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金融背景下政策性银行战略财务转型策略
高梦莹 李超
一、绿色金融背景下政策性银行战略财务转型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顶层设计有待完善,绿色经营理念需进一步深化
近年来,政策性银行持续强化绿色金融顶层设计,从战略制定、管理架构、制度体系等层面进行布局,普遍设立了统筹绿色金融发展的专门委员会,并在董事会和高管层赋予绿色金融发展的有关职责。但从推进进程及工作成效上看,由于绿色金融领域的政策体系、行业分类标准等仍在变化,银行自身也缺乏相应的实践经验,暂未形成各分支机构落地推进、全员参与的管理架构和工作格局,绿色文化尚未深度嵌入经营管理全链条,财务管理工作与绿色经营理念融合深度不够,战略财务对绿色金融业务发展把舵定航作用也难以有效发挥。
(二)“保本微利”目标制约,财务风险防控难度加大
政策性银行长期坚持“保本微利”的经营策略,与商业银行相比,利润底子薄弱、盈利空间有限,财务收支长期处于紧平衡状态。而绿色金融普遍具有收益率低、周期长、风险不确定性大等特征,随着绿色金融业务的迅猛发展,在“保本微利”的经营模式下,政策性银行的财务收支压力将进一步加大。在此背景下,政策性银行如何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条件,通盘谋划,有保有压、分类施策,在科学规划业务结构调整周期的同时做到防范自身财务风险、提高财务可持续能力,将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三)低成本资金来源有限,资源配置有待优化
在负债端,政策性银行可以通过发行绿色债券、申领中国人民银行再贷款、再贴现等碳减排货币政策支持工具等形式获取低成本专项资金。但绿色债券的发行要求和支持工具的申领标准均较为严格,筹资额度相对有限,难以覆盖银行自身绿色业务的资金需求。此外,与商业银行不同的是,政策性银行不吸收居民储蓄存款,市场化资金来源主要依靠发债,难以获取长期稳定的低成本资金来源,盈利底线较为脆弱,具体表现在:一是贷款净利差明显偏低且持续收窄。二是“短借长贷”期限错配问题仍然存在。三是激励机制有待加强。绿色信贷考核指标单一,绩效考核“指挥棒”的导向作用未能有效发挥。
(四)复合型人才稀缺,业财融合推进不够深入
政策性银行普遍缺少绿色金融领域的复合型人才。一方面,财务人员缺乏绿色领域知识储备,且未将绿色理念充分融入到财务管理工作中;另一方面,金融科技人才稀缺,在技术层面打通绿色金融的业务、财务数据要素的探索有限,难以为财务分析提供有力支撑。政策性银行大多自建或外购了财务共享系统和预算管理系统,以提供财务分析和决策支撑,但其前提是能够获取前端业务数据的支持。基于当前的数据条件和系统现状,政策性银行尚不具备在绿色金融领域实现业财广泛融合的前提,也难以为业务开展和结构转换提供决策支持。绿色金融背景下,需要财务人员树立“大财务”观念,依托金融科技,不断贴近前端业务,立足战略层面和全局角度分析问题、识别风险,进而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依据。当前,政策性银行还普遍存在财务部门与业务部门分工明确但合作有限的问题,业财融合仅限于较高层级。
二、绿色金融背景下政策性银行战略财务转型策略
(一)持续完善顶层设计,加快将绿色经营理念融入经营管理全流程
一是转换观念。政策性银行应统筹有序地推进绿色转型,将绿色发展理念落实到经营管理全链条,持续完善优化组织架构、制度规范和业务流程,使绿色转型有依据、战略财务转型有保障。
二是转换方法。绿色金融与传统金融在资金投向、评价标准和风险防控等方面均显著不同,这就要求政策性银行讲究策略方法,在制度保障、产品体系、业务流程、项目评价、风险管理、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全局性谋划,同时依托金融科技,打通业财管理环节,实现业财数据的高效对接和共享,做到先立后破、稳妥推进,进行全方位的自我重塑。
三是转换结构。绿色金融的高质量发展在于投放结构的调整,既要逐渐将更多资金投向低碳企业和低碳项目,又要适当提高绿色债券和绿色股权的占比。在评估摸清客户绿色转型进度、科学测算企业和项目碳排放情况的前提下,政策性银行应当开展前瞻性的财务评估测算,为转换结构提供专业建议,及时做好窗口期战略布局,科学规划结构调整的周期和力度,在业务发展和财务安全之间寻求“最优解”和“平衡点”,有计划地选择支持、维持、压缩还是退出。
(二)深化业财融合,注重科技赋能和人才培养
