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4-09 作者:
[大]
[中]
[小]
摘要:
浙江省财政厅会计处
会计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务诚信的重要支撑。作为会计信息的生产者,会计人员信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会计人员信用主要是指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是否符合会计法律、法规及行业准则、制度的要求,是否诚实守信。会计人员信用最终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的质量上,即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及时、合法、真实和完整,为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尤其是真实),以便于其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浙江省财政厅会计处积极开展会计人员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包括明确指标设计原则、进行指标的具体设计以及采用德尔菲法赋予权重,由此提出从直接的法律惩罚、建立健全会计人员信用数据库和公告制度、全社会多领域应用制度三方面推进会计人员信用评价指标的应用。
一、会计信用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目前尚未发布相关的会计信用体系建设制度,关于会计信用体系建设的信用评价指标和信用信息管理、分类监管的文件缺失。个别地区的会计信用评价信息披露和利用的范围太窄,难免会阻碍评定结果的利用。
从企业会计信用的相关指标体系上看,国内研究总体上考虑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会计指标与非会计指标相结...
浙江省财政厅会计处
会计信用体系建设是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商务诚信的重要支撑。作为会计信息的生产者,会计人员信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会计人员信用主要是指会计人员的会计行为是否符合会计法律、法规及行业准则、制度的要求,是否诚实守信。会计人员信用最终主要体现在会计信息的质量上,即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及时、合法、真实和完整,为会计信息的需求者提供高质量的会计信息(尤其是真实),以便于其做出正确的经济决策。浙江省财政厅会计处积极开展会计人员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建设,包括明确指标设计原则、进行指标的具体设计以及采用德尔菲法赋予权重,由此提出从直接的法律惩罚、建立健全会计人员信用数据库和公告制度、全社会多领域应用制度三方面推进会计人员信用评价指标的应用。
一、会计信用体系建设现状
我国目前尚未发布相关的会计信用体系建设制度,关于会计信用体系建设的信用评价指标和信用信息管理、分类监管的文件缺失。个别地区的会计信用评价信息披露和利用的范围太窄,难免会阻碍评定结果的利用。
从企业会计信用的相关指标体系上看,国内研究总体上考虑了定性指标与定量指标相结合、会计指标与非会计指标相结合的原则,融合会计、审计、税务、征信等指标,设计了不同的指标体系。比较典型的是上海市财政局2005年印发的《上海市财务会计信用等级管理试行办法》。该《办法》在会计信用评级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指标本身设计还需完善,如会计环境、公司治理、内部控制、财务信息的合理性判断等方面考虑不足,各要素的权重需要改进。有些指标的可操作性和可信度相对较差,如会计基础工作是否规范。此外,该《办法》在会计信用等级信息的利用上还欠深入。
为了规范企业的会计行为,提高财务报告可信度,我们认为有必要从微观个体——会计人员这个角度去建立相关的信用指标,它是整个会计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会计人员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设
(一)会计人员信用评价指标的设计原则
1.相关性。相关性是指所选指标应与会计人员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信息质量密切相关,而且是会计人员能够影响和控制的。这意味着我们不能选择会计人员无法控制的指标作为其是否守信的衡量标准,并且应辨明不同人员的直接责任与间接责任。例如,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出现了明显缺陷,首先,与财务信息可靠性相关的内部控制缺陷才与会计人员有关,质量管理方面内控不佳导致产品次品增多则与会计人员无关。其次,即使是会计相关控制失误,也仅仅与负责内控岗位的会计人员和财务负责人有关,其他岗位的会计人员对此则没有主要责任。最后,内部控制不好也可能是会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和水平不高造成,并非会计人员主观上不诚信。比如,会计出现舞弊,可能是高管舞弊造成,与某些会计人员可能没有直接关系。
2.可靠性。可靠性是指所选指标应该以客观事实为依据,尽量避免主观推断,从而提高指标的权威性。例如,审计师在判断企业会计信息是否错误时常常采用分析程序,包括采用一些关联指标为参照进行对比,判断某个报表项目是否存在异常波动(如利用企业的用水、用电量来判断营业收入的合理性)。但在设计会计人员信用指标时不能采用这种方法,因为数据的异常波动仅仅是一种预警信号,其可信度不是非常高,这种波动也可能是因为经营上的特殊措施造成的合理波动。
3.周期性。周期性是指会计人员的信用指标仅有有限期限的影响,信用记录达到一定期限后就清除(包括正面记录和不良记录)。例如,系统中可考虑不再对外提供会计人员5年前的不良会计记录。鉴于不良信用记录的后果较为严重,同时也为犯错误的会计人员提供改正错误的机会,这种周期性评价是一种较好的选择。目前,这种做法在央行征信系统中也得到采用(还贷逾期等不良信用记录保留时间为5年)。
4.可操作性。可操作性是指会计人员信用评价指标一定要具备现实可操作性,数据应当可以采集或计量,并且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否则该指标便不具备实际意义。例如,会计人员是否竭力工作、没有偷懒,这个努力程度指标就很难计量,不具操作性。
(二)会计人员信用评价指标的具体设计
根据前述设计原则,我们在征询专家和实务界人士的基础上,共设计了六项指标,其中前五项指标是负面指标,最后一项是正面指标。具体指标如下:
1.基本信息方面。工作经历、学历等基本信息是否存在造假?信息变动时是否及时办理变更手续和更新信息?
