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经济正在驱动新一轮的全球变革,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焦点。当前中国企业到了提质增效、精益管理、转型升级的新阶段,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以及互联网+、大数据等国家战略推动下,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入3.0时代,主要特征是以应用为中心向以数据为中心转变。2017年“两会”期间,本刊记者就互联网+时代下制造业智能制造、财务领域的转型与发展采访了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
以信息化引领制造业智能化转型
制造业的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经济实力和竞争能力的重要体现,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我国提升综合国力、保障国家安全、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当前,以云计算、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正在引发以数据为核心的第四次工业革命。重视实体经济,尤其是重视制造业成为世界主要大国促进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选择,美国积极推动“再工业化”,在高端制造业领域形成了一批新的增长点;德国实施工业4.0战略,推动制造业智能化转型,重塑国家经济竞争优势。对此,我国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战略,大力推进“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型。
在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指出要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加快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应用,以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推动传统产业生产、管理和营销模式变革,把发展智能制造作为主攻方向。
“报告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地指明了路径。”带着《关于以信息化引领,推动“中国制造2025”落地》建议的全国人大代表、浪潮集团董事长孙丕恕表示,数据是智能制造的核心驱动,要以大数据驱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地。
孙丕恕认为,随着国家智能制造“十三五”发展规划、“1+X”规划以及各省市相关支持政策措施的出台,我国在高端装备、服务型制造、网络化协同制造、个性化定制、信息技术支撑等领域,涌现了三一重工、中国商飞、浪潮、红领等一批优秀企业,“中国制造2025”落地生根效应渐显。然而,在信息技术支撑智能制造落地等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仍有明显差距:工业软件发展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实力弱,核心技术国外依赖度高;数据资源开发利用率低;运用大数据推动社会双创的能力不强;缺少与德国SAP、美国GE比肩的世界级IT龙头企业,软硬一体化的智能制造整体方案能力不足。
为解决上述问题,进一步发挥信息技术对“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地的支撑,孙丕恕建议:一是要集中突破智能制造支撑软件的核心技术,打造智能制造生态圈;二是要统筹规划工业云平台,推动建设国家工业大数据中心;三是要依托大型制造企业建立大数据创客中心,带动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四是要培育壮大一批世界级的IT龙头企业,构建大数据驱动的智能制造整体解决方案,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地提供全面的信息化支撑。
“真正的智能制造,不是高级自动化,而是要以数据为核心,利用信息技术将数据作用在制造流程的每一个环节并产生价值,实现个性化、定制化、精细化的生产和服务。”孙丕恕认为,要实现上述目标,首先要解决当前我国各类工业软件之间集成度低造成数据无法共享流通的问题。对此,他建议建立制造业大数据创新中心,由IT龙头企业牵头,联合国内高校、制造企业及工业软件企业打造智能制造生态圈,通过智能制造专项和工业转型升级项目,短期内集中突破核心技术,解决工业软件的互联互通问题。
