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四大”之一的某会计师事务所,我学到了一些具有普适性的技能。
一、思考任何一件事的合理性
审计界有一句口头禅:“不re”。“不re”,是“not reasonable”的简称,也就是“不合理”,不符合常识。为保证所审查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仔细推敲被审计对象的每一种说法是否合理,已成为审计师的一种职业习惯。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企业管理者说:“今年收入增长了50%,是因为销售数量增长了50%。”审计师一看报表:“不对啊,总成本明明下降了20%啊,期末存货也比上年年底要多。而且也没听说有什么技术进步能让单位成本大幅下降,所以成本下降只能是因为生产数量在下降。这和销售数量增长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个例子印证了一句老话:说谎话容易,把谎话说圆却很难。审计师就是通过寻找会计资料当中不正常、不合理的蛛丝马迹,从各个角度向公司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从而把公司隐瞒、编造的事情挖出来。
这项技能在生活中也能发挥作用。前不久,我收到以某购物网站名义发来的一则消息,通知我中了奖。我按照链接登陆,果然有35000元的现金大奖在等着我。在我收到这个消息的前一天,该网站的确在进行抽奖活动,所以我并没意识到这是一个...
在“四大”之一的某会计师事务所,我学到了一些具有普适性的技能。
一、思考任何一件事的合理性
审计界有一句口头禅:“不re”。“不re”,是“not reasonable”的简称,也就是“不合理”,不符合常识。为保证所审查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合理性,仔细推敲被审计对象的每一种说法是否合理,已成为审计师的一种职业习惯。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企业管理者说:“今年收入增长了50%,是因为销售数量增长了50%。”审计师一看报表:“不对啊,总成本明明下降了20%啊,期末存货也比上年年底要多。而且也没听说有什么技术进步能让单位成本大幅下降,所以成本下降只能是因为生产数量在下降。这和销售数量增长不是自相矛盾吗?”
这个例子印证了一句老话:说谎话容易,把谎话说圆却很难。审计师就是通过寻找会计资料当中不正常、不合理的蛛丝马迹,从各个角度向公司提出一连串的问题,从而把公司隐瞒、编造的事情挖出来。
这项技能在生活中也能发挥作用。前不久,我收到以某购物网站名义发来的一则消息,通知我中了奖。我按照链接登陆,果然有35000元的现金大奖在等着我。在我收到这个消息的前一天,该网站的确在进行抽奖活动,所以我并没意识到这是一个骗局。
我继续读下去,兑奖通知说,税法规定奖不能白拿,只要我邮寄1500元的增值税款到某个账号,他们就会立即把奖金支付给我。我刚要激动地去邮局汇款,忽然想起一件事:对方直接从我35000元的奖金里扣1500元不就可以了吗,为什么要我去邮局寄钱呢?我又仔细看了一遍兑奖说明,发现一个新的问题:怎么会让我交增值税呢?增值税一般是在工厂进口原材料的时候才交的。就这样,我识破了一场“不re”的骗局。
审计师喜欢思考事前的合理性,这其实就是日常生活常识的积累。当然,在生活中,人不可能把所有事情都记得很清楚,难免说出一些不太准确的话,有时还会有一些善意的谎言,切不可事事较真,否则就不那么可爱了。
二、用数字说话
用数字说话非常重要。因为,有些事情正确与否,并不是从概念上就能看出来的,你得实际计算一下成本、收益分别是多少,才能做出结论。审计师就是如此。他们需要匡算很多科目,比如工资费用,审计师会用公司的总人数乘以大致的人均工资,得出一个总数,和报表上的那个数字对比一下,看看相差得大不大。
举个例子。很多西方国家的竞技体育走的是市场化、职业化的道路。而在我国,竞技体育基本是靠国家财政支持的。近几年,关于用“举国体制”发展竞技体育是否合理的争议渐多。到底谁对谁错呢?