2.资格条件方面。参加会计相关考试、职称评审是否存在舞弊,如通过作弊获得考试资格、考试中作弊、申报材料作假等?
3.继续教育方面。是否按规定完成继续教育,有无弄虚作假行为?
4.核算监督方面。在会计工作中是否存在违反《会计法》的行为,有无因违法行为受过行政处罚?
5.财经纪律方面。是否存在财经方面的违规行为,如在财税法规、财经纪律等专项检查中受过处罚?
6.表彰奖励方面。因工作出色受到上级部门或主管政府部门的表彰(加分项)。
(三)会计人员信用指数的确定
会计人员信用指标的提供,我们认为可以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披露方式,即:既提供上述六方面的基础信用信息(负面指标+正面指标),同时也根据各个指标的重要性,采用一定的方法对每个指标赋予权重,然后得出一个直观的总分,即会计人员信用指数。这种披露方式一方面有利于为具体使用者根据自己的需要做出相应的决策,同时也方便社会各方直观了解会计人员信用状况变化,而且信息提供者的潜在法律责任更低。
按照权重的形成方式划分,可分为人工权重和自然权重。人工权重是根据研究目的和评价指标的内涵状况,由专家根据经验主观分析、判断确定的反映各个指标重要程度的权数,如层次分析法(AHP)、德尔菲法(Delphi)等,这种方法人们研究较早,也较为成熟,但客观性有争议。自然权重是由变换统计资料的表现形式和统计指标的合成方式而得到的权重,它不依赖于人的主观判断,因而客观性较强,如变异系数法。自然权重法的缺点在于对指标的具体经济意义重视不够,同时也会存在一定的误差。本文采用德尔菲法赋予权重,这种方法不仅可以综合多个专家的概率估算,更重要的是,在任何时候只需对两个报表项目进行比较,从而避免同时对所有项目进行比较时带来的困难,避免权重确定出现重大偏误。
为此,我们联系了8位理论界专家(具有副教授以上高级职称)和11位经验丰富的实务界人士(企业和行业主管部门人员,具有高级会计师职称)组成专家组,以函件方式分别向专家组成员进行征询;专家组成员以匿名的方式提交意见,最后获得具有较高准确率的集体判断结果。
表1是根据19位专家成员实际打分后汇总的会计人员信用指标评级表,该表呈阶梯状。由于前五项是负面指标,最后一项作为附加分项,因此仅对前五项指标两两比较相对重要性。
专家打分过程如下:首先将所要评级的5个指标放入左边第1列,同时将它们逐个放在右边每个阶梯对应的表格中,然后每位小组成员根据自己的理解对评级表中某行和某列对应的两个指标分别打分。行指标的分值记入这一对应项目表格的左下角,列指标的分值记入右上角。每位成员对每一对行指标和列指标的评分之和应等于1,那么整个小组对某一对指标分配的总分值就等于小组总人数19。以评级表中“基本信息”与“核算监督”为例,如果每个小组成员将其一票的0.3分分配给“基本信息”,0.7分分配给“核算监督”,则对应的左下角的分值为13.3,右上角的分值为5.7。在打分过程中,每位小组成员独立地根据自己的实际工作经验打分,不允许互相间讨论。
在对评级表中每对指标评分结束后,就可计算出每个指标的相对评级。具体方法为:每个阶梯里面的指标所在列的右上角分值加上该阶梯指标所在行的左下角分值即为该项指标的相对评级。以“资格条件”为例。首先将该列所有右上角的评分加总为27.8(12.8+7.6+7.4),但该分值只考虑了“资格条件”与“继续教育”、“核算监督”、“财经纪律”3个指标的相对关系,而“基本信息”却没有考虑进去,为此,还要加上“资格条件”所在行的左下角分值(也就是对它与“基本信息”相比的分值10.9),得到“资格条件”的相对评级38.7。不过,对“基本信息”而言,只需将该列所有右上角的分值加总即可。对“财经纪律”而言,只要将该行所有左下角的分值加总即可。因此,我们得到“基本信息”、“资格条件”、“继续教育”、“核算监督”、“财经纪律”5个指标的相对评级依次为33.7、38.7、25.4、46.2、46。
