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我国股权激励的现状
1.总体情况。根据wind资讯数据库统计,2005年至2011年9月15日间,涉及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共有290家,占A股总上市公司数量2260家的12.83%。从这290家上市公司的市场分布来看,中小板的比例最高,共有116家,占中小板上市公司的18.95%;创业板44家,占创业板公司的16.67%;主板市场相对较少,上海主板88家,深圳主板42家,分别占公司总数的9.65%和8.90%。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更需要用股权激励的方式来留住人才,而且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民营企业相对多,股权激励的操作更为灵活。
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公司占58%,信息技术类公司占17%。制造业公司中机械、电子、医药分列前3位,分别占制造业的34%、16%和12%,说明这些行业的公司对人才的依赖性更强,需要用股权激励的方式来留住核心人才。
2.标的物情况。从股权激励方案中可以看到,激励的标的物只使用股票期权的共223家公司,占69%;其次是只使用股票的,共85家公司,占26%;只使用股票增值权的有2家公司,占不到1%。而同时使用两种标的物“股票+股票期权”、“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和“股票+股票增值权”的公司分别有7家、6家和1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标的物的来源分别为:上市公司定向发行股票299例,...
(一)我国股权激励的现状
1.总体情况。根据wind资讯数据库统计,2005年至2011年9月15日间,涉及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共有290家,占A股总上市公司数量2260家的12.83%。从这290家上市公司的市场分布来看,中小板的比例最高,共有116家,占中小板上市公司的18.95%;创业板44家,占创业板公司的16.67%;主板市场相对较少,上海主板88家,深圳主板42家,分别占公司总数的9.65%和8.90%。可以看出,中小企业更需要用股权激励的方式来留住人才,而且中小板和创业板的民营企业相对多,股权激励的操作更为灵活。
从行业分布来看,制造业公司占58%,信息技术类公司占17%。制造业公司中机械、电子、医药分列前3位,分别占制造业的34%、16%和12%,说明这些行业的公司对人才的依赖性更强,需要用股权激励的方式来留住核心人才。
2.标的物情况。从股权激励方案中可以看到,激励的标的物只使用股票期权的共223家公司,占69%;其次是只使用股票的,共85家公司,占26%;只使用股票增值权的有2家公司,占不到1%。而同时使用两种标的物“股票+股票期权”、“股票期权+股票增值权”和“股票+股票增值权”的公司分别有7家、6家和1家。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标的物的来源分别为:上市公司定向发行股票299例,股东转让股票16例,提取激励基金买入流通股15例,股票增值权9例。股票期权中有236例采用的是上市公司定向发行股票,只有1例是股东转让股票。
3.实际控制人类型。从实际控制人类型来看,涉及股权激励的上市公司中实际控制人为个人的民营企业占多数(占67%)。另外,还有13家公司由于股权比较分散,没有明确的实际控制人。换个角度看,实际控制人为个人的民营企业中有37.76%的公司选择了股权激励,实际控制人为境外企业、无实际控制人的企业和集体企业选择股权激励的比例也分别达到20%以上。大学和事业单位有13%选择了股权激励,而比例最小的是国有企业,只占到总数的5%左右。
4.业绩考核指标。在股权激励的公司中使用一种业绩考核指标的占15%,使用两种业绩考核指标的占71%,而使用三种考核指标的占14%。业绩考核指标通常有净利润增长率、净资产收益率、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每股收益增长率等,最常用的是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这两个指标。从不同实际控制人类型的公司股权激励业绩考核的力度来看,实际控制人为个人的业绩考核要求最高,考核期第一年净利润增长率的均值是34%。
5.激励对象的范围和比例。小型上市公司的激励对象往往集中于少数高层核心人才,包括高管和其他核心骨干,人数不多。而成长比较稳定、公司规模比较大、人才和知识密集型公司的激励覆盖面相对较广,可能会惠及高管之外的较为低层次的核心人才,如中兴通讯的激励计划涉及数千人,覆盖面很广。
6.股权激励的股份数量和比例。2005年到2011年上半年,国内所有A股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股份数量共有39.04亿股,按照这期间最新股价计算的市值有467.83亿元,占深沪总市值的1.8‰。股权激励的股份比例差异较大,但最多不超过10%。从笔者的统计来看,低于总股本5%的占80%,低于总股本3%的占52%。其中,股票期权实施时间较长,实施范围较广,风险较大,因此其股份激励比例更大一些,平均为3.55%;而股票增值权激励的股份比例比较小,平均为0.46%。从股权激励股份比例的均值来看,无实际控制人的公司平均用于股权激励的股份比例更高,民营企业次之,最少的是国有企业,其中又以国资委控制的央企及其下属上市公司的平均激励力度最弱。
7.停止实施的股权激励方案及其原因。2005年到2011年上半年,国内所有A股上市公司停止实施股权激励计划的有80家,金融危机的2008年和2009年停止实施的数量最多,分别是44家和17家。停止实施的原因中比较多的是政策原因,如不符合新发布的法规要求,占41%。其次是由于市场低迷,股价跌破了股票期权的行权价,导致无法行权,占41%。业绩未达标而停止的有8家,还有6家是由于要调整方案而暂时停止。停止实施的公司大都表示未来会择机再推出新的股权激励计划。
(二)股权激励对公司绩效的影响
笔者统计了最常使用的两个业绩考核指标:净利润增长率和净资产收益率(ROE),得出如下结论:从股权激励实施的情况来看,6成以上的公司达到了业绩考核要求,有些公司的业绩增长大大超出业绩考核的要求,显示股权激励对公司业绩具有推动作用。从激励方式来看,采用股票期权方式的公司净利润增长率达到要求的占到68.5%,高于采用股票和股票增值权的58%和50%;而采用股票期权方式的公司ROE达到要求的占84.5%,高于采用股票方式激励的66.7%,显示期权激励的效果会更好一些。此外,笔者发现股权激励的力度(即激励股份总数占当时总股本比例)与净利润增长率和ROE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
(三)股权激励方案公告对公司股价的影响
笔者统计了2005年至2011年9月15日期间发布的324个股权激励草案公告,并统计了公告日前后±1、±3、±5天公司股价的变化情况。从涨跌幅的公司数量统计来看,公告日当天、前后±1、±3、±5天相对于大盘涨幅的股价有涨有跌,从数量占比来看,上涨的家数都超过60%,总体均值都显著大于0。从涨跌幅的分布情况来看,涨跌幅主要集中在-3%至+5%之间,此外,超过10%涨幅的数量也比较大。但从均值来看,股价反应是正面的,基本都是上涨的。从不同股权激励形式的股价反应来看,股票激励的方式平均涨幅要小于股票期权的平均涨幅,股票期权的市场反应更积极一些。从长期来看,业绩目标的设定和实现是公司股价保持稳定和上涨的重要保证。但由于股价与高管的股权激励兑现时的收益有很大的关系,因此,高管有通过操纵其他非业绩指标来操纵股价上涨的动机。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BGL054>和陕西省科技计划项目<2014KRM76-02>资助)
责任编辑 鲍双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