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英国储蓄理财是必修课
在英国父母的观念里,让孩子们感受金钱的来之不易,远比让他们理所当然地享受家长的给予来得重要。英国儿童从5岁开始就要接受理财教育,搞清楚硬币和纸币的区别,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到11岁的学生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学习如何管理银行账户,如何做预算。
他们的理财教育方针是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并且把他们这种理财观念传授给下一代。
以色列更重视智慧与责任
以色列并没有按年龄段为小孩子开设理财课程。在以色列理财教育中,关于钱的教育最核心理念就是责任,而且每个人都有明确的物权概念,要保护自己的财产,同时要尊重别人的财产;另外,对于钱或者个人财产要知道珍惜,不可以浪费,以色列人讲究节俭,基本生活能得到保障就可以了。
德国让孩子搞储蓄竞赛
绝大多数德国家长认为,给孩子零花钱是必要的:第一,通过用零花钱,孩子可以对交易形成基本的认识;第二,孩子可以学会拿主意,因为零花钱是有限的,而想要的东西很多,孩子从取舍中学会思考,变得有主见;第三,孩子能学会制订计划。德国家长们通常定期守时地把零花钱交...
英国储蓄理财是必修课
在英国父母的观念里,让孩子们感受金钱的来之不易,远比让他们理所当然地享受家长的给予来得重要。英国儿童从5岁开始就要接受理财教育,搞清楚硬币和纸币的区别,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到11岁的学生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学习如何管理银行账户,如何做预算。
他们的理财教育方针是提倡理性消费,鼓励精打细算,并且把他们这种理财观念传授给下一代。
以色列更重视智慧与责任
以色列并没有按年龄段为小孩子开设理财课程。在以色列理财教育中,关于钱的教育最核心理念就是责任,而且每个人都有明确的物权概念,要保护自己的财产,同时要尊重别人的财产;另外,对于钱或者个人财产要知道珍惜,不可以浪费,以色列人讲究节俭,基本生活能得到保障就可以了。
德国让孩子搞储蓄竞赛
绝大多数德国家长认为,给孩子零花钱是必要的:第一,通过用零花钱,孩子可以对交易形成基本的认识;第二,孩子可以学会拿主意,因为零花钱是有限的,而想要的东西很多,孩子从取舍中学会思考,变得有主见;第三,孩子能学会制订计划。德国家长们通常定期守时地把零花钱交给孩子,既给孩子一种“守信用”的印象,又方便孩子安排理财计划。
美国从零花钱中学理财
在美国,几乎每个孩子手中都有零花钱,而这些钱大多是他们通过帮助父母或家人做事挣得的。父母付给孩子报酬大多出于以下三种考虑:一是遵守按劳付酬的原则;二是让孩子有一定的零花钱可以购买他们喜欢的零食和必要的学习用品;三是让孩子得到一些实际的劳动锻炼。
一些美国家庭还让青少年为自己的电话费和车费以及一部分家庭开支付账。孩子成熟后,父母常会翻开账本,告诉他家中的钱是怎么花的,以帮助孩子了解如何掌管家庭的“财政”。
日本自力更生控制要求
日本的山本教授认为,孩子的零花钱作为一种文化中介工具,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孩子们通过使用零花钱来创造自己的生活。父母对孩子零花钱的控制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定期给孩子一定数量的零花钱,让孩子自己安排开销。第二种是根据孩子的要求或愿望来给孩子零花钱,同时会控制孩子的要求。
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在日本,有让孩子学会赚钱、花钱、存钱、与人分享钱财、借钱和让钱增值为主要内容的理财教育。主张孩子自力更生,不随便向别人借钱,还主张让孩子管理自己的零用钱。

中国版案例:和女儿签协议“挣”零花钱
林妈妈的女儿现在上小学四年级,从上小学二年级每到寒暑假都会和父母签订“协议”:做家务活,赚假期零花钱。他们签订的零用钱“协议合同”上写着:“甲方按月支付乙方零用钱60块钱。如果乙方做一些如扫地、拖地的家务时,会额外给予10元的奖励。如果乙方一个月内花钱超支,那么甲方有权利在下一个月把零用钱减半。如果乙方坚持每月能存入20元到银行卡,一年后甲方将给乙方与存款相同数目的奖金作为奖励……”
林妈妈说,为了让女儿养成好习惯,这才与女儿签订“零用钱协议合同”。他们发现通过这种契约的形式,不仅制止了女儿乱花钱的毛病,也增强了孩子自我约束的意识和自我管理能力。而且女儿通过“约束”,自己已经学会记账,每花一分钱都要“精打细算”。
(摘自《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