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财税类课程思政驱动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
田丹 李静怡 崔惠玉
高校财税类课程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还要指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相关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社会问题,培养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意识。本文拟通过《中国税收》课程教学前端探索实践,为新时代财税类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一、思政前置、重点突出,重设教学目标
(一)明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是教学活动的基本遵循。学校要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前置,将价值引领作为教学目标的必要组成部分从整体上进行规划设计,做到有的放矢,提升思政效果。结合学校“培育卓越财经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财税专业的育人特点和要求,可设立《中国税收》课程三阶教学目标:第一,在知识层面——“传经世济国之道”,使学生熟练掌握税收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及相关分析方法。第二,在能力层面——“授身体力行之法”,帮助学生塑造税收逻辑思维框架,使其能运用税收理论和历史经验分析和解决复杂税收问...
财税类课程思政驱动型混合教学模式探索
田丹 李静怡 崔惠玉
高校财税类课程教育既要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本专业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复杂现实问题的能力,还要指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相关党和国家的战略方针,引导学生关注经济社会问题,培养学生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担当意识。本文拟通过《中国税收》课程教学前端探索实践,为新时代财税类课程思政建设和教学模式改革提供参考借鉴。
一、思政前置、重点突出,重设教学目标
(一)明晰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整个教学活动的起点,是教学活动的基本遵循。学校要将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前置,将价值引领作为教学目标的必要组成部分从整体上进行规划设计,做到有的放矢,提升思政效果。结合学校“培育卓越财经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财税专业的育人特点和要求,可设立《中国税收》课程三阶教学目标:第一,在知识层面——“传经世济国之道”,使学生熟练掌握税收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及相关分析方法。第二,在能力层面——“授身体力行之法”,帮助学生塑造税收逻辑思维框架,使其能运用税收理论和历史经验分析和解决复杂税收问题。第三,在价值层面——“育革故鼎新之才”,提升学生税收专业敏感度和职业道德素养,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具有担当意识的社会主义财税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聚焦课程思政着力重点
以清晰的课程思政目标为基础,进一步明确课程思政的重点,是高校开展课程思政的基本前提。《中国税收》课程思政应重点聚焦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国情教育,包括现实国情和历史国情,使学生客观认识和理解中国财税制度的科学性和改革的历史必然性,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二是强化法治意识,使学生自觉维护法律尊严,严格法律遵从,让财税法治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三是培养公共意识、监督意识和担当意识,使学生心怀“国之大者”,勇于承担责任和使命。四是培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使学生做到坚决维护本国财税权益,坚持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
二、能力导向、思政驱动,重构教学内容
(一)以能力培养为导向,提高教学内容挑战度
基于能力本位、德性本位的课程观,教学内容的构建要从理论和知识导向转向思维、能力和品德导向。《中国税收》课程分析复杂税收问题至少需具备“三维核心能力”,即对税收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深入理解能力,梳理财税现象来龙去脉的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财税理论指导实践适用性的综合应用能力,以“三维核心能力”培养为导向,重构教学内容。在教学内容组织中,一是坚持基础知识与前沿热点并重,注重讲授税收思想演进的场景和税收理论在解释和解决涉税问题中所起的作用,及时将新时代税收思想融入教学体系,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使学生了解税收学术前沿和热点。二是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加强课程内容与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的联系,引入涉及跨学科内容的综合实践,提升学生“知有所合”的综合应用能力。三是坚持知识体系逻辑性与突出重点难点相统一,运用拆分、类比、图表等方式深入讲授重点难点内容,提升学生深度理解力,同时注重知识点的前后贯通,准确把握各章在课程中的定位,强化与前后各章节之间的衔接,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二)以思政案例为驱动,提升教学内容丰富性
