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01-06 作者:陈启忠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供电公司)
[大]
[中]
[小]
摘要:
一、引言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企业面临的环境日新月异,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也在不断创新。特别是20世纪以来,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的革新、标准化管理流程的设立、ERP的建设以及监控体系的落实等,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形成一种能够很好地适应信息化新环境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式。信息化环境下,以往三流分立、时空分隔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三流逐步走向一体化,人、财、物资源综合在一起的整合信息随之而来。笔者拟结合三流合一的新环境,对以价值创造与实现为核心的绩效评价新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
二、基于企业运营过程构建新模式:5E的由来
1.资源与能力反映企业运营过程
企业价值创造与实现的过程是资源投入企业运营到产品或服务的产出以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要反映企业价值创造的状况,就需要从企业运营出发。企业是资源与能力的集合,企业运营过程所需的资源来自于社会,企业绩效反映企业从社会取得资源的规模及其支配时间长短的特性。取得资源规模的大小和支配时间长短取决于企业的能力。绩效评价模式就是对企业资源与能力持续改进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的方法,反映其价值...
一、引言
在信息技术的推动下,企业面临的环境日新月异,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也在不断创新。特别是20世纪以来,企业通过商业模式和管理模式的革新、标准化管理流程的设立、ERP的建设以及监控体系的落实等,不断提高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发展。但是,目前仍然没有形成一种能够很好地适应信息化新环境的企业绩效评价模式。信息化环境下,以往三流分立、时空分隔的环境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信息流、资金流与物流三流逐步走向一体化,人、财、物资源综合在一起的整合信息随之而来。笔者拟结合三流合一的新环境,对以价值创造与实现为核心的绩效评价新模式的构建进行探讨。
二、基于企业运营过程构建新模式:5E的由来
1.资源与能力反映企业运营过程
企业价值创造与实现的过程是资源投入企业运营到产品或服务的产出以满足社会需求的过程。要反映企业价值创造的状况,就需要从企业运营出发。企业是资源与能力的集合,企业运营过程所需的资源来自于社会,企业绩效反映企业从社会取得资源的规模及其支配时间长短的特性。取得资源规模的大小和支配时间长短取决于企业的能力。绩效评价模式就是对企业资源与能力持续改进的过程与结果进行评价的方法,反映其价值创造的过程,用以指导企业在市场中取得资源,实现其优化配置。
因此,构建绩效评价新模式的理论基础要从企业的本源出发,用资源与能力理论指导绩效评价的构建,反映企业的竞争力。潘罗斯(Penrose,1959)指出,企业最优成长的获取是通过平衡利用现有资源和开发新资源的关系实现的。而资源与能力是密不可分的,能力来源于资源,资源的配置离不开能力。Miller D.和Shamsie J.(1996)指出这一关系,认为资源是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投入物,可以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它们均对企业能力的形成以及企业的产出和效率有重要影响。企业需要通过一定的过程来整合资源。只有经过对资源的整合,企业才能提升其各种能力,而企业的这些能力能确保企业绩效的提高,促进企业的成长。
信息化使得企业人、财、物各资源的信息得以整合。企业绩效评价在信息化条件下能够追根溯源,以资源与能力作为过程评价的起点和终点,综合反映企业资源和能力的数量与质量、范围与规模、组织与结构、过程与结果,形成绩效评价新模式。
2.将持续改进融入资源和能力运用全过程