我们可以匡算一下一枚奥运会金牌的成本为多少。假设1名奥运会冠军是从1000名运动员里产生的,平均两个运动员有一个后勤人员,共1500人。这1500个人是职业性的,假设国家得为他们提供保障20年,其中10年训练,10年退休金补贴。每人每月的工资为1000元。除此之外,运动员还要使用运动器械、住宿、到外国参赛等,每人每月花销假设1000元。由此算出一枚奥运金牌的成本为1500×20×12×2000=7.2(亿元)。
真是不算不知道,一算吓一条。数字出来以后,双方可以再进行一场辩论,就算仍然谁也说服不了谁,至少,他们会把辩论的焦点从简单的“是”或“否”,转移到对于成本、收益的权衡上来。这场辩论的水平就会上一个层次。
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够养成用数字说话、向数字索取答案的好习惯。

三、做事要留证据
在审计工作当中,很重要的一种观念是:“如果你没有写下来你做了什么,那就等于你没有做。”比如你询问了谁、询问的结果是什么,你查看了什么单据,都要记录在工作底稿里。审计师要特别注意向客户索要资料:合同、发票、内部文件、管理方的声明等,要把重点标注清楚,归入审计工作底稿里。只有当这些证据齐全了,报表上的数字才有依据。用书面证据说事,和口头约定相比,无疑是一种进步。只有在每一个环节留下可供查询的证据,才能在发生纠纷的时候有理可说。其实,审计报告本身就是一种书面证据。会计报表使用者需要看到注册会计师出具的审计报告,以确信会计报表是真实公允的。
四、简明、清晰地表达观点
商业社会要求你能从阅读者的角度出发,尽量通俗、简明地表达观点。如果阅读者很容易就明白了你的意思,他就有希望变成你的客户,你的表达就是成功的。如果他听不懂,或者听起来很费劲,双方交流的成本很高,你的表达就是失败的。
在我做第一个审计项目的时候,带我的是一个已经成为高级审计员三年的同事。她做事情一向很麻利,唯独在往工作底稿上写“注释”的时候,总是磨磨蹭蹭的。每一条注释,她都是写了又写,改了又改,不断试验怎么表达才最清楚、最简明,让经理一眼就能看明白。她觉得,多考虑一下阅读者的需要,使其能够迅速抓住信息的重点,这样的底稿才是合格的。
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学着提高表达的效率,让别人轻轻松松就能看明白。如果我想说的事情不太复杂,我就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表面结论,然后再一条一条写明原因。如果我想说的事情比较复杂,需要先介绍背景知识,然后进行推理演绎,我就由浅入深地写:A,B,C……说清楚一件事,再说下一件事。每一条路如果有多个分支的话,我会加上序号A1、A2,B1、B2等,这样阅读者心里就清楚自己“走”到了哪条路的哪个门牌号。
在平时的阅读中,我们经常看到有些文章的作者容易陷入自言自语的梦呓,光顾着自己痛快,光顾着炫耀自己的文采和博学,而不顾文章的条理是否清楚、表达是否简明、别人是否明白。这实在是一件让人遗憾的事情。
五、“出Q”是完善文章的好办法
所谓“出Q”,就是由一个独立的第三人阅读审计底稿,指出里边的错误或者是不清楚的地方,然后交给底稿的编制者去修改和完善。
在“四大”,员工不喜欢经理“出Q”,经理不喜欢合伙人“出Q”,审计部不喜欢税务部“出Q”。没有人喜欢别人给自己“Q”。但是,他们给别人“出Q”的时候都毫不留情。“出Q”的确是完善文章的好办法。我将这种方法的优点总结如下:
1.“旁观者清”,有时候底稿编制者自己觉得说得很明白了,但是别人可能还是看不懂。让一个独立的第三人看一遍,提出他的疑问,就能够发现哪些地方表达得还不够清楚。
2.能够凝聚多个人的智慧。一张好的底稿,需要不断加以完善,充分吸纳不同人的好思想。经理、合伙人通过“出Q”,把深层次的问题指出来,等于是将自己在职业生涯中所积累的知识注入到了底稿里。员工通过修改、模仿,下一年再完善,如此循环,底稿的质量就能不断提高。
3.避免面对面的接触,从而提高沟通效率。这个优点说来有点好笑,但的确是事实。每个人都有自尊心和逆反心理。据我观察,如果你当面指出别人底稿的缺点的话,通常会引起对方的解释、辩护和反驳。争来争去,底稿里的问题并没有得到解决。如果是“出Q”的话,就快了很多。因为问题我已经给你指出来了,有则改之,无则加“注释”在底稿里说清楚,省得别人每次都误会你。
在“四大”,好的底稿无一例外都是“Q”出来的,而且是海量地“Q”,反复地“Q”。因为“出Q”的确能大大提高底稿的质量。希望你在“清Q”的时候,能够明白这个道理,把心态调整得积极一些。■
责任编辑 刘良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