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教师以隐性的方式,通过案例、实践、榜样等多重载体实现课程内容与思政元素的内生结合。《中国税收》课程可基于“章章特色、案例思政”的思路,构建思政案例库,对思政元素进行强调和强化,以学生能够接受的方式实现“税收+思政”的全面贯通,深度融合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思政案例从学生生活中寻找,从中国现代税收制度的改革与实践出发,围绕课程知识点展开,可以是“一个知识点+N个层层递进的案例”,也可以是“一个案例+N个主题贯通式知识点”。这些案例共同构成“点、线、面”全链条的课程思政体系,共同引领和塑造学生认知能力及价值观的形成,全面提升学生专业志趣和分析复杂税收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索欲和发散性思维,引导学生从人民福祉和国家治理高度看待税收问题,增强学生公共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三)以课程思政路径为指引,提升教学内容系统性
总结提炼课程思政具体路径,能够有效提高课程思政的系统性和深刻度。《中国税收》课程思政的基本路径可以概括为:一是抓牢课程主线,以税收基本逻辑为主线,通过阐释税收基础理论解决税收“是什么”的问题,通过讲授税收基本制度解决税收“收什么”的问题,通过讲授税收征管办法解决税收“怎么收”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宏观视野,引导学生持久理性地关注并参与涉税事务。二是加强国情教育,深化学生对我国税收制度和发展成就的认知与感悟,涵养学生赤心报国、兴邦立事的使命担当。三是强化制度牵引,以财税法治为牵引,加强法治教育,引导学生理解依法治国在财税领域的具体体现及其特殊意义。四是拓展国际视野,适当阐释境外税收抵免、中外税收协定、跨境税收争议等国际税收问题,加深学生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理解和认识。
三、问题本位、技术赋能,重塑教学过程
(一)典型问题串联,引领教学过程
以典型问题作为教与学的切入点,贯穿教学全过程,强化教与学的双向互动,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主动探究和深入思考的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关注度和责任感。首先,创设情境。教师将税收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引导学生关注国情、了解实际。其次,合理设置问题。教师基于环境背景与信息资源的整合,根据戴维斯理论设计出具有讨论性和价值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由被动接受转为主动探索,培养学生的深度学习能力。再次,丰富呈现形式。教师根据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理论”,适时、适度、适量地设置问题,如采用真题演练、微案例分析、“剧本杀”、辩论等形式,提升问题设置的有效性。
(二)先进技术赋能,拓展教学过程
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拓展教学过程,提升教学的广度和深度。《中国税收》课程可以中国大学慕课在线课程资源为依托,开展“线上自学——线下研学——线上合作进阶学”三阶段混合教学模式。在线上自学阶段,教师在课前选取适合学生自学的内容,运用智慧教学工具精准推送预习通知和思政学习资料,通过设置基础问答与应用题检验学生自学效果,如“个人所得税改革对个人福利有哪些影响”,让学生带着问题和对知识的渴求进课堂,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在线下研学阶段,教师利用智慧教学工具通过组织讨论、抢答、分组任务、投票等教学活动对重点难点内容进行详尽的讲解演绎、演练研讨。该阶段设置一些促进学生思考并形成观点的因果类问题和影响类问题,如“为什么要进行个人所得税改革”,强化师生互动,推动学生深度学习。在线上合作进阶学阶段,教师运用智慧教学工具发布进阶学习资料,如数字经济下网红主播税收违法现象相关资料,为学生分析复杂公共问题提供必要资源或获取资源的渠道,拓宽课程广度。该阶段设置一些具有开放性、总结性和反思性的进阶思考题,如“探讨数字经济背景下税收制度改革的方向”。通过组建学习小组并设定组长、汇报员、记录员等不同角色的方式激发学生共同研讨,期间注重反思与评价,最终形成本组观点。
四、主体多元、过程完善,重建考评体系
在学生学习效果评定方面,构建全方位过程化考核体系,激发学生学习内驱力。《中国税收》课程的成绩评定应注重知识、能力与思政考核相结合,最终成绩由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构成,大幅提高过程考核所占的比重。过程性考核应涵盖作业、课堂互动、签到、课程音视频、章节测验、分组任务、讨论等全部教学环节。过程考核结束后,教师及时答疑,并根据学情调整教学策略,做到时时有交流、全程有评判。评判内容需注重对思政内容的评价和讨论,教师在总结与评论时尽量引用学生的观点和语言来强调思政元素,以此提高学生的关注度与参与度,增强思政教学效果。在教师教学评定方面,建立多主体、多维度考评机制提升教师教学动力。学校采取现场听课、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综合教师本人、专家、同事、学生等多元主体评价意见,对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的能力、挖掘思政元素的深度、课程的思政最终效果等进行客观、全面、综合的考评,并注重评价成果的应用,鼓励教师运用评价结果进行教学反思,持续改进与提升课程思政水平。
(本文系辽宁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立项课题“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财政学类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研究”、辽宁省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行业嵌入理论的财税专业创新创业内涵建设思考”<辽教办[2021]254号>、东北财经大学研究生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学术型研究生知识创新能力培养研究——基于财政学类学术型硕士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财政税务学院)
责任编辑 姜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