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效应一:促进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和就业增长。历史经验表明,世博会的举办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举办国特别是主办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大阪世博会、新奥尔良世博会和筑波世博会分别为日本、美国和韩国的GDP增长贡献了2.1%、0.1%和0.75%;2000年的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为德国带来了超过12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据统计,上海世博会在筹办期间,平均每年对上海GDP增长的拉动约为2%;预计世博会举办期间,将直接带动房地产和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帮助上海GDP增长5%。此外,预计上海世博会将在管理、经营、安全保卫和文化娱乐领域创造22万~25万个就业机会。
效应二:推动长三角地区及沿长江流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从历史上来看,举办世博会能推动以举办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圈的形成。例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就是由1970年成功举办大阪世博会而最终形成的,以大阪为核心的关西经济带造就了日本经济长达十年的辉煌;英国伦敦世博会促成了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沿泰晤士河扩展的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的产生;芝加哥世博会紧密联系了北美五大湖城市圈。上海世博会将有助于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及沿长江流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并形成资本、人才、信息等资源汇...
效应一:促进上海乃至全国的经济和就业增长。历史经验表明,世博会的举办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举办国特别是主办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增长。大阪世博会、新奥尔良世博会和筑波世博会分别为日本、美国和韩国的GDP增长贡献了2.1%、0.1%和0.75%;2000年的德国汉诺威世博会为德国带来了超过120亿美元的经济效益。据统计,上海世博会在筹办期间,平均每年对上海GDP增长的拉动约为2%;预计世博会举办期间,将直接带动房地产和旅游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帮助上海GDP增长5%。此外,预计上海世博会将在管理、经营、安全保卫和文化娱乐领域创造22万~25万个就业机会。
效应二:推动长三角地区及沿长江流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从历史上来看,举办世博会能推动以举办城市为核心的经济圈的形成。例如,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就是由1970年成功举办大阪世博会而最终形成的,以大阪为核心的关西经济带造就了日本经济长达十年的辉煌;英国伦敦世博会促成了以伦敦—利物浦为轴线,沿泰晤士河扩展的产业密集带和经济核心区的产生;芝加哥世博会紧密联系了北美五大湖城市圈。上海世博会将有助于以上海为核心的长三角区及沿长江流域的经济一体化进程,并形成资本、人才、信息等资源汇聚,不断输出服务和品牌。
效应三:推动上海及长三角地区产业转型。芝加哥世博会有力地推动了美国服务业尤其是文化休闲产业的发展,为美国经济转型做出了重大贡献;德国汉诺威世博会期间,第三产业比上年增长了3.2%,速度明显高于整体的经济增长。因此可以预计,上海乃至整个长三角地区能够借助世博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推动以生产性服务为主的第三产业发展。
效应四:提升中国和上海的国际形象。世博会是举办国家展示其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水平的窗口,是一个国家崛起并获得世界承认的重要标志。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举办,可以让更多的人了解上海、了解中国,树立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形象。
效应五:改善上海基础环境。上海世博会的筹办将显著地改善上海的交通、通讯、居住环境,为进一步提升产业结构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也将有利于吸引全球优秀人才,为上海的长远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效应六:提升城市人文精神和科学文化素养。世博会筹办期间,上海为提高市民文化素养所作的努力有利于提升城市人文内涵和精神文明;而在世博会举办期间,上海也能学习到不同的人文精神和文化传统,进而提升自身的城市精神。同时,上海世博会将向世界展示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等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方向,尤其是展示中国在绿色经济和低碳经济方面的贡献。■
(摘自《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