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20 作者:本刊记者 刘良伟
[大]
[中]
[小]
摘要:
编者按
自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的概念,举国上下为之振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澎湃在很多人心中的信念。“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可以说,民族梦和个人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倘若每个人都有梦想并且都能够去努力实现它,那么民族梦的实现就有了动力和保障。今天的主人翁——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的戴国华,就是这样一个怀揣梦想,并敢于追梦、圆梦的会计人。初中未毕业的他,通过不断自学,相继拿到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学位,当他走完这一段求学之路的时候,时年46岁;24岁才开始接触会计工作的他,在48岁的时候已经成为一名正高职高级会计师;40多篇发表的文章、11本资格证书、5项获奖的课题、50个各类表彰荣誉证书……他曾经的领导说:“我认为在他身上不可能做到的事,他竟然一个个都实现了。”戴国华是幸运的,因为他生活在一个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时代,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享有和祖国同成长、共命运的机会;戴国华也是幸福的,数次圆梦,把别人眼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把一个个看似不能实现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希望他的圆梦之路能激励、鼓舞千千万万的会计人,紧跟时代前进的脚步...
编者按
自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中国梦”的概念,举国上下为之振奋,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澎湃在很多人心中的信念。“中国梦是民族的梦,也是每个中国人的梦。”可以说,民族梦和个人梦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倘若每个人都有梦想并且都能够去努力实现它,那么民族梦的实现就有了动力和保障。今天的主人翁——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的戴国华,就是这样一个怀揣梦想,并敢于追梦、圆梦的会计人。初中未毕业的他,通过不断自学,相继拿到了中专、大专、本科、硕士学位,当他走完这一段求学之路的时候,时年46岁;24岁才开始接触会计工作的他,在48岁的时候已经成为一名正高职高级会计师;40多篇发表的文章、11本资格证书、5项获奖的课题、50个各类表彰荣誉证书……他曾经的领导说:“我认为在他身上不可能做到的事,他竟然一个个都实现了。”戴国华是幸运的,因为他生活在一个伟大的祖国和伟大的时代,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享有和祖国同成长、共命运的机会;戴国华也是幸福的,数次圆梦,把别人眼中的不可能变为可能,把一个个看似不能实现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希望他的圆梦之路能激励、鼓舞千千万万的会计人,紧跟时代前进的脚步,去努力追梦、圆梦,为共圆民族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大家阅读本篇报道后如有些感想,请写下来,给编辑部来稿,本刊将适时组织交流。
——2011年11月24日上午,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首义校区中南楼八楼一间会议室内,2010级会计专业硕士学位论文答辩正在进行,随着主评委宣布他的硕士论文以优秀的成绩顺利通过答辩,他成为一名准会计硕士,那年他已46岁。
——2013年1月7日,湖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网站上发布了《关于2012年度正高职高级经济(会计、统计、审计)师评审结果的公示》。当年湖北省正高职高级会计师评审通过4人,他名列其中,成为一名准正高职高级会计师。
