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业绩效评价课题研究组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是准确评价企业绩效的关键环节,指标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原中央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占22个,内容涵盖企业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和经营增长状况四个方面,课题组按照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根据“管资本”的要求对原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进行了修正和完善。
一、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一)客观性
绩效评价的目的之一是对国有企业本身的绩效进行量化,能够使国有企业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优势及不足,起到更好引导国有企业发展的作用,因此,绩效评价指标必须保持客观性。
(二)科学性
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价的质量好坏。为准确反映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的绩效情况,实现“管资本”的目标,设计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要能够起到提高国有资本回报、规范国有资本运作并维护国有资本安全的作用。基于此,应在结合现代公司理论的前提下,根据国有企业绩效内涵构建真实反映国有企业绩效的指标体系。
(三)全面性
绩效是企业运营效率的综合反应。为此,在对国有企业设置绩效评...
企业绩效评价课题研究组
财务绩效评价指标的选择是准确评价企业绩效的关键环节,指标的合理与否直接决定了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原中央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财务绩效评价指标占22个,内容涵盖企业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和经营增长状况四个方面,课题组按照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根据“管资本”的要求对原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进行了修正和完善。
一、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的原则
(一)客观性
绩效评价的目的之一是对国有企业本身的绩效进行量化,能够使国有企业意识到自身存在的优势及不足,起到更好引导国有企业发展的作用,因此,绩效评价指标必须保持客观性。
(二)科学性
绩效指标体系的建立是否科学直接关系到绩效评价的质量好坏。为准确反映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的绩效情况,实现“管资本”的目标,设计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要能够起到提高国有资本回报、规范国有资本运作并维护国有资本安全的作用。基于此,应在结合现代公司理论的前提下,根据国有企业绩效内涵构建真实反映国有企业绩效的指标体系。
(三)全面性
绩效是企业运营效率的综合反应。为此,在对国有企业设置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时,要全面考虑绩效的影响因素,从盈利、风险、增长、效率等多方面设置财务指标。
(四)可行性
构建的指标体系不是为了进行理论探讨,而是要在国有企业内具体实施,所以就必须考虑指标数据收集的可行性,设计出符合现实情况并可以付诸实践的指标。此外,设计的指标不宜过多,以降低绩效评价的计算难度。
(五)可比性
可比性是指各个指标以及对标值能在所有国有企业中公平、公正地进行比较。一般情况下,评价的范围越广,企业之间的同质性越弱,设置指标体系的难度也就越大。不同行业的对标值要定时进行调整更新。此外,国有企业一般涉及多个行业,企业的同质性较弱,在指标体系的构建时更要注意指标在各个行业不同企业之间的可比性问题。
二、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从原有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来看,有些财务指标之间的相关性较高甚至可以相互替代,有些财务指标不能体现绩效的差异,基于此,课题组结合新一轮国有企业改革“管资本”的要求,从以下方面对财务绩效评价指标进行了修正和完善。
(一)资本回报水平
原有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企业盈利能力状况主要反映企业一定经营期间的产出水平和盈利情况,在“管资本”的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的盈利能力更多强调的是国有资本的回报水平,基于此,课题组将原企业盈利能力指标转变为资本回报水平指标。原有指标体系以2个基本指标和4个修正指标对企业盈利状况进行评价,其中2个基本指标为净资产收益率和总资产报酬率,4个修正指标为销售(营业)利润率、盈余现金保障倍数、成本费用利润率和资本收益率。
