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我国不会出现长期持续通胀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指出,我国不可能出现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总体需求不足,24个行业中21个产能过剩,在宏观上制约了物价上涨的可能。但我国也具有一些通胀上涨的因素,比如我国对世界依赖程度比较高,对大宗产品价格变动极为敏感,不过目前看来这部分影响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李扬称,从国内因素看,一些局部领域、局部地区会有一些价格上涨,但不是总体的,也不是用货币政策能够解决的。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资产价格波动,过多流动性滞留在市场上基本不会冲击CPI覆盖的领域,主要导向没有限制的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当前是进行结构调整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如果人口结构、就业市场发生决定性变化,那时工资上涨导致物价上涨将是真正的通货膨胀。
▶推出国际板有利于打造蓝筹市场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剑阁近日表示,股市波动会影响国际板的推出时机,但不会影响推出国际板的决心。李剑阁分析说,任何一个经济强国几乎都拥有自己的金融中心,目前上海正在打造国际金融中心,而拥有国际化的资本市场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必备的条件。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内地的股票市场规模已经超过香港,接...
▶我国不会出现长期持续通胀
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扬指出,我国不可能出现长期持续的通货膨胀,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国总体需求不足,24个行业中21个产能过剩,在宏观上制约了物价上涨的可能。但我国也具有一些通胀上涨的因素,比如我国对世界依赖程度比较高,对大宗产品价格变动极为敏感,不过目前看来这部分影响没有想象的那么大。李扬称,从国内因素看,一些局部领域、局部地区会有一些价格上涨,但不是总体的,也不是用货币政策能够解决的。目前的主要问题是资产价格波动,过多流动性滞留在市场上基本不会冲击CPI覆盖的领域,主要导向没有限制的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当前是进行结构调整千载难逢的好时机。如果人口结构、就业市场发生决定性变化,那时工资上涨导致物价上涨将是真正的通货膨胀。
▶推出国际板有利于打造蓝筹市场
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剑阁近日表示,股市波动会影响国际板的推出时机,但不会影响推出国际板的决心。李剑阁分析说,任何一个经济强国几乎都拥有自己的金融中心,目前上海正在打造国际金融中心,而拥有国际化的资本市场是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必备的条件。经过20年的发展,我国内地的股票市场规模已经超过香港,接下来应该创造条件推出国际板。因为,这有利于打造蓝筹市场,有利于丰富中国资本市场的投资产品。我国现在拥有高额的外汇储备,为了保值增值,与其千方百计地到海外买一个企业,还不如让海外企业在中国挂牌,让我国的民间资金甚至国家资金在国际板市场上购买股份,很可能更有利于保护中国境外资产的安全。
▶当前的物价上涨仍然是结构性上涨
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盛来运认为5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达到3.1%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翘尾因素。去年5月份,CPI处于相对低点,去年的物价走势是前低后高,去年12月份CPI增速是1.9%,这对今年物价上涨必然会产生很大的翘尾因素影响。这种翘尾因素对当月CPI的影响是1.8个百分点。二是当前的物价上涨仍然是结构性上涨。在新涨价因素中,主要是食品及居住类价格上涨,其贡献率达到90%左右。盛来运进一步指出,从5月份情况来看,当前的物价以及今后价格上涨的压力有缓解的趋势。一是5月份环比价格下降0.1%,主要是因为随着天气的好转,前期一些农产品季节性的上涨所推动的物价上涨动力在减弱,如蔬菜,5月份鲜菜环比下降了9.8%,对CPI环比的下降起到了重要作用。二是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特别是欧洲债务危机的深化,一些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下降,我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缓解。三是从近期来看,去年物价低点是在6月和7月,相对应的,今年翘尾的高点有可能在6月和7月,所以对第三季度翘尾因素的影响会相对减弱。
▶应“三管齐下”化解资产价格过快上涨风险
清华大学金融系主任、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李稻葵认为,中长期内,中国经济改革的基本任务就是化解高流动性引发的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的风险。化解的思路主要有三方面:第一,货币当局在未来较长时间内应保持较为谨慎的货币政策,严格防止过多的流动性从银行系统流出,冲击资产市场,带来经济的不稳定性。第二,在资本市场上增加高质量的资产供给,发展股票、债券和各种新型的有价证券。当下中国流动性过剩,国内的投资项目太少,不足以消化这么大的流动性,只有增加高质量的资产供给,拓宽资金的投资渠道,才能化解资产价格过快上涨的压力。第三,增强中国对外投资的盈利能力。我国在未来10年或更长时间内,将会逐步放开资金的流出,到时将可能成为全球最大的对外投资者。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会吸引更多的金融资源流入中国,如果不想方设法让这些金融资源流出去,就会在国内产生泡沫,因此,如何用好这些金融资源、如何将资金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优化配置,获得更高的回报率,是摆在中国面前的挑战,也是中国化解流动性过剩风险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