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一、开展内部审计——后续审计的主要程序
1.编制审计方案,确定审计范围。在开展后续审计前,内部审计机构需做好审前准备工作,要对审计期间的各类审计决定和意见、建议进行认真分析,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进行清理,全面收集审计资料,包括审计所需的来自有关管理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要理出审计决定和意见中的重要、疑难问题,逐项列出“后续审计”清单,并对所搜集资料按照审计目标进行整理和分类。在编制审计方案时要确定重点审计项目和重要关注点,充分考虑以下相关因素:审计决定和建议的重要性、纠正措施的复杂性、落实纠正措施所需要的期限和成本、纠正措施失败可能产生的影响、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安排和时间要求。
2.检查、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审计回复(或整改报告)是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或审计意见书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做出的书面回复,是执行审计决定和落实审计意见的强制性要求。对审计回复的检查、分析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完全没有报告整改情况。如果被审计单位没有在规定的整改期限内报告整改情况,则要作为后续审计工作底稿的重要报告内容。二是已经整改的问题。对审计回复中已经整改的问题,要分析检查被审计单位...
一、开展内部审计——后续审计的主要程序
1.编制审计方案,确定审计范围。在开展后续审计前,内部审计机构需做好审前准备工作,要对审计期间的各类审计决定和意见、建议进行认真分析,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进行清理,全面收集审计资料,包括审计所需的来自有关管理部门和被审计单位的相关资料,要理出审计决定和意见中的重要、疑难问题,逐项列出“后续审计”清单,并对所搜集资料按照审计目标进行整理和分类。在编制审计方案时要确定重点审计项目和重要关注点,充分考虑以下相关因素:审计决定和建议的重要性、纠正措施的复杂性、落实纠正措施所需要的期限和成本、纠正措施失败可能产生的影响、被审计单位的业务安排和时间要求。
2.检查、分析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审计回复(或整改报告)是被审计单位对审计报告或审计意见书提出的审计意见和建议做出的书面回复,是执行审计决定和落实审计意见的强制性要求。对审计回复的检查、分析主要分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完全没有报告整改情况。如果被审计单位没有在规定的整改期限内报告整改情况,则要作为后续审计工作底稿的重要报告内容。二是已经整改的问题。对审计回复中已经整改的问题,要分析检查被审计单位采取的纠正措施是否正确,有没有移花接木、瞒天过海的现象,有没有整改完老问题又产生新问题的情况;要将被审计单位实际采取的纠正措施和纠正措施的运行情况与审计回复中已经采取的纠正措施和纠正措施的书面记录进行比较,分析二者是否一致以及实现程度如何;检查有无存在根本未整改而审计回复中表示已经整改的情况,分析是否存在弄虚作假问题。三是未进行整改或整改未到位的问题。对未进行整改或整改未到位的问题,要实事求是地进行分析、总结。其中,对能够进行整改而主观故意不进行整改的问题,在交换审计意见时要督促其落实整改责任;对历史遗留问题等客观原因未进行整改或未整改到位的,要说明情况并有详细、实际的整改方案;对问题因政策发生变化而无需整改的,不应作为未整改问题;在对被审计单位实施审计过程中,因某种原因出现漏审或错审的情况,内部审计机构应在后续审计时及时进行修正、补充或完善。
3.做好后续审计记录,提升审计质量和水平。后续审计记录主要包括:①内部审计人员自行生成的记录。包括工作信件以及描述后续审计性质及结果的记录,如审计日志、审计工作底稿、调阅资料清单以及其他电子资料等。其中,审计工作底稿要列明查出的问题所对应的审计意见或建议,并说明被审计单位是否在审计回复中进行报告。②对被审计单位的审计结论和审计意见等结论性资料。③被审计单位以审计回复的形式产生的书面记录。包括对计划采取纠正措施的描述,以及已经采取整改措施的文字资料等。④各种检查、调查或取证资料。对于已经整改的重要问题,复印、记录等调查取证资料也要作为后续审计资料进行收集并归档保存。⑤后续审计报告。后续审计报告是对后续审计的工作总结,也是对审计工作结果的反映。后续审计报告要说明后续审计的目的,重申以前审计发现的问题和审计意见、建议,概括采取的纠正措施和后续审计的审计结果,以及审计人员对纠正措施的评价。
4.择机开展针对“后续审计”的“后续审计”。在后续审计工作结束后,对以前审计中发现的问题未进行整改或整改未到位的,或“后续审计”中发现的新问题,应择机再次开展针对“后续审计”的“后续审计”,以进一步检查、纠正以前审计中发现的问题和“后续审计”中发现的新问题。
二、实施后续审计的注意事项
1.检查要全面、细致、深入、到位。后续审计不能仅仅停留在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层面。被审计单位的审计回复一般采取书面形式,而书面文件记录的信息总是有限的。另外,由于被审计单位相关人员的认知水平、道德水准对纠正措施的实施都会产生影响,被审计单位审计回复中反馈意见的操作空间很大,甚至存在实际未整改或整改未到位,而制作虚假资料、夸大整改和纠正措施来蒙蔽内部审计人员的现象。如果后续审计中内部审计人员未能进行认真、严谨、细致的检查、监督,就不能客观反映审计意见和建议的实际落实、采纳情况。如有必要,内部审计人员应与被审计单位做进一步沟通、核实,或采取其他审计手段进行延伸审计,做更深入的调查了解,确保问题能够得到有效解决。在审计手段上,可以采取延伸审计、市场调查和询证、函证等多种手段,进一步加大审计的力度和深度,扩大内部审计可以触及的范围。
2.注意审计意见和建议的价值分析,避免或减少被审计单位整改、纠正措施失败的现象。后续审计中可能会出现纠正措施失败的情况,内部审计人员应根据导致纠正措施失败的原因及时进行处理。如果是被审计单位执行的问题,可以与被审计单位管理层协商解决、对相关工作人员进行指导,消除执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如果是因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或其他因素发生变化,使原有审计决定和建议不再适用,应及时对其进行必要的修订,并及时通知被审计单位,以便被审计单位据以采取与实际情况相吻合的、切实可行的整改措施,避免出现“原有问题没有解决、又出现新问题”的尴尬局面。
3.考虑成本效益原则。现代企业制度下,内部审计机构的人力、财力和时间等资源都是有限的,因此,开展后续审计应按照成本效益原则,合理配置内部审计资源,注重提高工作效率。如在审计形式上,可以省略常规审计项目中的一些审计程序,直接进行有关事项的检查、分析;在时间上,也可以灵活掌握,必要时可与其他审计项目穿插进行。
责任编辑 陈利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