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通过整合企业价值活动,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并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持续推进战略性社会责任的履行,而预算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和主要手段,通过将企业的战略社会责任目标转化为各部门、各岗位以至个人的具体行为目标,从而促进战略性社会责任从理念层面落实到行动层面。反之,战略性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丰富内部控制的维度,二者结合有利于将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当中,不仅可增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力度,同时可提高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水平,达到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因此,将预算纳入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以社会责任战略为导向、以社会责任预算风险管控为中心的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体系,能够推进企业预算控制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水平。
一、企业预算控制和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关系
预算控制是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常规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和预算控制是整体和部分、引领和促进的关系。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涵盖了发展战略、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三个...
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通过整合企业价值活动,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形成难以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并获得可持续竞争优势。有效的内部控制有利于持续推进战略性社会责任的履行,而预算控制作为企业内部控制的核心和主要手段,通过将企业的战略社会责任目标转化为各部门、各岗位以至个人的具体行为目标,从而促进战略性社会责任从理念层面落实到行动层面。反之,战略性社会责任的履行有利于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丰富内部控制的维度,二者结合有利于将社会责任融入到企业的全面预算管理当中,不仅可增强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力度,同时可提高企业全面预算管理水平,达到提升企业价值的目的。因此,将预算纳入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框架,构建以社会责任战略为导向、以社会责任预算风险管控为中心的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体系,能够推进企业预算控制建设、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提高全面预算管理水平。
一、企业预算控制和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关系
预算控制是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常规手段和重要组成部分,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和预算控制是整体和部分、引领和促进的关系。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涵盖了发展战略、社会责任和内部控制三个模块。企业要想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保持竞争优势,必须与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协调一致,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企业根据嵌入了社会责任的发展战略制定相应的内部控制制度并贯彻到日常工作中加以执行,能够提高企业的声誉,给企业形成一个良好的控制环境,并有效降低社会责任风险。预算控制是企业内部控制一项重要的内容,和发达国家著名跨国公司相比,我国企业预算管理普遍存在战略关联度低,以及系统性、科学性和人本性亟待加强的问题,而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企业的预算控制建立在战略性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框架基础之上,即用嵌入了社会责任的发展战略来指导内部控制和预算控制。
二、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的内容
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是以企业社会责任战略目标为导向、以社会责任预算风险管控为中心的内部控制体系,具体内容包括目标控制、程序控制和信息控制。目标控制是指预算管理在以主张社会利益为企业核心价值前提下确认预算目标,然后通过对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分解来明确预算单位的责任目标,包括财务预算目标风险控制和非财务预算目标风险控制。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的程序控制由预算编制风险控制、预算执行风险控制、预算调整风险控制、预算考评风险控制四个模块组成。信息控制主要包括预算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控制和预算档案管理风险控制等。企业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控制通过目标保驾、程序保障、信息保全三方面来实现对企业社会预算控制整个过程的控制,即事前控制(预算目标的制定、预算的编制)、事中控制(预算的实施和调整)和事后控制(预算的反馈和考核评价)。
1.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目标控制。传统的企业预算控制目标主要集中关注财务预算控制目标,对战略性社会责任关注度较低,导致企业急功近利,过度追求经济利益,已给企业带来不同程度的负面影响。如果企业积极主动履行社会责任,不仅能够提高企业的社会认可度、知名度、美誉度,还有助于实现企业的主要经济目标,同时也能够兼顾外部公平和社会价值。因此,企业在制定预算目标时,除了应考虑股东和员工的利益外,还应将政府部门、债权人、消费者、社会、生态环境、供应商等核心利益相关者纳入其中。受能力和资源限制,企业应首先识别出能够影响战略目标实现的重要利益相关者,然后根据利益相关者的诉求确定具有社会经济价值的项目方案,并预评估各个项目方案的战略性利益及其风险,最终选择符合企业价值最大化的项目方案,据此制定企业经营目标和社会责任履行目标,并将系列目标分解为各个层级的子目标,作为企业预算控制的方向。企业预算目标的实现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企业的业绩评估,因此,在业绩考核方面,非财务预算目标也应纳入绩效评价体系,并给予较高的权重。
2.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程序控制。该项控制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减少预算编制、执行、调整和考评过程中的风险,对企业社会责任预算实施的全流程监控。首先,预算的编制需要根据企业每个阶段的目标来进行,对于非财务预算目标的细化需要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比如汽车制造行业,可以考虑将产品质量缺陷、安全事故、环境影响等纳入企业预算框架。其次,一个良好的预算需要有力的执行作为支撑,否则预算也只是一纸空文。因此,在预算执行过程中应根据预算制度和目标进行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这个控制过程应结合企业可能出现的风险点设置关键控制点,构筑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程序的风险预警系统、风险控制系统和风险分析系统,主要采用预防性控制、检查性控制和纠正性控制等常规控制方法,以便企业及时发现并解决问题。再次,当企业的环境出现重大变化或者国家政策有重要调整时,企业战略也要进行相应调整。最后,企业预算考评应从财务维度和非财务维度分别进行,考评通常由企业内部审计监督进行。
3.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信息控制。该项控制是为了实现既定目标,需要严格限制预算信息的接触和使用,保障预算过程信息和结果信息的真实性和安全性,主要涉及预算管理信息系统风险和预算档案管理风险。预算管理信息系统风险控制应考虑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环境、内部控制架构、预算方法、控制技术、预算信息来源、预算信息传输以及安全性要求。预算档案管理风险涉及对预算过程中形成的文件和相关资料的分类备案和保管,以便日后查询或者使用,分为预算档案的标准化处理、分类、调阅、日常保管等。通过对预算管理信息系统风险和预算档案管理风险的控制,可以真实完整地记录和反映预算全过程,通过授权审批、信息接触限制、不相容职务分离等来控制不同人员对预算信息流的接触,对信息采集、加密、转换、传输、共享、利用、存档等的权限和责任进行明确规定,以保证战略性社会责任预算管理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和有效利用。
(本文系国家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企业社会责任内部控制的实现机理与路径研究”<13CGL052>、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社会责任嵌入的企业人本内部控制体系构建研究”<12YJC790183>、重庆市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财会研究与开发中心重大课题“企业社会责任风险的形成机理与控制研究”<14ARC102>的阶段性成果)
责任编辑 刘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