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完善绩效评价工作 引导企业经营行为
【编者按】
在本轮国企改革由“管企业”向“管资本”的转变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开展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工作,引导企业经营行为?企业绩效评价课题研究组结合国有企业改革要求和北京市市属国有企业实际情况,对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工作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修正和完善原国有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设置上强化“管资本”理念,同时将原有的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予以简化,以降低绩效评价过程中的操作难度,确保企业绩效评价目标的实现;从国有企业自身财务数据特点和绩效评价的具体操作层面出发,提出在选择绩效评价计分模型时应注意跨行业的可比性、计分模型的适用性等,并对现行主流绩效评价模型进行归纳总结,针对不同模型的优点和不足以及适用情况进行提炼;从统计学角度出发,提出借鉴聚类的思想,采用有序样本聚类法确定功效系数法中的标准值,并结合2014年我国冶金行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标准值确定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希望该专题能为其他国有企业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企业绩效评价课题研究组
为规范开展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更加有效发挥综合绩效评价...
完善绩效评价工作 引导企业经营行为
【编者按】
在本轮国企改革由“管企业”向“管资本”的转变过程中,如何更好地开展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工作,引导企业经营行为?企业绩效评价课题研究组结合国有企业改革要求和北京市市属国有企业实际情况,对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工作开展了有益的探索:修正和完善原国有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指标设置上强化“管资本”理念,同时将原有的基本指标和修正指标予以简化,以降低绩效评价过程中的操作难度,确保企业绩效评价目标的实现;从国有企业自身财务数据特点和绩效评价的具体操作层面出发,提出在选择绩效评价计分模型时应注意跨行业的可比性、计分模型的适用性等,并对现行主流绩效评价模型进行归纳总结,针对不同模型的优点和不足以及适用情况进行提炼;从统计学角度出发,提出借鉴聚类的思想,采用有序样本聚类法确定功效系数法中的标准值,并结合2014年我国冶金行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分析,进一步论证了标准值确定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希望该专题能为其他国有企业开展绩效评价工作提供一些启示和借鉴。
企业绩效评价课题研究组
为规范开展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工作,更加有效发挥综合绩效评价工作的评判、引导和诊断作用,推动企业提高经营管理水平,2006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简称国资委)发布了《中央企业综合绩效评价管理暂行办法》(简称《管理办法》)。《管理办法》提出了央企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架构,该指标体系由30个指标组成,具体包括22个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和8个管理绩效定性评价指标,其中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包括反映企业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和经营增长状况四个方面的8个基本指标和14个修正指标。十年来,这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我国企业绩效评价产生了深远影响,有效引导了企业绩效评价工作的开展,基本达到了其设计的初衷。
随着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2015年9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正式拉开了新一轮国企改革的帷幕。其中,“管企业”向“管资本”的转变,是本轮国企改革的最大亮点之一。两个月后,国务院又正式印发《指导意见》的配套文件《关于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改革和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的逐项措施,着重提出“以管资本为主加强国有资产监督”。同时,提出将国有企业划分为公益类与商业类进行分类管理,避免了“一刀切”管理导致的矛盾。“管资本”的理念变化和企业分类管理的要求,为我国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这种背景下,为了更好地开展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工作,我们成立了企业绩效评价课题研究组(简称课题组),在《指导意见》的指导下,结合新形势下国有企业改革的要求和北京市市属国有企业的具体实际情况,对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绩效评价工作开展了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学习借鉴国外先进企业经验
