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会计学科教研体系与实践需求贯通的思考
苏琪琪 汤倩 朱炜
会计学科是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科,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发展领域。会计学科教研体系影响着会计学科专业建设和高水平会计人才培养,其应当适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革命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加强与实践需求的贯通,从理论走向实践。
一、会计学科教研体系与实践需求贯通的客观必然性
第一,教研体系与实践需求相贯通是应对经济发展和技术变革挑战的必然选择。一方面,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业发展的多样化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传统的会计学科教学与科研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但管理实践中所需的财务决策、风险控制和数据分析等能力远超书本知识范畴。将教研体系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能够有效弥补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实操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另一方面,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智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会计行业的工作模式和业务流程,极大提升了财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但与此同时也对会计学科教研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通...
会计学科教研体系与实践需求贯通的思考
苏琪琪 汤倩 朱炜
会计学科是同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应用型学科,是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发展领域。会计学科教研体系影响着会计学科专业建设和高水平会计人才培养,其应当适应经济发展、产业结构调整、新技术革命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等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加强与实践需求的贯通,从理论走向实践。
一、会计学科教研体系与实践需求贯通的客观必然性
第一,教研体系与实践需求相贯通是应对经济发展和技术变革挑战的必然选择。一方面,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和产业发展的多样化对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的要求。传统的会计学科教学与科研侧重于理论知识传授,但管理实践中所需的财务决策、风险控制和数据分析等能力远超书本知识范畴。将教研体系与实际需求紧密结合能够有效弥补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培养出既具备扎实理论基础又具备实操能力的高素质会计人才。另一方面,当前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数智技术的广泛应用深刻改变了会计行业的工作模式和业务流程,极大提升了财务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但与此同时也对会计学科教研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通过将数智技术融入教研体系,及时更新会计学科的教学内容和研究工具,创新教学方法和研究内容,促进学生掌握最新的技术工具和应用技能,从而更好适应行业发展需求。
第二,教研体系与实践需求相贯通是服务会计职能拓展的战略举措。会计的变革与创新发展不仅应强化会计理论研究、巩固会计的管理本位、实现跨界融合与竞合发展,更要强化问题意识,持续拓展会计服务经济社会的职能。教研体系与实践需求贯通有助于打破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壁垒,使会计学科的教学与研究内容扎根实践沃土、反映实践动向、贴近实践需求,进而更好服务于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目标,使会计在提升单位管理水平和风险管控能力、服务财政管理和宏观经济治理中发挥更大作用。
第三,教研体系与实践需求相贯通是提升会计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内容。培养优质会计人才是会计学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但会计学科教研体系存在与实践环节相脱节的弊端,导致会计教育的社会效益降低,延缓了高校会计学科毕业生的成长。通过构建与实践需求相贯通的教研体系,高校能够更好了解和把握行业动态,及时调整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确保会计学科毕业生具备市场所需的能力和素质。这既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能够向企业和社会源源不断输送高素质会计人才,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治理提供坚实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同时,立足实践推进教研、依靠实践培养教师,能够使高校教师真正做到教研与实践相贯通,有效弥补部分高校教师由于从“学校门”到“学校门”而导致缺乏实践锻炼经验的短板,在顺应教研规律的基础上提升会计人才培养质量。
二、会计学科教研体系与实践需求贯通的方向