关于基本指标,课题组认为,可仅采用净资产收益率作为度量企业盈利能力状况的基本指标,反映股东权益收益水平,用以衡量国有企业运用自有资本的效率。对于基本指标中的总资产报酬率,课题组认为采用税息折旧及摊销前利润(EBITDA)与总资产的比率来进行替代更为合理,在关注资本的同时也兼顾了资产利用率,避免大量的举债被浪费。在修正指标中,销售(营业)利润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有重复,重复的指标对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存在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课题组从成本控制的角度考虑,选择采用成本费用利润率这个指标。另外,由于盈余现金保障倍数对盈利能力的体现不够明显,资本收益率与净资产收益率相关性较高,课题组建议不再采用这两个指标。
(二)资本运作效率
原有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资产质量状况主要反映企业所占用经济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资产管理水平与资产的安全性。在“管资本”的新形势下,课题组建议对资产质量状况的评价应转变为对资本运作效率的评价,以体现出资产的流动频率、可变现能力等,主要从创造收入的能力和回收现金流能力的角度评价企业的运行效率。原有指标体系以2个基本指标和3个修正指标对企业资产质量状况进行评价,其中2个基本指标为总资产周转率和应收账款周转率,3个修正指标为不良资产比率、流动资产周转率和资产现金回收率。
在基本指标中,总资产周转率主要评价企业创造收入的能力,是衡量企业发展和盈利的关键指标,在“管资本”的新形势下,课题组建议可仍然采用这个指标。但应收转款周转率与总资产周转率关联程度较大,因而与总资产周转率有重复,课题组建议不再采用这个指标。在修正指标中,不良资产比率揭示了企业在资产管理和使用上存在的问题,但实体企业并未对不良资产开展较为详细的分类,从操作层面来看,课题组认为,可将1年以上的应收未收款作为不良资产计算其比例。从客观公平性角度考虑,课题组建议可暂不将不良资产比率纳入企业绩效评价指标范围。资产现金回收率反映全部资产用于经营活动的现金回收能力,在经济下行的环境下,现金对企业的意义尤为重要,回收期越短,说明资产变现能力越强,课题组建议继续采用该指标。此外,新增“销售现金比率指标”(经营性现金净流量/营业收入),该指标来自现金流量表,反映的是回收现金的能力,即确认收入后有多少现金能够在当期回收。因流动资产周转率与总资产周转率有交叉、重复的地方,为保持财务绩效指标体系的完整性,课题组建议暂不采用该指标。
(三)资本安全状况
原有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债务风险状况主要反映企业的债务承担水平、偿债能力及其面临的债务风险,在“管资本”的新形势下应更加侧重于企业资本的安全状况,它既包括了因经营不善而产生的资本损失风险,也包括了资本的保本风险。原有指标体系中以2个基本指标和4个修正指标对企业债务风险状况进行评价,其中2个基本指标为资产负债率和已获利息倍数,4个修正指标为速动比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带息负债比率和或有负债比率。
在基本指标中,资产负债率反映企业资本结构的安全程度,同时说明了企业获取外部资金或自身筹融资的能力,因此,课题组建议将该指标作为修正指标,主要为了平滑同行业中举债和不举债企业的评价结果。而对于负债率较低和已资本化利息支出的企业其已获利息倍数的适用性较差,从指标设计的普适性原则考虑,课题组建议暂不采用该指标对企业进行财务绩效评价。在修正指标中,速动比率是衡量企业扣除存货后的流动资产可以立即变现用于偿还流动负债的能力,它是对流动比率的补充,并且比流动比率更加直观可信,因此,课题组把这个指标纳入到对资本运作效率的评价中。现金流动负债比率与已获利息倍数具有较高的相关性,两者都是反映企业当期偿付短期负债的能力;带息负债比率反映了企业的长期偿债能力;或有负债比率是反映企业所有者权益应对可能发生的或有负债的保障程度,这三个指标都不是资本安全的评价重点,因此课题组建议不再采用这三个指标。在修正指标中新增了资本保值增值率指标,用来判断资本增速是否能超过通货膨胀率,以保持资本不贬值的基线。
(四)经营增长状况
企业经营增长状况主要反映企业的经营增长水平、资本增值状况及发展后劲。原有指标体系以2个基本指标和3个修正指标对企业经营增长状况进行评价,其中2个基本指标为销售(营业)增长率和资本保值增值率,3个修正指标为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和技术投入比率。
在基本指标中,课题组认为,国有企业需要适度发展,单看1年的销售增长率可能过于片面,应允许国有企业自身的短期业务调整;而资本保值增值率更偏向于反映企业的资本安全状况而非未来发展状况。为了体现企业可持续发展效益的重要性,课题组重新定义了一个全新的指标“资本留存率(未分配利润/净利润)”,用来反映企业持续发展的资本积累基础。在修正指标中,课题组建议仍可采用技术投入比率指标,以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刺激利润增长;增加了“三年收入增长率”指标,用来综合反映企业的稳定盈利能力和未来持续发展的资本积累状况;建议不再采用总资产增长率和销售(营业)利润增长率指标,因为一味地鼓励企业资产规模的扩张和销售利润增长可能导致更大的风险,且该修正指标与企业战略目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
课题组从设计国有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出发,并在指标的选取上强化了“管资本”的理念,综合全面、避免重复、合理重组,将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基本指标从原来的8个简化为4个,修正指标从原来的14个简化为8个。国有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项非常富有挑战性的工作,在评价工作中应不断总结实践经验,结合新情况和新要求定期对指标体系进行修正和完善,以确保评价目标的实现。
(本文主笔:王济民、赵奇)
责任编辑 刘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