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夏乐书教授,1931年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县,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下称人大)研究生毕业后到东北财经学院任教,曾任学校工业财务会计教研室主任、辽宁省会计学会理事、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理论探索丛书》副主编、湖南省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特别顾问。
在50年的教学生涯中,夏乐书亲身经历了建国后苏联会计的盛行、改革开放后西方会计学说的风靡,也积极投身到现在的财务会计大改革之中。有幸采访这位已进入耄耋之年的老教授,听他娓娓道来一路的财会教学人生,记者受益匪浅。
“我热血沸腾,迫不及待地要学习新知识”
夏乐书中学在长沙的长郡联立中学校(现为长郡中学)学习,当时学校里来自湖南各个县的同学聚在一起,操着不同的乡音,谈学习、谈理想,激情昂扬。1949年长沙解放,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值青年的夏乐书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新的东西。“那个时候我热血沸腾,迫不及待地要学习新知识,参与到建设新中国的队伍中”。1950年7月,夏乐书离开长沙,到东北商业专门学校(下称东北商专)会计系学习,从此与会计结缘。
“下定...

夏乐书教授,1931年出生于湖南省益阳县,1955年中国人民大学(下称人大)研究生毕业后到东北财经学院任教,曾任学校工业财务会计教研室主任、辽宁省会计学会理事、中国会计学会《会计理论探索丛书》副主编、湖南省中青年财务成本研究会特别顾问。
在50年的教学生涯中,夏乐书亲身经历了建国后苏联会计的盛行、改革开放后西方会计学说的风靡,也积极投身到现在的财务会计大改革之中。有幸采访这位已进入耄耋之年的老教授,听他娓娓道来一路的财会教学人生,记者受益匪浅。
“我热血沸腾,迫不及待地要学习新知识”
夏乐书中学在长沙的长郡联立中学校(现为长郡中学)学习,当时学校里来自湖南各个县的同学聚在一起,操着不同的乡音,谈学习、谈理想,激情昂扬。1949年长沙解放,国家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值青年的夏乐书看到的、听到的都是新的东西。“那个时候我热血沸腾,迫不及待地要学习新知识,参与到建设新中国的队伍中”。1950年7月,夏乐书离开长沙,到东北商业专门学校(下称东北商专)会计系学习,从此与会计结缘。
“下定决心,我也要当一名高校财会教师”
当时的新中国高等教育师资匮乏,许多高校老师都是解放前在国家各个部门工作的同志,实践经验很丰富,但缺乏系统的理论知识。为此,国家提出“为新中国培养一批自己的年轻教师”。1952年,成绩优异的夏乐书在东北商专仅学习了两年,就被保送到人大教师研究班学习。夏乐书风趣地说:“这个班上学生很多,有的已经是助教、讲师,有的本科刚毕业,而我只是一个本科二年级的学生,大家都叫我小毛头。”在人大学习的日子,夏乐书收获很多。很多苏联专家来帮助办学,除了学习苏联的会计理论方法,夏乐书还听了阎达五和黄寿宸等老师讲授的《工业会计核算》和《工业企业经济活动分析》等课程。“在人大学习的过程中,我很受启发,也很敬仰给我上课的老师们,因此下定决心,也要当一名高校财会教师。”
1955年8月,夏乐书从人大毕业后,回到东北财经学院教书。后来东北财经学院、沈阳师范学院、沈阳俄语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为辽宁大学。1959年,辽宁大学的原东北财经学院计划统计系与财政信贷系迁至大连,与位于大连的辽宁商学院合并,成立辽宁财经学院。1979年,辽宁财经学院划归财政部管理,1985年正式更名为东北财经大学(下称东财)。从东北财经学院到辽宁大学、辽宁财经学院到东财,夏乐书一直没有离开,他自豪地说,“我算是这个学校的一名老教师了!”“教学与科研,我努力不断地创新”
初为教师,夏乐书主要讲授工业会计课程,他和王盛祥老师、欧阳清老师一同编写了《工业会计》教材,由辽宁人民出版社出版。为了写好教材,夏乐书多次进行实地调研。有一次去鞍钢,一待就是二十多天,从炼钢厂到轧钢厂,每个分厂都去过,每个分厂的成本怎么计算,都一一调研学习。实地调研的经验帮助他了解现实问题,写出来的教材也更具针对性。