第一,坚持目标导向,实现培养目标与岗位需求相对接。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教学活动的核心导向,直接决定了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方向。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会计职能已经从传统的记账、核算,拓展到财务管理、风险控制、战略决策支持等领域,要求会计人才不仅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分析、判断和决策的能力。因而,高校在制定会计学科相关专业培养目标时,必须深入调研企业的实际需求,明确岗位对人才的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和职业道德等方面的要求,进而贴近行业需求,明确人才培养规格,同时紧跟行业发展动态调整培养目标。在培养目标中,除了专业能力外,应明确职业道德、法律意识、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等职业素养培养的重要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满足会计行业相关岗位对会计人才综合素质的需求。
第二,坚持问题导向,推动课程体系与执业内容相融合。课程体系是贯通教研与实践的载体,其有效性直接影响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因而,课程内容设计应以解决实际执业问题为导向,通过选取典型案例和模拟真实情境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审计课程中,应增加对企业审计失败经典案例的引入,分析其中的风险点和审计程序问题,培养学生的风险识别和控制能力。同时,课程体系应设置如法律、经济管理、数智技术等交叉学科课程,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此外,应通过校企合作、建设实习实践基地等方式,增加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实际工作当中。
第三,坚持结果导向,促进教学评价与学科特征相匹配。教学评价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是引导教学活动的重要杠杆。传统的会计学科教学评价侧重于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忽视了会计学科的专业性与应用性特征,特别是缺乏对实际能力和学习过程的考核。当前,应建立知识、能力、素养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同时通过随堂作业、课堂讨论、实践活动等对学生表现进行过程评价,注重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监控及反馈,促进学生持续学习和提升能力。此外,为了确保评价的客观公正,可以邀请企业专家、行业人士参与教学评价,将评价结果及时反馈给教师和学生,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
三、会计学科教研体系与实践需求贯通的路径
第一,从主观到客观,融合教学研究与实践需求。在高校会计学科教学与研究中,主观层面通常代表着教师和研究者的个人理念、认知和理论构建,但若教师和研究者仅停留在主观的理论推演和抽象思考,则难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因而,必须从主观走向客观,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教研体系与实践需求相贯通。一是在课堂中引入优秀实践案例,将抽象的会计理论置于具体的业务场景中,帮助学生理解理论在实际中的应用。同时,从个别经验中寻找和归纳一般规律,编写案例教学教材,发挥实践案例在贯通教研与实践中的桥梁作用,提升案例教学实效。二是鼓励教师和学生深入企业开展调研,获取第一手资料,验证理论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三是利用大数据和信息技术,通过对财务数据进行客观分析,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的差距,推动理论的修正和完善。
第二,从主体到客体,提升教学的针对性和研究的应用性。传统的教研体系中,教师和研究者作为主体,主导着教学和研究的方向,而实现教研体系与实践需求相贯通,需要将视角从主体转向客体,即从以自我为中心转向以实践需求、学生需求和社会需求为中心。一是根据企业和行业的发展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引入最新的会计准则、法律法规和技术应用。例如,增加对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区块链在会计中的应用等教学内容。二是采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关注学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需求,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三是加强产学研合作,与企业开展密切合作,了解企业在账务处理、财务管理、风险控制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将其作为研究课题,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
第三,从个体到群体,实现协同创新与资源共享。会计学科教研体系的建设不仅仅依靠个体的力量,更需要群体的协同合作。一是建设跨学科团队,组建多领域专家团队,共同研究复杂的会计问题,通过群体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创新,推动会计学科发展。二是形成教学共同体,在教师之间、校际之间建立教学共同体,分享教学资源、案例库和教学经验,提高整体教学水平。三是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与国际知名院校和研究机构合作,开展联合研究和学术交流,拓展全球视野,吸收先进的理论和实践。
(本文系财政部全国会计重点科研课题“会计学科教研体系与实践需求的贯通问题研究”<2023KJB1-08>、山东财经大学教改项目“新文科背景下高校会计专业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朱炜为本文通讯作者)
(作者单位:山东财经大学会计学院齐鲁师范学院经管学院)
责任编辑 王词
主要参考文献
[1]綦好东,苏琪琪,彭睿,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会计的功能作用与变革创新[J].会计研究,2022,(2):3-16.
[2]綦好东,苏琪琪.会计如何更好赋能数字经济发展[J].财务与会计,2021,(15):9-12.
[3]綦好东,彭睿,苏琪琪,等.会计与国有企业制度协同发展改革70年:基于信息和权力视角的考察[J].会计研究,2019,(1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