,及时评估和识别财务风险
高校要重点围绕预算管理、财务收支、科研经费、资源配置、基本建设、政府采购等关键领域,科学合理设置机构和岗位权责,按照权责一致、有效制衡的匹配原则,实现决策、执行和监督相互分离,通过合理授权和分权,明确各项业务控制环节与相关责任,确保财经制度的有效执行。同时针对高校财务风险易发领域,及时进行评估、梳理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方案。
3.高校管理层切实重视,配齐配强内部审计人员
首先,高校要贯彻落实《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精神,根据高校具体情况,由学校主要领导(校党委书记或校长)直接负责内部审计工作,建立健全审计机构,如成立独立的审计处或审计室。其次,合理配备审计专业人才,定期或不定期听取工作汇报,以了解学校的审计动态。最后,切实加强内部审计专业化建设,要吸收一些财经、管理类等相关专业人才充实队伍,不断优化审计队伍建设。
4.加强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和学习
首先,高校要重视审计人员的交流与学习,定期安排人员外出参加培训,有效提升专业技能,拓展视野、提高职业敏感性,打造一支多功能、复合型的审计人才队伍。其次,通过聘请审计方面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开讲座、做报告,分享工作方法和经验,不断拓宽专业知识,提升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最后,高校也要出台相应的激励机制,把审计人员的工作业绩和科研水准作为评优、晋级的依据和参考。
5.审计部门要主动适应新常态下审计内容和范围的调整
首先,高校审计部门应当主动服务于高校事业发展的大局方向,围绕学校中长期发展计划和年度工作重点,拟订相对应的年度审计计划和中长期审计目标。从中长期发展看,应强化高校预算管理审计、内部控制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从当前看,应加强对科研经费管理、建设工程管理、采购管理、资产管理等重点领域的审计安排。正确处理年度与中长期计划的关系,确保审计工作规范和有序推进。其次,要探索开展重要政策跟踪审计,比如尝试将高校基建全过程跟踪审计纳入工作计划,并根据高校实际情况进行动态调整,确保资金安全。再次,适时开展专项审计调查,针对当前高校专项资金逐年增多的实际情况,重点关注项目资金的发挥作用情况,考核是否按预算、计划使用,探讨评价高校专项资金的预算目标和绩效,这也是审计部门需要拓展的方向。最后,根据当前高校审计人员不足问题,探索把学校的部分内部审计事项,委托给中介机构办理,充分发挥其专业性和独立性,保障高校审计质量。
6.强化高校审计结果运用,逐步推进审计结果公示、公开制度
加强对高校审计报告的运用是必须重视的问题。应逐步推进审计结果公开制度,探讨把审计结果逐步向学校师生公开,尽可能向社会公开,以接受师生和公众的监督。高校应出台制度,加大审计问责效果,严肃整改和责任追究。应当充分使用审计公示的舆论效果,利用倒逼机制,形成对高校履行行政权力进行有效监督的氛围,从而保证高等教育资源使用的效益。
责任编辑 武献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