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3-11 作者:唐国平 付文娟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会计学院)
[大]
[中]
[小]
摘要:
[编者按]
资产是企业存在、盈利和发展的基础,企业质量最终取决于其资源(含资产)的质量。近几年来,无论是针对银行业还是上市公司,我国政府监管部门都一再强调要重视和关注资产质量及公司质量,并要求采取切实措施确保资产质量的提升,这说明资产质量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期专题主要探讨了我国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现状、企业不良资产的风险防范以及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监管等问题,通过剖析我国企业资产质量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并进而从法规完善、政府管制和企业管控等不同层面提出优化企业资产质量的有效路径与对策,希望对企业优化资产质量、提高经营绩效有所帮助。
资产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必备条件,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和创造利润的能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大。伴随而来的还有企业不良资产的急剧扩张,这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质量。正确认识、识别和分析企业不良资产及其根源所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或消除不良资产,是提升企业资产质量、引导企业管理者客观识别资产质量水平...
[编者按]
资产是企业存在、盈利和发展的基础,企业质量最终取决于其资源(含资产)的质量。近几年来,无论是针对银行业还是上市公司,我国政府监管部门都一再强调要重视和关注资产质量及公司质量,并要求采取切实措施确保资产质量的提升,这说明资产质量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期专题主要探讨了我国企业特别是大型国有上市公司的资产质量现状、企业不良资产的风险防范以及银行信贷资产质量监管等问题,通过剖析我国企业资产质量现状,分析其存在的主要问题与成因,并进而从法规完善、政府管制和企业管控等不同层面提出优化企业资产质量的有效路径与对策,希望对企业优化资产质量、提高经营绩效有所帮助。
资产是企业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和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必备条件,其质量高低直接影响和制约着企业未来的经营成果和创造利润的能力。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系的逐步建立,市场竞争日益加剧,企业的经营风险与财务风险也随之增大。伴随而来的还有企业不良资产的急剧扩张,这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的资产质量。正确认识、识别和分析企业不良资产及其根源所在,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减少或消除不良资产,是提升企业资产质量、引导企业管理者客观识别资产质量水平、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目标的有效途径。
一、企业不良资产的界定及对资产质量的影响
1.企业不良资产的界定。企业的所有权不仅体现了企业占有资源的状况,更是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大化的基本保障。所谓“不良”是资产质量低下的表现,其直接后果是使企业的合理经济利益减少或是不能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笔者将不良资产定义为企业拥有或控制的,实际上已不能为企业带来与其账面价值相符的经济利益流入的资产。具体表现为:一是该项资产已失去价值,无法为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二是账面价值低于市场价值、须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类项目;三是物理价值良好,但此阶段已不能带来经济利益的流入,企业应考虑通过置换或其他方式进行处置而产生额外损失的资产。按照这一定义,凡符合《企业会计制度》中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资产类项目即属于不能为企业产生合理性效益的不良资产,若此项资产继续作为资产类项目进行核算,不仅违背了企业拥有该项资产的初衷,而且占用了企业的有限资金,影响了资产的整体质量,从而形成账面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对企业发展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