需构建的新模式不同于传统的绩效评价模式,其目标是立足于企业整体层面,实现企业绩效的自我导向作用。这就是持续改进的思想。
从资源与能力理论的发展历程可知,资源的考核不能局限于静态的资源或者说局限于结果,而应该建立在动态的基础上,考核过程。资源的优化配置、能力提升的过程是不能一蹴而就的,需要通过持续改进实现精益管理中倡导的尽善尽美。持续改进理念的引入使得原先只停留在静态层面的评价上升到从起点到终点的全过程动态评价。具体而言,包括资源获取的持续改进、资源使用过程的持续改进、资源使用效果的持续改进以及全过程的协调和整合的持续改进,从而有效支持公司绩效评价工作及其改进,实现企业绩效的螺旋式提升。
3.KPI实现综合评价
关键绩效指标法(KPI)是最为简单和有效的实现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通过KPI对资源配置和能力提升持续改进全过程进行评价,能够实现持续改进过程的发现、证实、改进、再发现。在三流合一的趋势下,企业绩效评价采用人、财、物各资源综合在一起进行衡量的综合计量方式,通过指数体系来综合反映企业运营,实现绩效评价的初衷。新模式中的KPI的特征应是能够综合反映人、财、物资源的整合信息,基于这一特征的KPI应能够反映关键点对企业运营过程中价值创造的贡献。
因此,在信息化背景下,企业应以资源和能力作为评价基础,将持续改进融入资源和能力运用的全过程,设计综合性KPI以实现绩效评价。在这一过程中,企业资源与能力是研究企业绩效评价制度的起点和终点。不断扩大企业拥有与控制资源的规模并优化结构,是企业绩效评价的主要目的。而企业能力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基本手段。由此形成了一个适用于信息化社会新环境的绩效评价新模式:5E模式。
三、5E模式
1.5E模式的内涵5E模式的整体框架如图1所示。它基于企业运营过程,反映了资源与能力持续改进的循环式上升。其中,起点反映企业拥有与控制资源的能力状况及其预期目标;过程反映企业资源耗费与能力发挥的有效性程度;终点反映企业拥有与使用资源取得的实际成果及其实现预期目标的质量与水平。同时,终点又是下一个资源优化与能力提升的起点,如此循环往复,持续改进。
规模是否合理、结构是否优化、质量是否提高,评价的是一个企业的基本面。因此,在企业运营的起点,用效能(Efficacy)表示企业资源创造价值或取得绩效的能力,以反映资源或能力的存在状况,包括存量的规模、结构与质量。
资源优化配置和能力提升考核过程的主要任务是对企业运营过程的快慢、好坏以及时间长短的衡量。用效用(Effectiveness)表示企业资源运用能力的过程,反映流量的使用状况,是人力资本、资金耗费和物资生产消耗的综合体现,是保障企业绩效的基本手段。单纯反映资源和能力的使用状况是不够的,还需通过效率(Efficiency)表示企业资源运用能力发挥的程度,反映流量的质量和速度,从流量流转的快慢、好坏来综合反映资源运用和能力发挥过程。这一过程可以借鉴内部控制对企业运营过程管控目标的设置,从合规、经济、战略、风险四个角度对资源消耗和能力提升过程进行具体衡量。
在企业运营的终点,资源运用或发挥能力产生的结果用效果(Effect)表示,反映存量的功能。企业资源与能力使用的结果主要反映在市场、财务、人力资源及社会责任四方面。
从管理学角度来看,效益是管理追求的目标,也是判断管理成败的标准,管理工作就是为了获得更大的效益,以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对于企业资源占用与运用全过程的综合绩效,用效益(Economy)来反映。它体现的是资源的投入与产出、占用与成果、所费与所得、预期与结果之间的比率,反映了企业运营持续改善的状况。
效能、效用、效率、效果、效益为企业绩效实时评价体系提供了简明实用的基本框架,便于搭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设计相应的评价方法。因效能、效用、效率、效果、效益这五个英文单词都是“E”开头,故笔者把此评价体系简称为企业绩效评价5E模式。
2.5E模式的内在逻辑
受到1973年巴巴拉·明托(Bar-bara Minto)有关写作过程的金字塔组织结构的构想的启发,5E各要素间的逻辑关系呈现出一个金字塔结构。5E由企业运营绩效综合指数为统领,效能、效用、效果、效率和效益共同作为这一综合指数的基础。
5E是基于资源配置和能力提升的全过程形成的,5个“E”相互联系,缺一不可。其中:(1)效能与效用是对企业运营实体特征的最基本的描述,反映资源与能力的存在与使用。(2)效果体现的是企业运营被使用后的结果,反映资源运用功能的大小。(3)效率反映企业运营的速度的快慢和时间的长短,它是由效能、效用、效果共同决定的,反映资源与能力的质量状况。(4)效益反映的是效能、效用、效果、效率间全过程的价值实现状况。5E间的基本关系如图2所示。
