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六十年前,新中国会计的祖辈们为获得翻身解放而心潮澎湃;三十年前,新中国会计的父辈们为赢得安定团结的新局面而精神振奋;今天,作为新中国会计的第三代,我们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欢欣鼓舞,万分自豪。
六十年来,新中国会计风雨兼程,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一步步脚印。
六十年中,会计主体历经了基本理念的深刻变化。我们曾长期实行“国营企业”模式,盈多盈少往上缴,亏多亏少向上要。之后,我们逐步接受了“国有企业”概念,开始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实践,激发了蕴藏于企业的内在活力。之后,我们发展了“国有资产”理念,强调国家拥有的只是资产,并不是企业的全部,企业用工制度随之改变,会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服务于激励之职能。最后,我们终于确立了“国有资本”观念,国家只是从价值形态上对企业拥有权益,会计成为保护国有资本权益的基本工具。
六十年来,会计工作的重心在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业务的处理如做“会计分录”成为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后来,我们终于认识到会计的核心是“确认与计量”。会计信息的生成及报告是否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关键在于确认与计量是否恰当。今天的会计已完全认同这样的崭新理念:会计的核心是对...
六十年前,新中国会计的祖辈们为获得翻身解放而心潮澎湃;三十年前,新中国会计的父辈们为赢得安定团结的新局面而精神振奋;今天,作为新中国会计的第三代,我们为祖国的日益强盛而欢欣鼓舞,万分自豪。
六十年来,新中国会计风雨兼程,留下了弥足珍贵的一步步脚印。
六十年中,会计主体历经了基本理念的深刻变化。我们曾长期实行“国营企业”模式,盈多盈少往上缴,亏多亏少向上要。之后,我们逐步接受了“国有企业”概念,开始了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实践,激发了蕴藏于企业的内在活力。之后,我们发展了“国有资产”理念,强调国家拥有的只是资产,并不是企业的全部,企业用工制度随之改变,会计也被赋予了更多的服务于激励之职能。最后,我们终于确立了“国有资本”观念,国家只是从价值形态上对企业拥有权益,会计成为保护国有资本权益的基本工具。
六十年来,会计工作的重心在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经济业务的处理如做“会计分录”成为会计工作的主要内容。后来,我们终于认识到会计的核心是“确认与计量”。会计信息的生成及报告是否满足社会的基本需要,关键在于确认与计量是否恰当。今天的会计已完全认同这样的崭新理念:会计的核心是对企业做出估价,或对市场估价行为及公众行使民主权利做出理性引导。会计工作的重点由“经办业务”转变为“风险管控”,已经成为公司价值最基本的控制系统。六十年间,“会计制度审议委员会”(1950年)变为“会计准则委员会”(1998年);我国有了专门培训高层次会计人才的机构——国家会计学院(1998年);众多的行业会计制度历经“两则两制”(1993年),到统一的企业会计制度(2001年),最终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2006年);很快,我国将形成独具风格、具有国际示范作用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政府会计逐步强化,权责概念也将深入人心;非盈利组织会计制度的改革完善正在迈开坚实的步伐。会计理念已经渗透至当今中国的各个层面,成为宏观与微观达成管理治理目标的基础。
新中国六十年,会计发展曲折艰辛。刚刚解放,饱受战争之苦的中华民族百废待兴,会计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十年浩劫时期,会计又备受摧残,“大家都姓公,核算有啥用?”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确立,尤其是资本市场的开放,中国会计终于迎来了生机盎然的春天。我国有了独步世界的《会计法》、《注册会计师法》及《审计法》;会计报刊、杂志、书籍百家争鸣,会计工作者有了倾诉衷肠、放飞思想的阵地;会计教育蓬勃发展,1300万会计人员的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会计本科、硕士、专业学位及博士教育体系全面形成,全方位培养现代高级会计人才的教育模式逐步发展并日益完善;会计国际化的步伐矫健,从“接轨”到“协调”,再到“趋同”,直至“等效”,中国会计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越来越多的自信,也因此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尊重和认可。时至今日,会计又成为社会信息化的领头羊,通过计算机网络实现实时反映,进而通过企业内部、价值链乃至社会范围内的信息集成实现知识共享。
六十年过去了,会计已由“雕虫小技”跃升为整个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我们的世界因为会计而变得可以管控;人们的良好愿望因为会计而得以实现;崇高的社会伦理道德准则由于会计的恪尽职守而成为人们的内在意识和自觉行动;资本市场因为会计的积极作用而变得井然有序。毫不夸张地说,当今人类社会的任何文明进步须臾离不开会计的支撑。
六十年,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只是极其短暂的瞬间。未来的路还很长,中国千万会计众志成城,必将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走出国际金融危机的阴霾,在世界会计发展史的华丽篇章中留下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展望百年,中国会计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