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走出校门的我踏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税务专管员。在一个商品流通企业检查纳税情况时,我第一次看到了《财务与会计》。我记得非常清楚,其中有一篇关于工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文章,那时用的还是增减记账法,因为我刚刚从教科书上学习了这方面的内容,看到这篇文章后颇感兴趣,于是便认真读了起来。读后发现,这篇文章从制度到实务,分析深入浅出,解释得非常透彻,比教材更加通俗易懂,就像是一位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都非常丰富的老教授在给新会计指点迷津,让我茅塞顿开。从此,《财务与会计》的丰富、实用在我心中扎下了根。如今二十几年过去了,不管是曾经从事的税务、审计工作,还是目前从事的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行业监管工作,我都深深感到,自己在学识上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财务与会计》的帮助和指导。所以,我一直怀着崇敬的心情,把《财务与会计》当作我不曾谋面的良师益友。从来没想到的是,我会和这位良师益友产生更多交集,更没想到我还能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杂志做出了一点小小的贡献。
那是在2003年...

上世纪80年代初,刚刚走出校门的我踏上工作岗位,成为一名税务专管员。在一个商品流通企业检查纳税情况时,我第一次看到了《财务与会计》。我记得非常清楚,其中有一篇关于工业企业产品成本核算的文章,那时用的还是增减记账法,因为我刚刚从教科书上学习了这方面的内容,看到这篇文章后颇感兴趣,于是便认真读了起来。读后发现,这篇文章从制度到实务,分析深入浅出,解释得非常透彻,比教材更加通俗易懂,就像是一位理论知识和实务经验都非常丰富的老教授在给新会计指点迷津,让我茅塞顿开。从此,《财务与会计》的丰富、实用在我心中扎下了根。如今二十几年过去了,不管是曾经从事的税务、审计工作,还是目前从事的对注册会计师执业质量的行业监管工作,我都深深感到,自己在学识上所取得的每一点进步都离不开《财务与会计》的帮助和指导。所以,我一直怀着崇敬的心情,把《财务与会计》当作我不曾谋面的良师益友。从来没想到的是,我会和这位良师益友产生更多交集,更没想到我还能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杂志做出了一点小小的贡献。
那是在2003年,我在会计视野网上发了一篇关于注册会计师行业的财政监督方面的文章。因为从朋友那得知,《财务与会计》的编辑还有主任也经常在会计视野网和大家交流,于是我便鼓起勇气,给主任发了条信息,自我介绍了一番,并请他对这篇文章提提意见。当时我的心里非常忐忑,一方面觉得自己只是个再普通不过的小人物,这样贸然发一条信息,不知道是否合适;而另一方面,因为对《财务与会计》仰慕已久,假如得不到回应,心里又会觉得非常失落。没想到,这些担心全成了多余。很快我就收到了主任回复的及时消息。他虽然谦虚地表示自己对这块具体业务不是非常熟悉,但在文章的结构、思路方面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意见和建议。这条信息让我兴奋不已!首先是因为这些意见确实都提到了点子上,让我大受启发;更重要的,是编辑部谦和的态度让我倍感亲切和温暖,与《财务与会计》的距离一下又被拉近了许多。
从那以后,我与《财务与会计》的“幕后工作者”的交流渐渐多了起来。我主动向他们请教业务性文章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而他们总是用独到的眼光对我文章中存在的问题做出令人佩服的指点。我当时对一位朋友自豪地说,我已经从《财务与会计》的“函授生”升格为“面授生”了。在编辑们的悉心指点下,2004年6月,我撰写的文章终于第一次在《财务与会计》上发表了!这样的起点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和写作的热情,此后几年我在《财务与会计》和其他媒体上陆陆续续发表了上百篇文章。作为25年的“函授生”和5年的“面授生”,是《财务与会计》给了我在更广范围、更高层次上学习与交流的平台,让我这个有失偏颇的“工作狂”加“学习狂”在不惑之年体悟到了很多做学问、做事业的基本道理。我为此更加感激《财务与会计》,发自内心地想为这本杂志多做点事。没想到这样的机会就在不期然间悄然而至。
《财务与会计》在会计视野网设有“编读往来”和“专题讨论”两个版面。版面需要人经常打理,但编辑们日常工作已非常繁忙,精力上难以顾及。所以,2004年上半年,编辑部的主任邀请我担任“专题讨论”版面的版主。尽管我当时已经在会计视野网担任了“CPA业务探讨”和“CPA之声”两个版面的版主,而且那几年我的本职工作任务也比较繁重,但面对主任的诚意邀请,我还是欣然答应。因为能以自己的微薄之力为杂志作点贡献,这正是我一直企盼的!