最后,将评级表中各个报表项目的相对评级加总,为190。按照百分比表示,可以得到“基本信息”、“资格条件”、“继续教育”、“核算监督”、“财经纪律”5个指标百分制下的相对比重依次为18、20、13、25、24。因此,会计人员信用指数的计算公式为:会计人员信用指数=基本信息×18+资格条件×20+继续教育×13+核算监督×25+财经纪律×24+表彰奖励。
对前五方面信息中的某项指标,如果出现我们定义的违法情况,那么该项指标取0,否则取1。对于表彰奖励,可以根据表彰奖励的级别考虑加分,例如:县级加5分,地市级加10分,省级加20分,国家级加30分,最终得到某一位会计人员的信用指数总分。假设某位会计人员上年存在学历造假和未完成继续教育的情况,则这两项分值就为零,如果没有其他负面信息和表彰奖励,那么该会计人员的信用指数为:0×18+1×20+0×13+1×25+1×24=69(分)。
三、会计人员信用评价指标的应用
推动会计人员信用评价指标的应用重点是建立“守信受益、失信惩戒”的会计人员信用分类监管应用系统和制度,以方便各部门、各单位和个人对会计信息的进一步利用,让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受制”,促使会计人员能诚信自律。
(一)直接的法律惩罚
对于会计人员工作经历或学历等基本信息造假、资格考试舞弊、继续教育弄虚作假、违反《会计法》或其他财经法律的情况,会计主管部门需要加强会计法律法规的执行力度,依据《会计法》和其他相关法规,直接对相关会计人员进行行政处罚,加大经济处罚的力度。涉及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让不守信的会计人员承担民事责任或刑事责任。
(二)建立健全会计人员信用的数据库和公告制度
会计主管部门需要在现有的会计人员管理系统中,增加或完善相关的信用记录模块。同时,上述指标中的“财经纪律”、“表彰奖励”等指标,也需要税务、审计、银监会等其他部门配合提供相关信息。会计主管部门可以通过现有网络(或构建专门的会计信用网络平台)、新闻媒体和其他通讯技术等信息传输方式,及时发布会计信用信息(如果涉及法律责任可考虑提供查阅),使交易各方获得更多的会计信用信息,降低交易风险和成本。通过公告或提供查阅等手段,使失信者的失信行为迅速传播,让其他单位和个人都知道该会计人员不守信用,从而影响其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同时,让守信者的守信行为得到社会的肯定并为其带来相应的正面效益。
(三)建立健全会计人员信用的全社会多领域应用制度
1.推动政府有关部门在行政管理工作中带头应用会计人员信用信息,建立信用奖惩联动机制。
(1)会计主管部门应用。会计主管部门可以在会计人员职称评定、评优、专家库成员选择、人才培养、课题申报等环节,结合会计人员信用信息进行奖惩。与此同时,会计主管部门还可以根据会计人员的整体信用大数据进行行业分析,及时发现普遍问题,调整工作重点和采取改进措施。
(2)使用会计信息的其他监管部门应用。信用指数分值越高的个人,对其所在单位的监管相对更宽松、优惠越多;反之,监管越严、优惠越少。监管包括严格程度和监管频率,优惠政策包括各项专项资金和补贴的审批授予方面。
2.推进会计人员信用信息在企业单位中的应用。作为会计人员的聘用单位,鉴于会计信息对于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披露的重要性,单位在聘用和提拔会计人员时,可以查阅会计主管部门公布的会计人员信用记录和分数,从而避免聘用那些有不良记录的会计人员,避免企业遭受相关的经济损失。此外,推进会计人员信用信息在银行、供应商等其他企业的应用。银行(或供应商)在信贷(商业信用)过程中,对于会计人员存在严重失信的企业可考虑实行更加严格的信贷政策。
责任编辑 刘良伟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