2.企业不良资产对资产质量的影响。资产质量的优劣是企业营运质量的重要衡量标准,受到管理者、债权人、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越来越多的重视。张新民、王秀丽(2003)将资产质量定义为特定资产在企业管理系统中发挥作用的质量,具体表现为变现质量、被利用质量、与其他资产组合增值的质量以及为企业发展目标做出贡献的质量等方面。不良资产中资产的贬值、减值损失等导致这种可利用质量不能正常发挥,使企业未来的流动能力和获利能力降低。费明群、干胜道(2004)将资产质量进一步细化为企业资产的盈利性、变现性和周转能力的综合体现。从这一定义的角度看来,不良资产的存在是资产质量的负价值体现,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背离了资产本应具有的贡献能力。余新培(2003)、徐文学(2007)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将资产质量划分为物理质量和系统质量,即资产的实物表现质量:资产的质地、结构、性能、耐用性、新旧程度等和企业管理系统中发挥的质量。将不良资产按物理及系统划分更能准确分析导致资产质量降低的根本原因,为寻求防范路径提供了切实可靠的依据。
综上所述,不良资产的存在降低了企业整体的资产质量,包括资产的物理质量、变现质量、被利用质量、与其他资产组合增值的质量以及为企业发展目标做出贡献的质量,并且背离了企业资产存在的目的与能力体现,具体表现为降低了企业资产盈利性、变现性和周转能力,从而使企业财务状况的质量恶化,制约了企业经营的成败和兴衰。
二、我国企业不良资产现状分析
(一)样本选取
本文采用财务报表附注资产减值披露项目作为不良资产的代表进行分析研究。新《企业会计准则》的财务报表附注披露的资产减值项目与之前年限相比较,对不良资产涵盖的范围、判断的迹象、确认的方式和时点、计量原则都做了新的调整。为了保证数据的可比性,笔者采用新准则实施后的披露数据进行分析。
本文选取2007~2008年在沪深两个证券交易所上市的公司作为研究样本,并将这两年的财务报表附注中的资产减值披露项目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由于金融行业不良资产具有特殊性,故本文在选取样本时剔除了金融行业的有关数据。其中,2007年上市公司共有1657家,剔除金融行业后披露不良资产的样本公司共626家,不良资产总额为658.87亿元;2008年上市公司共1711家,剔除金融行业后披露不良资产的样本公司共623家,不良资产总额为878.60亿元。所有财务数据均来自国泰安研究服务中心CSMAR系列数据库。2007年、2008年上市公司不良资产状况见表1所示。
(二)现状分析
1.总趋势分析。从披露不良资产的上市公司的数量来看,2007年与2008年相差不大,分别为626家和623家;从上市公司披露的不良资产总额来看,2008年度不良资产总额高于2007年,总体上涨219.73亿元。这表明2007~2008年我国企业资产减值损失整体呈上升趋势,企业拥有不良资产数额增多,资产质量下降。其中,存货、固定资产、坏账损失、长期投资等项目所占比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企业产品销售不畅、存货积压严重、生产设备技术落后、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现状。
2.资产减值损失项目分析。企业将计提减值准备的资产确认为不能为企业带来合理性效益的不良资产。2007年和2008年两年的数据与以往年度相比,计提项目种类增多,涵盖范围更为具体。本文选取资产减值项目中所占该年不良资产总额比重较大的代表性项目进行分析。
(1)存货。存货中的不良资产主要是由于企业对在库、在途或正在加工的存货进行全面检查时发现的遭受损毁、因技术或市场原因导致被淘汰、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的存货。表1数据显示,上市公司2007年和2008年的存货资产减值损失占不良资产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2.64%和27.37%,存货不良资产减值损失比重剧增。表明因企业产业结构的不合理、企业产品销售不畅、库存积压严重、市场需求不旺、产品不适销而导致了资产的物理质量、变现质量及进一步可利用质量降低。
(2)固定资产。企业将各项实质上已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和发生损失的固定资产确认为不良资产。表1数据显示,2007年和2008年的固定资产减值损失占企业不良资产总额的比重分别为12.49%和10.22%,表明2008年的固定资产状况较2007年有所好转。固定资产中的不良资产通常是由于市场迅速发展、技术落后、功能不能满足生产需求或遭受损毁导致市价持续下跌所引起的固定资产计提减值准备,对资产的物理质量和系统质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损耗。在寻求改善途径时应遵循国家有关法规制度,合理利用和处置固定资产,进行资源配置组合的最大化效用。