孙丕恕表示,我国各级政府都在强化对“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行动计划等的支撑服务,必然对数据中心和云服务平台产生大量需求,为避免重复建设、促进平台资源的整合应用,应从国家层面考虑合理化配置使用。因此他建议,一方面统筹建设面向区域的工业云平台,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充分利用各区域已有云计算中心资源,提高公共服务支撑能力;另一方面推动国家工业大数据中心建设,形成工业大数据技术和标准体系,促进企业数据资源的共享开放,提升企业应用大数据的能力。
创客已经成为推动大型制造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孙丕恕建议政府要采用专项基金或补贴的方式,鼓励并支持大型制造企业、数据资源提供商等搭建大数据创客中心,吸引更多中小企业的创客参与进来,进行技术、机制、管理和模式等创新,实现大型制造企业与创客的对接,带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让传统产业焕发新的蓬勃生机。
此外,孙丕恕还建议政府鼓励国内IT龙头企业“走出去”,在具有智能制造研发优势的德国和美国建立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研发基地,通过同步创新,形成在研发设计、专业服务、系统集成、产业链整合等方面的核心竞争力,打造一批像SAP、西门子、GE一样的世界级IT龙头企业,为智能制造提供从咨询、规划、实施、软件、平台到硬件的完整信息化能力,有力支撑“中国制造2025”战略落地。
财务领域的数字化转型与变革
当前,企业面临着经营与技术的双重压力,组织扁平化、企业平台化驱动组织变革和集团管控模式转变:共享、精准、可视、智能。在互联网+时代,传统企业必须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实施数字化转型战略,重构企业竞争优势。近年来,财政部大力推进管理会计、财务共享以及电子发票、电子会计档案,为企业财务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政策保障。
在数字化转型浪潮推动下,财务大数据越来越重要,财务人员的职能也在转变。互联网并没有改变企业管理的核心:人、财、物,产、供、销,但改变着组织、流程、制造模式和商业模式、业务模式。互联网+应该从互联网+行业、互联网+领域两个维度展开。在这样的转型浪潮中,企业财务领域数字化转型与变革的关键核心是“互联网+管理会计”,最重要的特征就是财务与大数据的融合,财务共享中心拉动业财一体化,并向大数据中心转变,是企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重要环节。
“财政部大力推动的管理会计,恰逢其时,管理会计提供了成熟的框架、体系、模型、工具和方法论。”在浪潮看来,大数据时代,更需要管理会计来洞悉管理者的内在需求。“互联网+管理会计”是互联网环境下企业集中管控与激发活力的重要平衡工具。例如企业组织扁平化需要通过管理会计实现精准的绩效考核;企业平台化则需要建立共享服务中心,以“小而美柔可变”的组织形态成就“唯快不破”的战略;智能制造的小批量个性化生产模式,需要管理会计支撑。大数据唤醒了企业高层的信息化需求,推动管理会计应用。
管理会计信息化更需要新一代ERP做支撑平台。浪潮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管理会计的深度融合作为产品发展的重要策略,而没说“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管理思想的深度融合”,这是考虑到“管理思想”过于泛泛、缺少抓手,而管理会计则有其相对成熟的框架、体系、模型、工具和方法。因此,浪潮在致力于技术创新的同时,高度重视管理会计的实践和研究,培养管理会计人才,加强产学研用合作。
据了解,浪潮把财务大数据建设作为财务共享中心的一个中心目标,并实现四个方向价值:推动转型,作为“互联网+财务”的切入点,推动财务管理的数字化转型、财务职能转型;拉动业财一体,实现合同、物资、项目等业务系统对接财务共享中心;实现柔性共享,提供多维度内部报告;强化集团管控,推动集团管控模式向服务、智能分析决策转变。
作为集团管控的领航者,浪潮在国内首先提出“集团财务”和“分行业ERP”理念,率先定义了财务云。浪潮在业界首提“管控服务型财务共享”理念,以“柔性共享、精细管控”为核心,帮助集团企业通过建立财务共享中心,不断深化业务财务一体化,实现共享中心与财务管控之间的深度融合。
“管控服务型”财务共享解决方案相对比传统财务共享专注于提升效率、降低运营成本,局限于服务、效率和规模三个方面,新型的“管控服务型”财务共享解决方案以“借助共享模式,加强财务管控”为核心,打造“柔性共享、精细管控、业财一体”的新模式,帮助集团企业实现共享中心与财务管控之间的深度融合。
浪潮认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有三个方向:颠覆性创新,全渠道多触点的客户体验,运营数字化、智能化。其中运营数字化智能化是传统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重点,也是管理会计发挥作用的重要领域。物联网与智能制造模式将对企业运营带来革命性变化:智能制造模式下的个性化小批量定制,要求成本核算必须更精细,支持定价决策,支持多维度价值分析,未来的财务也必将是“精益财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