课题组认为,在国企管理模式的演变过程中,国外一些先进企业的监管模式及思路值得借鉴。世界各国代表国家履行出资人职责的机构有很大差别,这就形成了不同的国有企业出资人模式,如“政府部门——国有企业”的两级结构及“政府部门——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企业”的三级结构。前者由政府直接承担国有企业的出资人,目前我国实行的就是这种模式,国资委即为国有企业的出资人。而新加坡的淡马锡模式则属于后者,即由淡马锡代表新加坡政府行使出资人权利,经营国有资产、进行股份管理和运营。一般来说,不同国家可能采取一种或者两种相结合的出资人模式,以体现出不同的国有企业出资人模式特点。通过归纳比较,课题组发现:三级结构有利于减少政府对企业的干预,使企业可以按照市场原则进行经营,而且可以通过实行分类管理的方式使部分国有企业专注于社会服务目标,将国有资本的社会职能和经济职能进行分离。课题组认为,此模式对于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绩效评价的借鉴意义在于:
第一,对于竞争类国有企业,从出资人角度来说,绩效评价主要是衡量企业的保值增值能力,因此,应从财务角度和非财务角度评价企业的运营效果。绩效评价衡量企业的保值增值能力与《指导意见》中的“管资本”要求也是吻合的,但单纯的“管资本”是管不住的,唯有借助于财务杠杆,对所有资产进行有机组合,并综合运用资产负债表以及现金流量表等,才能进一步完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第二,城市功能服务类企业应兼顾社会职能和经济目标,并以履行社会职能为主。因此,应将成本类指标纳入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可以考虑将政府计划或者预算中的目标值作为标杆,参照法国国家参股局的做法,对这部分企业采用标杆法进行绩效评价。
第三,对于在特定时期承担了特定国家任务的企业,对其进行绩效考核要重点关注其完成国家任务的情况。可以考虑在目前《指导意见》的基础上,将这部分企业分为一类,并对其实行动态管理,将新承担特殊任务的企业纳入其中,并对已完成使命的国有企业进行重新归类。
二、构建“管资本”背景下的国有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原中央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中具体包括22个财务绩效定量评价指标(8个为基本指标,14个为修正指标),指标量较大且指标间存在一定的重复性,绩效评价的计算工作量相对较为繁重,指标间的相互影响也较大。另外,各行业权重设置同质化也是现行体系中的一个显著问题,未能体现行业的资本消耗差异,如:某些资本投入较少、没有举债需要的企业在资产质量和债务风险上得分较高,导致不同行业不同资本消耗的企业间绩效评价结果不够公平、客观。基于此,课题组对现行国有企业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修正和调整:首先,在指标设置上强化“管资本”理念,将盈利能力状况、资产质量状况、债务风险状况、经营增长状况指标转变为资本回报水平、资本运作效率、资本安全状况、经营增长状况指标。其次,将基本指标从原来的8个简化为目前的4个,修正指标从原来的14个简化为目前的8个。对于重复性的指标给予取舍,以降低绩效评价过程中的操作难度,增强企业的接受程度,从而确保企业绩效评价目标的实现。
三、对现行主流绩效评价模型进行归纳总结,为优化企业绩效评价模型提供参考
在“管资本”的新形势下,课题组首先探讨了国有企业现行绩效评价的意义。其次从国有企业自身财务数据特点和绩效评价的具体操作出发,提出在选择绩效评价计分模型时应注意跨行业的可比性、计分模型的适用性等。然后对现行主流的绩效评价模型进行归纳总结,并针对不同模型的优点和不足以及适用情况进行概括提炼,旨在为新一轮国企改革企业绩效评价模型的优化提供一些参考和借鉴。
四、以上市公司为例探索较为适用的企业绩效评价方法
课题组在经过认真研究、反复论证后提出,功效系数法与我国国有企业的复杂程度相适应。功效系数法在实际应用中的重点、难点及如何确定标准值,其原理简单明了,且具有较强的操作性。课题组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提出借鉴聚类的思想,采用有序样本聚类法来确定对标值,并结合2014年我国冶金行业上市公司数据进行分析,得出此种方法可以较好地达到财务绩效评价的效果,并进一步论证了标准值确定方法的可行性和合理性。此种方法的优点是在对企业进行划分档次时,能够达到信息损失最小,也就是说,能够使财务绩效评价与企业的真实情况保持一致。
绩效评价往往被企业视为风向标,评价结果与薪酬挂钩,评价的内容就是企业努力的方向,因此指标和权重设计需要权衡指标间的牵制关系,对标值设置必须考虑所起到的激励作用。而评价结果不应仅仅被看成是上级监管下级、追究责任、奖惩的工具,更应看成是解决当前问题、促进企业持久发展的重要手段。因此,唯有规范绩效指标体系、正确看待绩效评价结果,才能最终促使企业绩效不断得到提高,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
(本专题系企业绩效评价课题研究组的阶段性研究成果,课题组成员:王济民、赵奇、蔡颖、胡丹丹、史小康、林程程。本文主笔:王济民、蔡颖)
责任编辑 刘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