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每个人的人生大概都是不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一样。说得再具体一点,1900多万名会计人虽然都干着同样的职业,但每个会计人的人生会各有其特点。我的会计人生就和写作联系在了一起。
——记者,自学新闻专业
20岁当上会计以后,我就对新闻写作颇感兴趣。先是模仿报刊上登出来的文章样子,写点文稿寄给报社,编辑老师非但不“嫌贫爱富”,还对我写的实在没有什么价值的文章仔细阅读,用毛笔蘸上红墨水认真修改。稿子不能用,编辑老师还将原稿退回,又在大信封里寄上一本书给我。如此折腾了一段时间,不见文稿变成铅字,但也不能算失败,因为我收获了不少有益指教。这其中,有一位编辑老师对我说:“你不要忙着写大块文章,先结合自己工作特点写点短消息,再学点新闻理论知识,可能会更好些。”我仔细想了想,我的工作是会计,会计整天跟数字打交道,一个单位的生产经营变化全由数字说话,用数字的变化来反映生产经营的变化,再通过计算分析,从中找出变化的原因,不就是一篇很好的新闻稿件?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取得了一点成绩,用会计数字写出来的新闻稿变成了报纸上的铅字。
然而,这样的小成绩并不能让我满足。在新闻写作急需提升档...
每个人的人生大概都是不同的,就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同样的树叶”一样。说得再具体一点,1900多万名会计人虽然都干着同样的职业,但每个会计人的人生会各有其特点。我的会计人生就和写作联系在了一起。
——记者,自学新闻专业
20岁当上会计以后,我就对新闻写作颇感兴趣。先是模仿报刊上登出来的文章样子,写点文稿寄给报社,编辑老师非但不“嫌贫爱富”,还对我写的实在没有什么价值的文章仔细阅读,用毛笔蘸上红墨水认真修改。稿子不能用,编辑老师还将原稿退回,又在大信封里寄上一本书给我。如此折腾了一段时间,不见文稿变成铅字,但也不能算失败,因为我收获了不少有益指教。这其中,有一位编辑老师对我说:“你不要忙着写大块文章,先结合自己工作特点写点短消息,再学点新闻理论知识,可能会更好些。”我仔细想了想,我的工作是会计,会计整天跟数字打交道,一个单位的生产经营变化全由数字说话,用数字的变化来反映生产经营的变化,再通过计算分析,从中找出变化的原因,不就是一篇很好的新闻稿件?经过多次尝试,终于取得了一点成绩,用会计数字写出来的新闻稿变成了报纸上的铅字。
然而,这样的小成绩并不能让我满足。在新闻写作急需提升档次之时,我想起了那位编辑老师的第二句话,要学一点新闻理论知识。之后在报上看到一家新闻函授学院自学新闻专业的广告,我马上交费报名,收到了十几门关于新闻专业课程的教材,不图文凭,不要虚名,认真自学三年,我对什么是新闻、记者、编辑有了一定认识,脑子里除了会计就是新闻。写稿最高峰时,每天要向新闻媒体至少发一篇稿件,从广播电视到报纸杂志,从地方到中央,上午写稿邮寄,晚上“静候佳音”,最快的稿件是当天寄出、当日晚上省广播电台就播出来了。
我毕竟是干会计的,能写出有分量、有质量的稿件,其内容还是要同会计有关。记得会计职称改革那年,我报名参加了会计师职称考试。刚开始,大家都没有经验,考试用书编得也不成熟,错处甚多。1993年考试,在继续使用《综合知识》用书时,编者在《增订本》中公开更正的错误就有100多处,更令人不解的是《增订本》是一本更正差错的书,但其本身就有不少错处。这样的考试用书,叫人怎么学、怎么考?于是,我把自学到的新闻知识用起来,结合自己参加考试的体会,1994年年初以《一本难念的“经”》为题,写了篇新闻稿,被《新闻出版报》加编者按在1994年4月11日的4版头条位置刊发,提醒那些“精神产品”的制造者多点认真负责的精神,不要再用那些难念的“经”来为难会计职称的考试者了。
