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我从石家庄工业管理学校会计专业毕业,由当时八机部分配到湖北省黄石市钢丝绳厂工作。两年后,工厂没有建成就下马了。1963年我又被分到石家庄拖拉机配件厂工作。1965年3月为响应国家加强“三线建设”又随厂搬迁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筹建吴忠配件厂。在吴忠配件厂我先后担任会计、财务科副科长、企业管理办公室主任、厂长办公室主任等职。1986年,又由自治区重工厅调任银川银河仪表厂任总会计师,两年后由于企业领导班子大调整,我又被吴忠仪表厂聘任为总会计师,直到1996年退休。退休后我还担任过银川宁光电表厂的总会计师,直到企业改组才真正告老还乡。这时我已七十高龄。回忆自己40多年的会计经历,有迷茫、有坎坷,但更多的是欢乐。我把40多年的经历和感受写出来,希望对年轻的财会人员有些裨益。
初入社会
走出校门,步入社会,在我看来什么都是新的,新人、新事、新环境。刚开始我被分配在黄石钢丝绳厂基建科搞预算,成套的土建图纸摆在面前,要将每个建筑作出切实可行的施工预算,谈何容易。图纸看不懂,预算没有价格标准,为了完成任务我求助有关部门和行家,并购买当地建筑行业编制预算价格的资料,才得以找到门道。
就在筹建工作进入到高潮时期,接市委通知,各行各业要搞“新三反”运动,即“反铺张浪费、反坏人坏事、反多吃多占”。全体管理人员每天晚上都要开会,会上人人都要自我检查。这期间财务股发生了丢失现金的事件。经大家综合分析,认为现金丢失有三种可能:一是出纳根本就没有在保险柜放现金,是监守自盗;二是会计作案嫁祸于出纳;三是局外人作案。三种可能,其二为重。因为群众反映,会计那段时间花销大手大脚,与其本人收入不符,是重点怀疑对象,但怀疑要有证据,于是厂里就调我查会计账目,经查账发现:由会计经手汇往供销社两万元,厂里要求各种日用品都从此汇款中冲销。从查看供销社发货票据存根记载的内容得知,黄石钢丝绳厂购熊猫收音机带电唱机一套,共计200元。回厂核对实物,没见此物,但有人反映在会计家中见过此物。经核查记账凭证,购电唱机的款项由“劳保基金”核报,实物却由会计私人占有。虽然经过调查,会计没有贪污现金,但将公共财物据为私有,问题也比较严重。在当时的“新三反”运动中,可想而知,会计受到了严厉的惩罚。
会计的行为使我感受到:为人要一身正气,两袖清风。特别是管钱管物之人,要做到“常在河边走,就是不湿鞋”,不能为小利而失大节。
清产核资
当我调往石家庄之时,正值全国开展清产核资工作。石家庄拖拉机配件厂是由国家投资兴建、收购“公私合营”中私营小工厂合并而成的。配件厂边生产边建设,再加上1958年大炼钢铁时的投入,企业家底严重不清。
厂领导分配我来做清产核资工作,并安排财务科副科长牵头。因没有经验,我不知从何抓起。只能比照在学校学过的知识“依账点物、盘点实物、完善账目”摸索着干,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基本上摸清了家底。从清查中发现有账无物、无账有物、名称混乱等现象普遍存在。更让人不可理解的是,基建和生产互相作假。基建虚报投资完成,生产虚报利润,美其名曰“双丰收”。造假的手段是:生产用第一套工装模具若干套(预算100万元),此工装模具交本厂生产部门加工。生产部门接此任务后,把早已不用的旧设备东拼西凑,编造清册,上写:外圆磨X台、无削切割机X台、清洗机X台。其实第一套工装模具根本就没有做,生产部门却列出一个清单交基建部门就算完工。经核对生产部门的成本报表,委托加工成本不足40万元,基建报投资完成100万元,生产列报对外加工利润60万元。如此管理,当时的厂领导不知有何感想。
经过清产核资工作,我感受最深的是:一个企业的好坏关键在于领导。后来新的领导上任后,针对清产核资中存在的问题,大抓企业整顿。在调整各级领导班子的同时从完善材料核算体系入手,健全企业管理制度。到1964年企业已成为全国最大的拖拉机配件厂,柴油发动机关键部件都有能力生产,并被八机部评为“企业整顿先进单位”。
组织设计
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实体一般要经过工厂设计、生产工艺设计和组织设计三个过程。工厂设计是由专业设计院根据工厂要生产的产品和规模经过调研论证提出设计规划。生产工艺设计和工厂设计是同步进行的。生产工艺的先进水平决定产品的质量。工艺设计要提出采用什么设备、产品流程、操作技工的能力和人数。组织设计要根据企业规模设置相应的管理机构,明确各机构的职责范围、岗位责任等。
1964年八机部为提高企业管理水平,从直属企业抽调有经验的管理人员共30多人为蚌埠拖拉机附件厂做组织设计试点,我是其中的一员。
