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建立有效的绩效预算框架体系,优化配置资源
首先,绩效预算最重要的就是战略规划的引入,将科研项目绩效目标分解转化为可量化的、以绩效为主的目标体系,预算的编制要与科研院所的战略规划相匹配,制定多年支出滚动框架,关注反映宏观经济条件改变的政策变化和院所战略性优先权变化的需要,选择开展、重点评估,就项目优先性排序,同时考虑项目的取消、延迟和调整等,使科研项目资源配置更好地服务于科研活动和绩效评价目标。
其次,要推行成本会计,解决绩效预算基础信息匮乏困境。为保障会计信息的公开、服务管理,农业科研单位要逐步推行成本会计,并对重要的、收付实现制难以全面披露的会计信息采用表外披露原则。
再次,开展绩效考评最重要的前提是要有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农业科研成果有基础性研究成果、应用型研究成果、开发性研究成果等,农业科研单位兼具农业人才教育、农业科研开发、农业技术推广等多重性,因此,对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要灵活,评估体系主体结构可以初步设定为通用指标、个性指标和补充指标三大类,并基于此建立“绩效评估指标库”,供在具体评估工作中选取。农业科研单位在项目绩效评估中还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使...
(一)建立有效的绩效预算框架体系,优化配置资源
首先,绩效预算最重要的就是战略规划的引入,将科研项目绩效目标分解转化为可量化的、以绩效为主的目标体系,预算的编制要与科研院所的战略规划相匹配,制定多年支出滚动框架,关注反映宏观经济条件改变的政策变化和院所战略性优先权变化的需要,选择开展、重点评估,就项目优先性排序,同时考虑项目的取消、延迟和调整等,使科研项目资源配置更好地服务于科研活动和绩效评价目标。
其次,要推行成本会计,解决绩效预算基础信息匮乏困境。为保障会计信息的公开、服务管理,农业科研单位要逐步推行成本会计,并对重要的、收付实现制难以全面披露的会计信息采用表外披露原则。
再次,开展绩效考评最重要的前提是要有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农业科研成果有基础性研究成果、应用型研究成果、开发性研究成果等,农业科研单位兼具农业人才教育、农业科研开发、农业技术推广等多重性,因此,对绩效评价方法的选择要灵活,评估体系主体结构可以初步设定为通用指标、个性指标和补充指标三大类,并基于此建立“绩效评估指标库”,供在具体评估工作中选取。农业科研单位在项目绩效评估中还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构,使评价工作更客观、公正。
最后,要建立“科研信用数据库”——绩效评价结果数据库,将农业科研项目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给项目组织者、评价主体以及项目委托单位,并且与新项目申请、资金拨付以及科研人员工作安排、职称评审等建立密切联系,建立科研工作的公平竞争机制。科研人员绩效评价结果还可与项目委托单位年度的资源分配优先权相关联,甚至可以对评价较差的单位加以惩戒,成为科研单位强化内控建设的激励机制。
(二)强化内部控制系统,防止系统性风险
一是强化内部风险分析评估。首先,要定期对重点专项采取抽查等方式进行风险防控,对大额项目、大额资金收付、农业特殊支出业务等及时跟踪了解,查找内部风险点,寻找应对措施。其次,制定内部审计制度,建立巡视牵头、审计先行、监察跟进的联合监管模式。再次,实施“阳光工程”,全面推行政务公开、科研经费信息公开。
二是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机制,执行不相容职务分离制度。项目负责人、部门负责人、主管业务领导以及主管财务领导等岗位分离审批;经费立项必须经项目管理人登记入库,执行会计核算与项目管理相分离、经费管理与稽核相分离、经费使用与经费管理相分离;建立财产出入库制度,开发资产管理软件,构建资产和耗材采购、供应商确定、审核登记、日常保管、支出报销等岗位分离管理框架;制订相互制衡的合同业务条款订立、定价、谈判、审核、签署、稽查制度;特殊支出业务、大额资金支付重点关注、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和会签、特别支出组织专家组论证,严把审核关。
三是建立预算执行岗位责任制,探索科研管理奖惩机制。首先,要明确岗位责任。单位内分管财务领导作为最主要负责人,负责对执行进度的督查工作;项目执行负责人作为直接负责人,保证项目顺利开展及经费支出同步执行;财务部门要提高电算化水平,保证基础数据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并要定期编报预算执行进度,承担实时监控和分析的任务。其次,要公开化、透明化,建章立制,实行预算执行进度奖惩机制;将执行进度与下一年度预算安排、资源分配相挂钩,每年末进行预算执行情况排名,以排名情况作为下年度资金分配额度参照条件之一,还可以列入年终考核等工作业绩评价参考指标体系。
四是借助信息化手段,提高内部控制效率。研发科研经费监管软件,将内部控制嵌入信息系统,实现内部控制程序化和常态化,提高监管效率;根据院所实际情况定制财务管理系统,通过划分职责权限、录入预算等方式,嵌入“不相容岗位分离、内部授权审批、预算控制、会计控制”等内控程序;定制采购管理系统,实现“订货申请—审批—订货—到货—付款—领用”全过程管理,规范招投标管理,防范资源浪费;开发固定资产管理系统,实现固定资产管理员、科研室、资产管理室以及财务部门的有效对接,提高固定资产日常管理效率;建立电子化预算执行系统,为各项目负责人提供实时动态预算执行系统。
责任编辑 武献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