1970年以后,夏乐书改教工业企业财务管理,“系里教会计的老师多,教财务管理的少,我当时是教研室主任,得主动一点承担新任务、新挑战。”1981年,他还讲授过经济效益和经济核算课程,后来觉得这个课程对于研究生而言理论性不够强,因此改为经济效益学,从理论上、方法上讲授经济效益问题。改革开放以后,经济环境和企业自身都在不断变化,已有的知识已经不能满足教学需要,还得不断开阔眼界,吸收西方的先进经验。因此,1986年,大连市委和东财派夏乐书到香港中文大学学习进修,主要学习国际营销和国际财务课程。1993年,东财又派他随大连市财政局到美国考察财务管理。1995年,他赴法国、比利时等国家考察经济管理,对这些国家的银行、证券市场、公司和大学进行参观访问。这些经历让夏乐书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知识。他谦虚地说:“教学与科研,我没有什么闪光点,因为我的研究方向总是在变。”其实,夏乐书的教学研究一直紧随新形势、新方向而变化,在教学与科研工作中不断地创新,这正是处在建设期的国家所需要的科研精神。
“教材既要符合国际惯例,又要具有中国特色”
在交谈过程中,夏乐书着重给我们讲了他在财务管理方面的研究。“一开始我主要讲工业企业财务管理,但光讲工业企业财务管理还不够用。改革开放以后,成立了大量合资企业,这类企业的财务管理也很有特点,值得我们学习。”到香港中文大学进修促成了夏乐书这次认识上的转变。“去香港之前,我连外汇两个字都没有听说过。”夏乐书笑道。从香港回来后,他抓紧学习,一边消化在香港所学的课程,一边油印还没完全成型的教材,讲给自己的学生们听。随着经验的积累和学习研究的深入,夏乐书渐渐地在国际财务管理方面有了一定建树。1987年,他在全国率先开设国际财务管理课程,其撰写的《国际财务管理》成为我国最早出版的相关教材。2000年,财政部干部教育中心对本科教材编写进行招标,夏乐书编著的《国际财务管理》中标。他说:“写这本教材时,我借鉴了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和科学知识,但是还必须密切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教材既要符合国际惯例,又要具有中国特色的财务管理体系和内容。”
此外,夏乐书还积极探索、建立财务管理学科体系,陆续编著了《工业企业财务管理》《企业财务管理》《财务管理学》《中外合资企业财务管理》《公司理财学》《财务管理学原理》等,其中,《财务管理学原理》是我国第一本财务管理学原理著作,填补了过去只有工业、商业等企业财务管理而无财务管理学原理的空白。
“50年教学生涯,我热爱教育工作,更爱自己的学生”
2001年,年满70岁的夏乐书退休了,算上退休后返聘的4年,夏乐书在财会教育战线上足足坚持了50年,倾心培育桃李无数。夏乐书激动地告诉我们:“50年教学生涯,我热爱教育工作,更爱自己的学生。”
在培养学生方面,夏乐书很有自己的主张。本着对学生负责的原则,他对自己在为人师表上有着近乎严苛的标准。从教50年,夏乐书从没迟到过,每次都至少提前十分钟到课堂,更没有因病、因事请假而缺过一次课。对缺课的学生,他总是要进行特别谈话,对缺课的班干部他会提出更高的要求,决不能因为事务性工作而忽略学习。他常对学生说,“学习不只是为了自己,更重要的是学会建设国家的本领。”在指导学生论文时,夏乐书更是不厌其烦地参与讨论,从定题、定大纲到写初稿,他都会提出问题与建议。“若是发现抄袭行为,我是绝对不允许的。有一次我还和一个学生拍桌子,要求必须端正态度,不许弄虚作假。”对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夏乐书也会提供一切比如参与科研、当助教的机会来给予必要的帮助,既让学生获得一点收入,又培养他们自立自强的品格。
因为这份敬业精神和对学生的爱护,夏乐书多次被评为学校的先进教师、优秀教师,并成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庆幸的是从没有离开书,遗憾的是外语没学好”
书是夏乐书最好的朋友,他将“夏日炎炎乐不释书”用作微信名,可见他对书的喜爱。作为教师,夏乐书提倡要多读书,国内、国外的书都要读,还要不断写教材、写书。“1955年开始搞教学的时候,我教人大出版社出版的教材,不断学习备课的过程中自己写书的水平也慢慢提高了,在这个领域也能写些东西出来。根据我的体会,我给年轻教师的建议是多读书、读好书,多搞调查研究,不断写书,写自己的专著,教自己写的书。”夏乐书这样介绍他与书的渊源:“我的名字中就有一个‘书’字,我读一辈子书,写一辈子书,教一辈子书。退休前,我住在学校;退休后,我住在书香园,庆幸的是我从没有离开书。”
一路走来,夏乐书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不断学习,可他仍然有遗憾:“遗憾的是外语没学好。”听到这里,我们忍不住笑起来,觉得这位耄耋老人积极乐观得有些可爱。他也随着我们笑起来,可又独自认真道:“以前中学学英语,大学学俄语,后来评教授,又要学日语。结果我的英语就只是中学水平,俄语、日语水平稍好一点,能够看懂专业书,但口语不行,见到外国人我就不会说话了,学的是哑巴外语。现在,我不在教学岗位了,有了很多时间,想把三门外语都学精通,做到会看会听会说,就没有什么遗憾了。”
活到老,学到老,用淡泊而又积极的态度对待工作和生活,夏乐书的人生虽无波澜起伏,但却足以让后辈仰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