与其他版面主要进行业务和职业感受的交流不同,《财务与会计》的版面还肩负着沟通编者、读者、作者需求的“特殊重任”,这也就需要版主花费更多的心思。这几年,以编辑部的编辑们为主,我也尽己所能配合他们做了一些版面管理工作。其中最让我难忘的就是协助编辑部组织征文。
从2004年8月到2006年7月短短的两年时间,配合刊物的主题征文,“专题讨论”版面共开展了两次“纳税筹划”征文、一次“会计人职业规划”征文和一次“考证时代”征文活动,另外还在2005年底至2006年2月开展了一次“理财经典语”征集活动。组织网络征文,广大网友的积极参与对活动取得成功至关重要,而大多数网友对发到版面上的文章首先关注的就是主持人看到了没有,意见如何。所以,征文活动的主持人对网友的投稿不仅要尽快表示感谢和鼓励,而且还要给予必要的点评和版面处理,这是征文活动主持人所必须完成的基本工作,同时也是对征文作者必要的尊重。因此,在征文活动中,认真阅读每一篇文章成了作为主持人的我最重要的一项工作。我经常是白天将征文从版面上下载,晚上带回家仔细阅读,第二天再将点评意见发到版面上。在整个活动中,还要根据活动进展情况进行必要的管理和引导,如对每一阶段的征文进行链接、点评和小结,有情况要及时解决,活动结束还要对整个活动进行全面的总结等等。另外,不仅要鼓励广大网友积极参与对征文的讨论,自己也要参与其中,特别是要把握好业务性文章所涉及到的专业标准问题,不能出现原则性的错误。事实上,在《财务与会计》“专题讨论”版面担任版主不仅要具备财务和会计知识,而且还要具备税法、审计及相关法律法规等多方面的知识,比其他某一类专业版面对版主要求的知识面更宽广,自然也要比其他版面的版主付出更多的心血。有的朋友曾问我,帮《财务与会计》做网络征文是不是有报酬,不然为什么如此卖力呢?我说,报酬肯定没有,我只是凭着对知识的渴望,对专业的热情,凭着编辑部对自己的信任,还有想为杂志诚挚付出的一份心。实际上,我在帮《财务与会计》组织征文之前从未有过此类经历,更无经验,是编辑部的老师就如何做好征文给了我很多指点和帮助。另外,我通过对网友撰写的文章进行阅读和点评,不仅学到了更多业务方面的知识,而且对自己写作经验的积累和提高有很大的帮助,同时还对会计人的职业有了更多更深的了解。所以,担任版主和组织征文活动虽然需要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但实际上也为我提供了难得的学习、锻炼和提高的机会,让我开拓了视野,拓宽了思维,这对我来说就是最好的报酬。
在这几年和《财务与会计》的进一步接触中,我对这份杂志也有了更多的了解、更深的认识。从这几年编辑部在会计视野网上开展的活动来看,《财务与会计》在持续关注财务和会计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加注重了对纳税人正确掌握和运用税法知识的指导,同时对会计人表现出了充分的人文关怀。为了更加贴近读者,更好地满足读者需要,编辑部的领导和编辑们可以说是动足了脑筋,想足了办法。他们经常和网友们交流,了解大家到底需要什么样的选题,关注什么样的热点,喜欢什么样的文章风格。在多年的交往中,我与各位编辑也逐渐熟悉。他们对我来说亦师亦友。我在他们身上看到了会计人的纯朴,看到了会计人的任劳任怨,他们始终认真对待每一篇文章,坚持质量至上,确保精益求精。有这样一个默默耕耘、无私奉献的团队,《财务与会计》能取得如此卓越的成绩也就不难理解了。
如今,《财务与会计》30岁了。30年如一日,我的这位良师益友一如既往地守望着她的理念、她的风格、她的特色和她的精神,这也是她永葆青春活力的关键所在。作为她的学生,我诚挚祝福《财务与会计》30岁生日快乐,更衷心希望她的未来之路走得更远、更好。
责任编辑 崔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