(3)坏账损失。通常指企业难以收回的3年以上的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和应该转为应收账款、其他应收款的应收票据、预付账款等。从表1数据来看,坏账损失是各项目所占比重中最大的减值项目,2007年和2008年的比重分别为56.8%和44.98%,坏账损失比重有所下降。不良账款的形成原因,从外部来看,缘于我国法律机制不健全,导致企业想方设法隐匿、转移资产,恶意逃避债务。从内部来看,缘于企业对债权的监督管理不够。坏账损失的形成导致了资产的变现能力、周转力和抗风险能力降低。建立健全相关法制法规,制定科学的资产管理控制机制是有效降低坏账损失、提高资产质量的有效途径。
(4)长期投资。长期投资是企业投出的不准备在1年内(含1年)变现的各种投资,包括长期股权投资和长期债权投资。其中,将各项实质上已不能再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投资和投资过程中发生的损失确认为不良资产。表1数据显示,2007年和2008年的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比重分别为10.79%和7.47%,2008年较2007年有所下降。长期投资演变为不良资产的原因在于未能客观评价被投资单位的管理状况或疏于调查被投资单位的财务状况、经营状况而导致最终投资决策的失误。反映出企业因内部控制不健全而导致了企业不良长期投资的形成。企业正常运营中要注意对资产管理体系的完善,防止因此类不良资产而造成的资产质量低下。
三、防控企业不良资产的路径分析
(一)宏观层面
1.建立健全国家法制体系,完善经济制度。良好健康的生存环境是企业和谐发展的前提。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发展时期,部分不良资产的产生是由法律法规、经济制度的不完善而造成的。如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付账款等不良款项一直在企业不良资产总额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因此,我国企业不良资产的防控应立足于国情现状,通过改善企业所处的环境、规范企业市场行为(如改善信用环境,加强法律、法规及相应制度的制定与完善等),来有效降低不良资产、提高企业资产质量。
2.合理规划行业产业结构。我国企业近年来的不良资产数据显示,存货、固定资产、应收账款、应收票据、应付账款和长期投资等均是不良资产存在的主要区域。相对于其他计提资产减值的项目,2008年存货中的不良资产占不良资产总额的27.37%,比2007年同期增长一倍多,反映出我国企业产品销售不畅、存货积压严重。对此,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合理规划行业产业结构,深入了解各行业产业的结构现状,及时调整不合理的规划内容,充分发挥市场配置社会资源的作用,避免因产能过剩、产业结构不合理等因素造成不良资产急增。
(二)微观层面
1.提高资产的盈利能力。盈利能力既是衡量企业运作良好的关键因素,也是管理者素质与能力的体现,而企业的盈利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产的盈利能力。对我国企业2007~2008年的不良资产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笔者发现通过逐步消化不良资产使资产质量保持在较高水平是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有效途径,即对企业已确认的不良资产要及时进行处理。目前企业处理不良资产的方式主要有:置换、变卖、对外投资、以旧换新、抵消债务和其他。处置时要立足企业实际,考虑资产组合的增值性,避免盲目处置,以此获取资产的效率最大化,提高企业资产质量,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
2.保证资产的有效流动性。保证资产的有效流动性是优化企业资源配置的前提条件,也是提高企业资产质量、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防范不良资产滋生的有效途径。企业资源配置的根本目的是通过改变企业负债率过高、经营效益差的现状,将低效资产(即不良资产)通过合理配置优化为高效资产以增强企业的资产质量,从而提高企业的盈利、营运能力。2007~2008年的不良资产数据统计显示,相同时间内存货减值增长速度和比重与其他资产类项目相比均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要保证资产的有效流动性,需加快存货的周转率,防止资产因宏观环境变化而发生减值损失,从根源上抑制不良资产的产生。
3.提高资产的抗风险能力。防范不良资产的产生需建立健全企业风险监控与预警机制,完善资产质量管理体系,以提高资产的抗风险能力。企业的风险监控与预警是为了将企业优质资产转变为不良资产的可能性降至最低,为企业提供预测未来年限资产质量的良好途径。其根本目的是从根源上控制企业不良资产的产生,保证企业资产质量发挥最大的贡献力,为企业良好营运奠定基础。建立健全企业资产质量管理体系是防范不良资产产生的前提,企业应以销售循环为核心,以生产循环、固定资产循环和投资循环为重点,对企业资产质量进行跟踪监管,在营运过程中抑制不良资产的滋生,以避免产生因不可控因素所导致的企业经营成果与预期发生的偏离。■
责任编辑 雷蕾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