1994年,我就读于职业大学会计班,老师在讲《经济活动分析》时,让大家把书翻到某页,不少同学反映没有这一页。原来,这本书在装订时就少了好几张,印刷者是天津的一个厂家。我就此写了一篇“读者来信”,由《新华日报》转给《天津日报》发表。没过多久,这家印刷厂的3名工作人员千里迢迢拎着一捆书从天津赶到扬州,请我把十几本新书转送给同学们。
自学的新闻专业,让我在做好会计工作的同时,写出了大量新闻稿件,粗略统计,在省级以上报刊发表过文章的有50多家,其中中央级报刊有10余家。
——作家,自封的雅称
会计人整天同账册、记账凭证、会计报表打交道,有点苦,有点累,用写作来调节一下单调的会计人生,会有“风景这边独好”的感觉。要让会计人生的风景更好,还要提升写作的档次,光满足于新闻写作就不行了。多年前,我就有了作家梦,但想当作家也要有这方面的投入。于是,我在学会计、学新闻的同时,又上中文专业夜校,系统学习现代汉语、古典文学、大学语文等专业知识。
相比新闻稿件,文学作品写作更加自由、独立,写什么、怎么写,全看自己,虽说难度相对较大,但如果写的文章够档次,还是有地方发表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发表过《找会计》和《中秋夜》等几篇短篇小说,后来又热衷于杂文、散文和文艺评论的写作,把会计工作以外的时间全用在了写作上,成了会计人中的“另类”。
既然自封作家,也要有说得过去的作品。屈指数来,起初的作品都离不开会计。《既要查又要办》说的是当时全国的财务、税收、物价大检查,违纪金额越查越多,只查不办是个重要问题,查出了违纪金额,但也要惩办违纪人员才行。《如此消化利润何时休》说的是一些企业乱摊成本,人为缩减利润,最终少缴所得税的现象。《岂能由承包者说了算》说的是某些企业会计人员成了承包者的附庸,承包人怎么说,他们就怎么做,如果不搞“厂长利润”,不算“经理成本”,其会计人员就会被“优化”,或者会“下岗”。
跟会计有关的作品写多了,也想换换口味。1996年的一天,我从报上读到一个征文启事:中国文化报、江苏省文联、江苏经济报等单位要联合举办全国性的文艺评论大赛,我按照征文要求写了篇《说“金嗓子”拒载影后桂冠》的文章,寄出后不久就在报纸上用大标题发表。文章说的是一条关于周璇的旧闻:太平洋战争爆发前夕,周璇在上海滩几乎家喻户晓,无人不知。她被《上海日报》评上“电影皇后”既不是自吹,也不是娱乐圈内人硬捧出来的,而是靠“金嗓子”唱出来的,想不到周璇自己公开登报拒戴“影后桂冠”。从此以后,旧上海再也没有搞过评选“电影皇后”的活动。同当时唱了一两首歌便以著名“歌星”自居,发了一两篇文章就是“评论家”的人相比,周璇对自己的高标准、严要求多么难能可贵。在上千篇征文中,这篇文章排在第10名,获得了三等奖。在所有获奖者中,除了我是一名企业会计人员外,其余都是专业的文化工作者。
——会计师,终生的职业
干了多少年会计,就写了多少年文章,跟会计有关的也不少,有杂文,有散文,有论文,从地方的会计杂志,写到中央的会计报刊,不但充实了我的会计人生,也丰富了我的业余生活。闲来无事,想想会计工作,写写跟会计有关的事,真是其乐无穷。从工作的第一天起,我就跟商品买卖打交道,所做的是商品进销存的会计核算。计划经济变成了市场经济,国有企业改成了私营企业,不管如何变,怎么改,我对写作的兴趣始终未改。一个人自觉自愿做着自己乐于做的事,这样的人是幸福的人,这样的人生才是幸福的人生。
有人说,要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干到最佳效果,钻研到最高境界。会计,你可以从本科考到博士,从初级职称干到高级会计师,再著书立说,成为会计人中的凤毛麟角,当然会风光无限,欣赏者众。而我也是学会计、干会计的,没有干出什么成绩,只考到了中级职称,同高层次的会计人相比,不值一提。但自我安慰一下,也算各有千秋,所谓的记者、自封的作家,还有会计师,一路走来,虽没有哪一项轰轰烈烈,干出名堂,但也算有自己的活法,一步一个脚印,为自己的会计人生唱了一曲恋歌。
责任编辑 刘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