有谁能想到,初中未毕业就走上工作岗位的他,如今能获得知名大学会计专业硕士学位;初为“铁匠”的他,能成为一名具有正高职高级会计师资格的专业人才。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财务部预算科科长——戴国华,敢于有梦、不负人生,勇于追梦、持之以恒,善于圆梦、脚踏实地,这是他30年来有梦、追梦、圆梦的真实写照。
从初中生到会计专业硕士
戴国华来自苏北农村,生性顽皮,年少时期是在养猪、放鸭子、做农活中度过的,最多的时候一年挣过600多工分。在那个“少年不知愁滋味”的年纪,日子并不算艰苦。
17岁那年,父亲为了让他日后能有个“铁饭碗”,执意让其顶替自己上班。于是还未成年的他只身一人来到江西九江,在异地他乡的铁道部大桥工程局(后改制为中铁大桥局集团公司,以下简称大桥局)船舶管理处当了一名锻工,俗称“铁匠”。做一名锻工并不容易,除了要忍受恶劣的工作环境,还要学会看图纸打铁。由于文化水平低又缺乏经验,大部分图纸他都看不懂,工作起来别提有多费劲了。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那时的他是多想重回学校把落下的功课都补上,但现实已不能满足他的愿望。正在失望之际,一个政策燃起了他求学的希望。当时大桥局为鼓励职工继续学习深造,为考取原铁道部系统内大中专院校的职工提供在职带薪学习获取文凭的机会。尽管刚上班就被单位列入文化课不达标的补习对象,戴国华还是做起了带薪学习的梦。
1984年春节是戴国华人生中第一次离开家人单独度过的,也就是在这个时期,孤独、寂寞的他暗下决心,不能这样荒废人生。“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要强的他从每月仅有的20多元生活费中省下钱来购买了大量的书籍,走上了漫长的自学之路。白天,他要承受高炉的烘烤;晚上,筋疲力尽的他还要坚持4个小时以上的学习。有不懂的地方他就请教子弟学校的老师,有时还去旁听老师的课。那时候,为了丰富职工的文化生活,单位每周五晚上放映露天电影。在那个年代,对于地处九江偏远郊区的年轻职工而言,这是让他们最为期待的事,可以帮助他们暂时忘掉生活的艰难和身体的疲惫。然而,抬头透过窗子就能看到电影屏幕的戴国华,却用报纸糊住玻璃,用棉球塞住耳朵,坚持自学,自始至终没有看过一场电影。之所以如此坚持,是因为他相信有苦才有甜,这是儿时父母就告诉他的话。功夫不负有心人,他花了两年多的时间终于自学完初中和高中的所有课程,并于1986年9月,经过单位预考和铁道部统一招生,如愿以偿地成为铁道部所属的山西祁县一所职工中专学校会计专业的在校生,圆了自己的第一个梦。
当时,有个中专文凭已是让人羡慕的事,但他却没有停下脚步。入学后当他了解到通过自学考试也能取得国家承认学历这一消息后,他又有了新的梦——取得会计大专毕业证书。可想想现实,自己连高中的门都没有进过,能行吗?同学们也劝他,考大专哪是那么容易的事,算了吧。然而,戴国华就是有股不服输的劲儿。他告诉自己,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他毅然踏上新的征程,开始自学大专的课程。
边上中专边自学大专的课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钉子是敲进去的,时间是挤出来的。他除了课堂上认真听讲外,基本上是完成作业后才离开教室。晚上和节假日,他通常是在图书馆度过的。有一天晚自习时,他竟忘记了学校教学楼的关门时间,等他想要离开时才发现门早已锁上了,他干脆就在里面学了个通宵,虽然冻得直打哆嗦,但学习激情还是增加几分温暖。戴国华说:“我无时无刻不想着学习的事,已经到了‘痴迷’的地步。”在这个过程中,有一首歌伴随他度过了许多的日日夜夜:“寂寞的鸵鸟,总是一个人奔跑。孤独的飞鹰,总是愈冷愈高。年轻的心中,什么事都难不倒,拿出豪情努力做到好。”
辛勤的付出终于有了回报。1989年元月,他不但中专毕业时所有会计专业课程都在85分以上,而且自学考试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结果——总计12门会计专业大专自学考试课程他取得了11门合格的好成绩。同学的羡慕,老师的夸奖,让他沉浸在无比的喜悦之中。
之后戴国华回到原单位九江工作。因为不能继续在山西完成最后一门大学语文的自考课程,他只能通过转考的方式从山西转到江西继续考试。“我现在还记得在南昌省自考办办理接收转考的那一天,等到办理完手续后,赶上晚上最后一趟回九江的火车,加上火车晚点,到九江时已经是凌晨1点,到早上3点半时,我才徒步走到单位宿舍。”他说,“虽然比较累,但想到转考手续已办理成功,又可以在江西继续参加自学考试,累的感觉瞬间荡然无存。”怎一个“痴”字了得!