在开展工作的初期,为吸取多数企业的管理经验,我们先后去了上海、江苏等地的先进企业参观学习。值得一提的是,当时大多数企业都实行“本票制”,也就是印发厂内“代金券”。“本票制”的大致做法是:企业财会部门按照全公司的财务成本计划对管理部门的开支、用料等费用指标层层分解并下达执行;各部门发给费用手册和所需“本票”,日清日结,每期开支总额通过内部银行结算控制,结余有奖,超支扣发奖金。
通过参加组织设计的试点工作,我学到不少东西,并有以下感受:组织设计是各企业领导层都应重视的一项工作,不管你叫不叫组织设计,此项工作或多或少都在做着。组织设计的内容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和财会制度的变化不断修改和完善。
财务成本计划的编制
财务成本计划的编制,预先要收集各种资料,如上年各项指标实际完成情况,本年计划生产产品品种及数量、预计产品的售价、预计员工工资收入增长水平、技改投入、营业外收入和支出等。
因编制年度财务成本计划我曾与人发生过争执,事情是这样的:我在一个配件厂财务科任成本会计兼财务成本计划的预算工作。当时全国工业发展放缓,该配件厂的产品订货大减,工业产值由上年上千万元降为300万元。根据当年的产值、产量和上年的实际成本、费用水平,我起草了一份《1980年财务成本预算草案》提交厂长办公会议讨论。当时一位在基建部门工作的会计人员在会上对我起草的财务成本预算草案提出质疑,他的理由是:亏损的计划不能同意,配件厂是全区学大庆先进单位,怎么能亏损呢?配件厂的潜力很大,经过挖潜大搞增收节支,完全可以不亏,搞好了还能有利润。对于他的发言,厂领导有点吃惊,两位会计对全年的计划盘子怎么会有如此差距?为了维护企业已取得的荣誉,会议决定全年经营目标不盈不亏,财务部门修正计划报上级备案。会后那位基建部门的会计调财务科任副科长。为了人事方面的平衡,我也被任命为财务科副科长,同时调一位转业军人任财务科科长。
当时全国正在讨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从这一观点出发,我没再坚持企业要亏损的意见。
为了实现企业不亏损的目标,那位财务科副科长在成本核算中加大期末在制品、半成品的成本,转移当年生产费用,并把车间的无价资产全部折价并分流当年费用。年终财务决算利润反映为3万元。不亏损的目标是实现了,但大量费用却“潜伏”到了下年。后果是:1981年配件厂的工业产值增长到800万元,企业却亏损上百万元,一跃成为亏损大户。为此我深深感受到:作为一个负责任的财务人员,在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中要做到实事求是。在维护企业的荣誉时,更要想到国家、社会和公众的利益。
开展内部经济核算
我每到一个新单位,为了开展内部经济核算,都要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起草制定本企业的成本核算规程,使内部经济核算有章可循。
但开展内部经济核算,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因为内部经济核算需要与部门、车间的工资奖金挂钩,稍有不慎,就会有弄虚作假、虚报瞒报等现象。如考核车间生产工人的主要指标为有效工时数和废品工时数。工人为增加有效工时数就要多报合格产品数,少报废品数。为此,工人在当班之内,好干的产品多干,不好加工、易出废品的工件少干,给成品配套造成较大麻烦。为解决此类问题,财会人员下车间跟班劳动,并加强了原始记录,做到了道道工序有记录,亏在哪道工序就由哪道工序负责。因有记录可查,工人也心服口服,按规定进行生产。
学以致用
几十年来,我从事过成本会计、预算会计、管理会计等工作,应该说,我的工作经验还算是比较丰富的,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为经济管理服务的会计工作也插上了飞翔的翅膀,日新月异,我就觉得自己的知识贫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尤其是《企业会计准则》和《企业财务通则》发布后,感觉要学的东西很多。因此,我经常利用业余时间学习和工作紧密相关的知识,比如企业财务制度、财税法规政策等。在学习新会计制度的时候,还与旧的会计制度作了比较,并写了读书心得和体会,与同行进行了交流。曾应邀在银南税务干部培训班上讲授企业应如何编制财务成本计划,在吴忠工商银行干部培训班上讲授怎样阅读企业会计报表等。在传授财会知识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不少新的知识。还系统阅读了《管理会计学》、《价值工程》、《西方经济学》等经济管理方面的经典书籍。学习的过程是对自身知识欠缺的一种补充,同时也较好地指导了实际工作。
弹指一挥间,我从事会计工作已有40多个年头。期间,辛苦过,心酸过,但我对会计的追求从未懈怠。■
责任编辑 刘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