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盈余管理度量方法的争议
1.总体应计利润法
总体应计利润法是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企业报告的收益由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两部分组成,其中,经营现金流量与会计方法的选择关系不大,盈余管理的成本较高,因此企业一般不予考虑。而应计利润则容易通过变化会计方法或微调业务时间来进行操控。但应计利润中只有部分利润是可操控的。因此应将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的替代指标。目前已出现了大量总体应计利润模型,而Jones模型是其中的代表。
总体应计利润法也是受到争议最多的一种方法。主要争议有:一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否会被操控。该方法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纳入了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可实际中,企业为了避免亏损,制造盈利假象,也可能会采用构造真实交易的方法来影响现金流量,从而达到管理现金流量的目的。二是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影响因素的判定。该方法对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影响因素仅考虑了固定资产、应收账款、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等几大要素。但行业周期、企业规模和财务杠杆大小等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大小。三是总体应计利润模型的可靠性。有学者认为该模型对于同一年度、同一行业的不同...
(一)盈余管理度量方法的争议
1.总体应计利润法
总体应计利润法是盈余管理实证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其核心思想是:企业报告的收益由经营现金流量和应计利润两部分组成,其中,经营现金流量与会计方法的选择关系不大,盈余管理的成本较高,因此企业一般不予考虑。而应计利润则容易通过变化会计方法或微调业务时间来进行操控。但应计利润中只有部分利润是可操控的。因此应将可操控性应计利润作为盈余管理的替代指标。目前已出现了大量总体应计利润模型,而Jones模型是其中的代表。
总体应计利润法也是受到争议最多的一种方法。主要争议有:一是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是否会被操控。该方法将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纳入了非操控性应计利润。可实际中,企业为了避免亏损,制造盈利假象,也可能会采用构造真实交易的方法来影响现金流量,从而达到管理现金流量的目的。二是非操纵性应计利润影响因素的判定。该方法对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影响因素仅考虑了固定资产、应收账款、经营活动现金流量等几大要素。但行业周期、企业规模和财务杠杆大小等也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到非操控性应计利润的大小。三是总体应计利润模型的可靠性。有学者认为该模型对于同一年度、同一行业的不同公司并未进一步加以区分,而是将这类公司作为一个整体进行估计,通过估计的系数平均值来估算出单一企业的非操控性应计利润,这会导致估计结果的偏差。
2.盈余分布法
正是由于总体应计利润法存在的巨大争议和局限性,促使学者们开始寻找新的盈余管理度量方法,盈余分布法就是在此背景下孕育而生的,Burgstahler&Dichev是盈余分布法的开拓者。他们认为,一般情况下盈余分布函数应该是平整光滑的,若函数图在零点(阈值)处会出现明显的不连续性,就表明样本公司中确实存在因避免盈利下降或亏损的盈余管理行为。该方法巧妙地将盈余管理行为的存在性检验转化为对盈余分布函数连续性的考察,为企业的盈余管理度量提供了新思路。
盈余分布法的争议主要集中在基本假设上。即函数图中的“不连续性”是否能够作为企业存在盈余管理的标志。部分学者认为,即使企业不存在盈余管理,其函数图在统计上也不一定呈现出正态分布,因此函数图中的“不连续性”很可能是受多方因素共同影响的结果,图中的断层并不能作为盈余管理存在的证据。
(二)改进盈余管理度量方法的思考
1.加大对真实盈余管理方法的研究。随着外部监督力度的加强和企业会计准则的日益完善,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更为隐蔽的真实盈余管理,即通过调整真实交易中的投融资等行为来达到管理盈余的目的。此时,总体应计利润法和盈余分布法已难以监测其盈余行为。因此,近年来很多学者转向了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但目前我国对真实盈余管理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体系,仍有诸多不完善的地方。例如在计量方面,对存在多个盈余管理阈值的情况如何度量、各阈值之间是否存在相互影响、真实盈余和应计盈余相互影响产生的内生性等,都是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监控方面,如何完善外部监督环境以及通过会计规范的调整来杜绝真实盈余的产生等都是需要进一步解决的实际问题。
2.设计适合中国国情的盈余管理度量指标。国内盈余管理度量的研究起步较晚,且大多是在国外已有方法和模型基础上的拓展。但中国的制度环境、宏观环境、政治背景等都与国外存在显著差别,如果仅照搬国外方法和模型,必然会对研究和实践产生不利影响。对此,国内学者做了大量尝试,例如有些学者运用非经营性活动收益作为盈余管理的度量指标,还有一些学者将审计意见类型作为鉴别盈余管理存在性的证明等。但是,目前为大家所普遍接受的适合中国国情的盈余管理度量指标还未出现。因此,在未来找到适合中国国情的盈余管理度量指标将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3.建立“平衡法式”盈余管理度量模型。在现有盈余管理度量方法中,还未形成一种能够准确度量所有情况下企业盈余管理程度的方法。这主要是因为不同方法所度量的盈余管理程度仅仅是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一部分,这些部分会以不同方式、不同程度影响着企业总的盈余管理。而我们观察到的现实盈余管理程度则是所有这些盈余行为综合作用的结果,因此笔者认为未来应该借鉴平衡计分卡的方法,构建综合反映企业盈余管理的新度量方法,以对企业的盈余管理行为进行全面监控。
责任编辑 周愈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