古语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回到九江以后,正当戴国华设想着以后的安定生活时,1989年春节刚过,一张调令将他派到船舶管理处广东肇庆船舶一队当了一名会计员。用他的话说:“虽然从此与会计结缘,但却在漂泊和流动中开始了我的会计征程。”在艰苦的工地他没有中断学习。1989年12月他托人在九江报名参加江西省大学语文自学考试,终于利用休假的机会,在1990年4月顺利通过了这最后一门课程,取得了梦寐以求的会计专业大专毕业证书,圆了自己的第二个梦。
一切似乎是上天的有意安排,就在看似可以歇口气时,那一年,广东开考了会计本科。在戴国华看来,这无疑又是一次机遇。“千秋邈矣独留我,百战归来再读书。”1990年,他又一次起帆远航,报名参加了会计本科自学考试。工地的生活枯燥无味,但有了自学考试的支撑,他的内心却十分充实。每当夜深人静时,在工棚里简陋的办公桌前,孜孜不倦地从书本上寻找乐趣,他感到十分满足。在参加高等数学(二)自学考试中,为了弄懂课本知识,他反复做了大量试题,考试结束后,他整理用过的数学稿纸,发现竟有一米多高。
当剩下最后一门英语考试时,由于工作调动,他再次回到九江。当年,江西还未开考会计本科,需要回广东考试。自学英语对几乎零基础的戴国华来说比登天还难。他前后共报了三次名,最终都以失败告终。同时,由于后来课程的调整,增加了一门会计信息管理系统课,他想圆这个梦更难了。考试路途的遥远、工作的繁重,加之英语考试的难度,他不得不选择暂时放下,但这块“心病”总是困扰着他。有时他梦见自己取得了本科毕业证,欣喜若狂,可梦醒之后回到现实倍感失落,宁愿这场梦永远不要醒来。其间的彷徨和苦闷,别人是无法体会的。他提醒自己,不能就这样放弃,要坚持、坚持、再坚持。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有了这样的精神支撑,他相继于1998年和1999年通过信息系统和英语课程的考试,2000年完成会计本科论文答辩,取得了暨南大学本科毕业证书。为了圆这个梦,戴国华用了整整10年的时间。当拿到毕业证书时,他泪流满面……
他的这段刻骨铭心的自学经历,是常人无法想象的。山西、江西、湖北和广东四省,都留下了他奋斗的脚步。对他而言,用“痛并快乐着”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最贴切不过。
此时的戴国华可以说已经身经百战,具备了扎实的基础和丰富的考试经验,在妻子的鼓励下,他再接再厉,2010年以45岁的年纪通过会计专业硕士学位全国入学考试和复试,成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专业的一名新生,攻读硕士学位。他开始了第四个圆梦之旅。
在回顾过往时,戴国华给记者讲述了一个小插曲:为了补习英语,他报名参加了一个培训机构的课程。上第一次课时,当他走进教室,原本喧闹的教室一下子安静下来,原来大家都以为老师来了。等他默默地走到自己的位置拿起课本时,大家才明白过来。此时的他脸已经红到了耳后根儿,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说罢,戴国华哈哈大笑起来。然而这笑却让记者心生感触,要经历怎样的人生,才能拥有今日的淡定?