一是强化信息系统建设,筑牢业财融合的技术基础。在推动建立绿色信息共享机制的同时,政策性银行应根据重塑的业务流程,逐步构建兼具绿色属性识别、绿色效益测算、绿色信贷和投融资评审、绿色风险监测预警、监管统计报送等复合型能力的绿色金融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将业务流程嵌入系统中。再以财务共享中心和全面预算管理系统为抓手,将财务流程嵌入业务流程的关键节点,打通业务、财务、资金、经营管理各个环节,让财务参与到业务全流程管理,实现财务管理对业务流程的提前介入,驱动业务模式和业务结构调整优化。
二是培养能够将环境科学、产业政策和金融知识融会贯通的复合型人才。绿色金融的长期限、低收益、高风险特征对政策性银行财会人员全流程参与业务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政策性银行利润底子薄,财会人员需要多算“综合账”“长远账”,增强针对性与均衡性,统筹平衡经营让利与财务微利。通过强化对全行经营效益的动态监测,紧盯利润预算过程管理,关注各业务环节风险与效益,从而探索绿色业务自身实现保本微利或通过其他业务实现补亏的多重路径,进而推动结构转换,以实现财务管控职能靠前发力,实现对绿色金融全方位、全流程的战略型财务管理。
(三)加强成本管理,拓宽低成本绿色资金来源
一是积极利用央行结构性货币支持工具。2023年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印发通知,延续实施碳减排支持工具等三项货币政策工具,按贷款本金的60%提供资金支持,利率为1.75%,资金成本较低,是绿色金融优质的资金来源,政策性银行应用好中国人民银行结构性货币支持工具,发挥好政策性金融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二是择机发行绿色主题债券。合理安排发行进度,精细化做好存量债券到期管理,不断创新产品品种、优化期限结构,推动信贷结构与融资结构的匹配,实现筹资成本压降和流动性安全的平衡,提升绿色资金使用和管理水平。三是做好风险分担。积极探索通过担保基金、绿色保险、碳排放权抵押担保等方式降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投资的违约成本。此外,还可以通过争取绿色业务税收优惠和差异化风险权重的方式降低绿色产品的税收端成本和资本占用成本。
(四)优化资产端布局,严控财务风险
为避免对全行资产质量和经营利润造成冲击,在监管明确各行业碳排放测算标准的基础上,政策性银行应测算全行各行业贷款的碳排放强度,并结合自身“双碳”战略目标制定全行信贷结构调整计划,在保障对重要领域支持力度的前提下,对每年贷款的存量调整、增量投放结构进行设计,做到存量调整、增量做优“双管齐下”。
此外,财务要提前测算计划对财务收支的影响,并从财务战略的角度配合形成一年期和中长期的专项行动方案,统筹协调财务资源,分类施策,综合运用全面预算、绩效考核、管理会计、税务筹划等多种财务政策工具,保证财务在转型期平稳过渡的同时助力实现调整计划和全行战略目标;资产配置要适当向绿色股权和绿色债券投资倾斜,做到“不偏科”“不跑偏”,在高质量服务国家战略的同时实现自身的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五)强化目标导向,打通“效益考核——财务分析——经营指导——优化提升”链条
政策性银行应针对绿色金融领域构建全面、个性化的指标体系,在深入分析绿色业务历史经营状况和未来战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结合分支机构综合资源禀赋分组考核,既考虑总体总量、发展基础、贡献程度,又兼顾发展变化、结构优化、改善幅度。通过实行“分道赛跑”引导分支机构不断优化自身绿色业务布局。与此同时,财务可以借助差异化的考核和定价管理,建立事前下达计划、事中跟踪监测、事后考核评价的全流程管理机制,制定个性化的经营指导方案,统筹协调全行财务资源,助推业务结构、业务发展与国家战略、地方规划紧密结合,推动全行绿色业务高质量发展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
(作者单位:中国进出口银行财务会计部)
责任编辑 任宇欣
主要参考文献
[1]李钧.数字化转型背景下金融机构业财融合实施路径探究——以中国进出口银行为例[J].金融会计,2022,(8):7-11.
[2]戴浩羽.“双碳目标”下政策性金融绿色转型策略思考[J].中国经贸导刊,2021,(19):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