图中间箭头的方向表示各个E之间的相互影响的方向。例如,效能影响效用,效用影响效果,效能、效用、效果共同对效率产生影响,最后,一同作用于效益。这一影响路径总共有9条。并且影响路径的设置和5E模式中资源配置与能力提升的过程相吻合。
由此,企业绩效评价5E模式不仅能够通过企业运营绩效综合指数作为判断绩效高低的依据,真实全面反映企业整体层面资源运作和能力提升的全过程,还可以通过5E各因素间的联系实现企业运营绩效评价自我导向的目标。
3.5E模式的特征
5E模式立足于信息化背景,提供了一个从综合绩效角度动态观察企业经营过程及结果的导向性框架。其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时点与时期的统一
与传统的评价方法不同,实时状态下观察企业状态的时点数与时期数指标是可以互相转换的。这是由于三流合一的环境为人财物等信息的融通创造了条件,价值作为“中介”存在,使得信息均可以用价值量来体现。在此背景下,时点数与时期数之间具有了内在的逻辑关系。具体地,本期的期末就是下期的期初,而期初到期末经过的就是时期;当时间极短时,期初和期末就重合了。动态的时期与静态的时点与哲学中“静态是相对的,动态是绝对的”观点相吻合,一静一动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统一的系统。
因此,5E在时间属性上得以更清晰的界定:位于起点与终点的效能与效果是描述资源存量的时点指标,而体现企业运营过程流量的效用和效率则是反映一段时间的时期指标。考虑到时点和时期的兼容与交互转换,5E在赋予时间属性后能够通过时点与时期指标的统一,形成连续的价值创造过程。
(2)信息与实体的统一
以往,无论从何种角度、采用何种方法,得到的都是支离破碎的信息。这是由于传统信息不论在核算还是报表上最大的特点都是点状的、非连续的。而在信息就是资源的新时代,“点点信息”将无法满足人们对信息的需求。因此,信息化促使信息向“网状”发展,即核算的信息不仅是点,还存在线,共同构成信息“网”。基于此,5E建立帮助企业在信息平台上形成一个“信息影像”与实体企业对应,通过网络上全面反映的企业信息状况,及时调整企业运营方向,优化资源配置,避免有限资源的浪费。
(3)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结果通常以产品或服务的形式存在,是封闭的、静态的,而过程则以活动的形式存在,是开放的、动态的。传统的绩效评价模式以会计信息系统为基础,会计信息偏重于结果性、综合性,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企业的业务活动过程中的具体信息。
信息化使得企业业务活动的信息不断被纳入到企业信息系统中,最终能够完整地映射出企业业务活动的过程。5E模式正是企业运营过程与结果的统一,是对资源的占用到使用、能力的获得到发挥的整个过程的反映。
四、5E模型的应用
5E的主要功能在于为实时观察并监测企业整体与各层次实体活动提供一个标准结构,也为企业实体活动自我评估提供依据,从而持续改善公司整体素质,提升公司经营与管控能力,最终引导企业拥有越来越多的优质资源,并对社会文明进步和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发挥积极作用。基于5E模式对企业绩效进行评价其意义有:
1.实时反映企业绩效
在股票市场,一条曲线便牵动人心,人们对股价的涨跌十分熟悉也十分敏感。类似地,5E模式通过运营绩效综合指数反映企业绩效的动态变化。企业通过该指数的整体涨落实现对企业运营和绩效的实时监测,便于管理者随时随地清晰了解企业运营状况,是经营诊断和决策分析的基础。
2.形成自我改善的企业文化
5E模式反映指数形成过程中组织的尽职程度。管理者通过指标变动分析企业业绩状况,实现绩效考核;员工则可以根据这一变动与个人目标的偏差进行自我行为的优化调整,从而实现自我改善。这种自我改善的活动成为企业员工共识,将形成积极的企业文化,成为企业的竞争优势。
3.持续优化资源配置
5E模式可根据各业务活动对指数的贡献程度和水平,进一步追溯其对企业价值的驱动,从而指导企业的资源配置。同时,透过5E间的内在逻辑和数量关系,管理者还可以通过目标预控方法优化企业经营活动,从而为评估企业价值创造的有效性提供指导意见。
4.实现企业绩效的自我导向作用
5E模式的指导性,既体现在单个E的指向性方面,也体现在综合的5E整体上。首先,单个的看5E,每个E都体现了公司努力的方向,同时也是对公司在该领域成果的度量;其次,综合5E各方面,强调的是企业在每个维度整体表现的好坏,促使企业拥有全局观念、用战略性的视角看企业,避免短视现象的出现;最后,5E具有功能的伸缩性和广泛的实用性,不仅可以指导一个部门、一家企业的资源优化配置,对一个产业乃至更大范围的资源整合,都具有一定的导向作用。
责任编辑 周愈博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