从会计员到正高会计师
戴国华的会计生涯是从1989年任船舶管理处广东肇庆船舶一队的会计员开始的。1992年作为当时单位仅有的三名取得会计专科文凭的同志之一,他被调回船舶管理处财务科工作。从做出纳开始,他先后在成本管理、材料核算、费用报销和报表编制等多个岗位任过职。通过看凭证、阅报表、不断向师傅们请教,很快他就成为单位财务科的业务骨干,并于12月份被单位聘为助理会计师。1994年他以优异的成绩通过全国会计专业中级职称资格考试,成为一名准会计师。滴水穿石,不是力量大,而是功夫深;成绩优良,不是天资高,而是刻苦学。此言是已。
机遇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1995年8月,他迎来了会计人生的一次机遇。经过单位预赛,他和另外两名同事组成代表队参加了大桥局会计知识大赛,并不负众望取得团体第二名的好成绩,还拿了个人第三名的奖项,有幸入选大桥局会计知识大赛集训队,为参加10月份由铁道部举办的“全路工业、施工企业会计知识大赛”做准备。10月份的大赛共有32支代表队参加,竞争激烈、强手如林,他作为主力队员和队友们一起顽强拼搏,最终脱颖而出,取得团体预赛第三名、决赛第四名的好成绩,为大桥局赢得了荣誉。在这个过程中,他业务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因此被大桥局和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评为“先进会计工作者”。
1996年7月,由于工作上的出色表现,戴国华被单位聘为会计师不久,被借调到国家重点工程——京九铁路九江长江大桥指挥部工作。地不耕种,再肥沃也结不出果实;人不学习,再聪明也不能进步。为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戴国华做起了注册会计师的梦。大家都说这个考试太难了,通过率极低,但他坚信勤奋是成功之母,于1997年报考了三门注册会计师的课程考试。刚开始的时候,他还信心十足,可坚持了一个多月后,孤独寂寞、枯燥无味的备考生活让他直想退缩。但是回想自己追梦的经历,觉得在那么艰苦的条件下都挺过来了,眼前的困难完全可以克服,又鼓起勇气继续前行。苦心人,天不负。在房间里和书本厮守半年有余后,他终于收获了三门课程考试通过的喜讯。学贵有恒,第二年,他又继续努力,报考了剩余的两门课程。1998年,长江流域突发特大洪水,在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的那一天,由于道路被淹,他凌晨4点就起床了,徒步走了很长一段路才坐上公交车,刚赶到考场时开考铃声就响了。有志者,事竟成。他最终通过了注册会计师考试的全部科目,又一次体验了圆梦的艰辛和喜悦。
1999年,财政部首次规定大型国有企业年度会计报表编制完成后,必须委托会计师事务所对其进行审计并出具审计报告。在大桥局财务处负责报表编制的他第一次品尝到配合审计工作的辛酸苦辣,了解到会计人员对外审工作缺乏理解的现状,也体会到审计人员在有限的时间内寻找审计依据的艰难。之后,善于换位看问题的他一直在思考如何才能提高审计报表质量的问题。2001年年初,他把自己的一些想法写成文章,投给《财务与会计》编辑部,得到责任编辑的充分肯定,认为该文章具有独创性,被采用。同年,他顺利通过了高级会计师资格评审,并于当年受聘成为高级会计师。
应知学问难,在乎点滴勤。从那以后,除了尽力干好本职工作外,他坚持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他撰写了40多篇有关投资、融资、资金和会计核算等方面的文章,陆续在《财务与会计》、《中国审计》、《中国内部审计》等刊物上发表,其中多篇文章获奖。戴国华不光写文章,还希望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科研价值。在大桥局桥梁机械厂从事内审工作期间,他以自己的《工程项目终结审计几个问题的体会》和《对大型非标产品终结审计的几点思考》为蓝本,在工厂全面推行项目终结审计,这一举措最终起到控制项目收尾支出,减少效益流失的作用。特别是在当初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尚处于探索阶段时,他结合企业实际,对经济责任审计进行了有益的探讨,以《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若干问题的探讨》为题,提出了被审计对象如何确定、经济责任审计内容如何界定、绩效审计与经济责任相结合、审计期间如何界定等六项经济责任审计建议。这些建议在后来相关部门制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时得到充分体现,起到良好的效果。在课题研究方面,他先后主持和参与了五项课题研究,其中两项荣获中国铁道财务会计学会课题研究成果一等奖。
2005年,湖北省在全国试点正高职高级会计师评审。这一消息对他来讲,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他知道,对他来讲,正高评审可谓是自己追梦旅程中的又一座高峰,登上它自己将会在一个新的高度领略人生不一样的风景,而如果知难而退,自己就只能在原地徘徊。于是,他又一次为自己定下了冲刺正高的目标。
岁月不居,天道酬勤。2011年因为自己的精心准备,他一次性通过了职称规定的计算机四个模块的考试。2012年4月,以超出合格线9分的成绩顺利通过全国职称英语A级考试。对别人来讲,也许这9分是一个很小的分值,不值得一提,然而对于英语几乎从零开始的戴国华来讲,是应该感到欣慰的成绩。同时,由于自己坚持论文写作和课题研究,在正高评审面试时,他充分展现了自己良好的理论素养和前沿意识。当主面试官宣布他以87分的成绩通过面试后,戴国华说自己当时的心情无法用言语表达,只能在嘴里喃喃地说“谢谢,谢谢……”。2013年元月,戴国华等到了自己评审通过的消息,那是对他多年努力的一种莫大的肯定。后来据一位知情人士透露,在评审会上,竟然有专家不相信他能做到这些,怀疑这么多的文章发表、这么多的课题获奖,是否有造假行为。听到议论的他嘿嘿一笑,但心里却五味杂陈,既酸楚又欣慰。
从小“铁匠”到财务管理专家
坚忍不拔的毅力,不仅让戴国华获得11本资格证书,更重要的是使他从一个小“铁匠”变成了一名优秀的财务管理专家。他曾经的领导说,1992年刚到财务科上班时,他连会计凭证都做不好,今天能有如此成就,真是不可思议,但回顾他的成长经历,又不得不佩服他的学习精神及对工作的态度和热情。
戴国华说,自己做会计工作的时候是很较真的。有一件事他至今难已忘怀。“在船舶管理处工作时,按单位差旅费报销管理规定,单位‘一把手’出差期间乘座轮船一等舱要降等报销。有次春节前,处长从九江乘船去武汉出差,由于春运期间船票紧张,只能买到一等舱。处长出差回来后秘书到财务科来报销。当时负责报销的会计请示我该怎么办,我说按制度办,制度怎么规定的就怎么办。当时那位秘书非常不理解,说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为什么不能通融一下?我当时什么也没说。过了几天,科长跟我说,处长夸奖我了,说我做得对,财务科有这位坚持原则的会计,他就放心了。”记者调侃他说受了夸奖是不是觉得特别有面子,他淡淡地一笑,说这些都无所谓,关键是有领导的支持和理解,会计工作才能做好。
在学习上不断取得进步的同时,戴国华还一直在思考如何将所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工作中来。1995年,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向公司领导上报了《基层单位推行独立核算,实行资金集中管理》的调研报告,陈述了一些创新设想,得到领导的高度重视并责成他负责实施。当年,公司取消基层单位20多个银行账号,只保留财务科对外户头,资金得到集中管理,同时,实施独立核算后,通过财务等指标对基层单位进行考核,提升了基层单位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年终报表可以看出,公司的财务状况明显好转,超额完成大桥局下达的年度各项指标,得到领导的充分肯定。在公司年度管理年会上,他提交的管理课题还获得了二等奖。
在担任九江长江大桥指挥部财务科科长期间,他除了负责正常基建会计外,还要负责清理1970年以来的所有财务账目。为了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他泡在办公室内,找文件,查依据;往返南京、武汉多地与设计院和往来单位核对账目,将工程概预算与验工计价进行核对,将验工计价与施工单位收入进行核对。为了提前完成清理工作,确保清理质量,他利用计算机的相关知识,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在DOS操作系统下,开发了“九江大桥分项目验工计价与财务对账系统”,把27年的所有财务账目的来龙去脉弄得清清楚楚。正因为有了前期细致而艰苦的工作,九江长江大桥工程项目顺利通过了1999年政府部门的终结审计,这也是对他两年多来工作的最好回报。
在桥机公司担任副总会计师、审计部长兼法律事务部主任期间,他信奉“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原理,先后制定并实施了《审计工作规范及实施细则》、《财务收支审计实施办法》、《工程项目审计办法》等20多个规章制度及办法;主审内部审计项目23项,提出建设性的建议35条,全部被公司采纳,创造经济效益200多万元;在取得全国法律顾问资格证书的同时,受公司法定代表人委托,作为诉讼代理人,代理诉讼纠纷10多起,挽回经济损失300多万元。
2007年,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启动上市程序,命名为“宏图项目”。作为大桥局“宏图项目”财务组主要成员及联络人,那一年,他起草下发的“宏图项目”财务相关文件通知有80多份,利用OA系统累计发出的广播消息上千条,以致后来得到“戴喇叭”的绰号。特别是在尽职调查期间,他收集整理的书面资料超过1.5米;配合中介机构审计和评估的电子资料达2G。经历了巨大的压力、无数次交办事项的繁琐和身心的疲惫,在工作完成后戴国华感到如释重负,“只想睡个囫囵觉”。
在大桥局财务部工作至今,从财务科长到预算科长,戴国华先后起草了《融资管理办法》、《业绩考核办法》、《担保实施细则》、《全面预算管理办法》等10余项制度和办法;他负责预算、融资、产权、绩效、双清和改革改制等相关财务工作;参与了企业会计制度转换、新旧会计准则转换,以及大桥局《内部审计实务手册》和《资金结算中心操作实务》的编写;几次作为主讲人向集团各级领导和相关人员宣贯全面预算管理知识、国有企业产权管理操作实务等,得到大家的肯定。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2010年戴国华因被《财务与会计》评为“创刊30周年优秀作者”,作为特邀嘉宾参加了在北京举办的“庆贺《财务与会计》创刊30周年”座谈会。这次座谈对戴国华来讲最大的意义莫过于能亲耳聆听时任财政部副部长王军、部长助理朱光耀、中国总会计师协会会长刘长琨、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秘书长陈毓圭以及财政部部分司长和部分高校教授对财务和会计的独到见解。这是他生平第一次与这些领导和专家面对面接触,感到是一辈子的荣耀。
如今,戴国华已经在科长这个岗位上足足呆了15年。其间有多次机会离开大桥局到条件更优越的单位去,但他却都选择了放弃。2003年,有一家大型制药集团的总经理和总会计师和他商洽,希望他能到其下属的子公司任财务总监,年薪10万元,同时愿意安排他妻子到公司人力资源部工作,这对于当时月薪只有2000元、妻子硕士毕业尚在为就业发愁的戴国华来讲,无疑是巨大的诱惑,可他还是当面婉言谢绝了。问及原因,戴国华说:“一路走来再回首,我思绪万千。30年来,是大桥局这篇沃土培养了我,也是大桥局给我提供了锻炼的机会,使我的会计梦一个个都能实现。尽管我走的这条路坎坷艰辛,但在大桥局我感到非常满足。”
当记者问及一路走来有没有什么遗憾的时候,戴国华说唯一的遗憾就是感觉对不住家人。特别是近七年,自己经常早出晚归,妻子几乎承担了所有的家务,他大部分时间只能看到熟睡中的儿子。但他说,人要选择,必然有取舍。一个好的会计,就是在得与失中锻造出来的。
这就是戴国华,一个普普通通的会计人,却有着不平凡的会计人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戴国华说他时刻用这段警句提醒自己,学无止境,不断攀登。在他看来,从事会计职业只有起点,没有终点,要敢于不断地有梦、追梦、圆梦,挑战人生,让不可能变成可能。事实证明,他已经做到了,在他的面前,一个一个的不可能都变成了可能。在民族复兴的大潮中,希望千千万万的会计人能顺应时代的召唤,像他一样勤奋而勇敢,敢于有梦,勇于追梦、圆梦,在成就自身的同时,共圆中华儿女的“中国梦”。■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