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优化公立医院财政项目预算绩效指标的思考
杨汶浠 刘墨荀 廖燕
随着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持续推进,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正在加快建设。目前公立医院已经建立了预算绩效管理闭环机制,构建了分级分类的财政项目绩效指标库,开展了单位、部门、财政层面的多维度绩效评价。但在管理实践中,公立医院财政项目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公立医院预算绩效指标为抓手,以业财融合视角分析实践问题并探讨相应优化对策,为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供参考。
(一)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预算绩效指标是财政、卫健委和医院间的信息反馈抓手,规范、清晰、业财融合的绩效指标有利于增强部门对预算的统筹安排和执行监控能力,增强提升财政和卫健委对于预算资金安排的科学性。结合业务实践,当前绩效指标体系主要存在脱离医院业务实际、对绩效目标反映程度不足、管理规则粗放、数据可用性差等具体问题。
一是绩效指标业财融合度低。部分指标与医院业务融合度较低,局限于事项是否完成、执行过程是否合规等事实判断,与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和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等医院战略目标脱节。例如,产出指标中...
优化公立医院财政项目预算绩效指标的思考
杨汶浠 刘墨荀 廖燕
随着财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预算管理改革持续推进,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正在加快建设。目前公立医院已经建立了预算绩效管理闭环机制,构建了分级分类的财政项目绩效指标库,开展了单位、部门、财政层面的多维度绩效评价。但在管理实践中,公立医院财政项目也存在一些问题。本文以公立医院预算绩效指标为抓手,以业财融合视角分析实践问题并探讨相应优化对策,为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提供参考。
(一)预算绩效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预算绩效指标是财政、卫健委和医院间的信息反馈抓手,规范、清晰、业财融合的绩效指标有利于增强部门对预算的统筹安排和执行监控能力,增强提升财政和卫健委对于预算资金安排的科学性。结合业务实践,当前绩效指标体系主要存在脱离医院业务实际、对绩效目标反映程度不足、管理规则粗放、数据可用性差等具体问题。
一是绩效指标业财融合度低。部分指标与医院业务融合度较低,局限于事项是否完成、执行过程是否合规等事实判断,与提升医疗服务能力、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和改善患者就医体验等医院战略目标脱节。例如,产出指标中修缮、设备和信息类的数量指标仅体现了项目涉及的实体数量,不能反映财政资金在提升医院效率、效益方面的作用,对医院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反映不足。此外,部分指标内涵不具体,医院在实操中难以判断。例如,效益指标中的“有效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其有效性判断标准不明晰。
二是绩效指标与其他预算考核事项重复。当前指标库中预算、资产类指标存在与其他预算管理规定重复考核的情况。例如,成本指标中“预算成本控制额度”指标与预算一体化系统中对财政项目支出总额的严格控制重复;产出指标中“新增设备台件数”“新增面积数”等指标与新增资产预算的考核重复。该类重复指标削弱了预算绩效监控和评价的约束力。
三是绩效指标管理规则粗放。指标管控规则落在二级指标,对三级指标仅有数量管控,缺乏业务导向规则;三级指标设置缺乏层次,对财政共性指标和医疗特色指标未作细分,指标设置的合理性依赖于单位和评审专家的自由裁量。由于绩效激励约束机制不完善,医院可以利用规则选择相对易实现的指标,避免对项目实效的约束。指标值管理过于刚性,仅有小于、等于、大于三种考核方式,完成任务即可得满分,不能体现完成效果的差异,不能激发缺乏追求卓越的动力。
四是绩效指标数据可用性差。由于信息管理工具缺位,当前卫健委对于项目绩效指标采用手工汇总和计算,难以统筹开展数据量化评价、合理性分析等精细化管理工作,在绩效评价中的可用性较差。
五是绩效指标与支出标准建设衔接度不够。绩效指标与现行支出标准缺乏映射关系,不能用于项目事前绩效评估中判断支出的合理性。部分指标标准值设置过低,与医院工作实际不符,绩效管理对支出标准和预算安排的参考性不强。
(二)优化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的建议
财政项目预算绩效管理水平的提升依赖于财政、卫健委和医院等代理人和委托人的共建共管。结合公立医院业务专业壁垒高、财政项目内涵差异大的实际情况,以增强指标的信息反馈能力、加强监督、强化激励约束为目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改进建议。
一是完善业财融合的绩效指标库。将绩效指标的着眼点从执行结果逐步转化到执行效果,丰富医疗服务、公共卫生等与医院职能密切相关的三级指标,强化绩效指标的目标导向。着重考核财政项目对医院临床能力、学科建设、质量安全、运营效率等综合价值的改善,并发布切合实际、易于衡量的指标值算法。开展临床访谈及调研,充分借助临床专家力量优化指标设计和管理。简化与收支预算、资产预算、政府采购预算等重复的指标。
二是增强绩效指标管理规则的弹性。将三级指标细化分类为事项完成类、产出数量类、执行效率类、结果效益类,制定差异化的指标设置规则,在权重上适度向效率、效益类指标倾斜。增强三级指标值的弹性,对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分层划档和按比例赋分,设置超额产出奖励分值,鼓励医院将财政资金效用最大化。
三是加强对指标数据的分析与运用。在部门层面开展多维度绩效指标大数据统计分析,引入成本效益分析、平衡计分卡等管理工具,丰富分析手段,增强分析结果的科学性。基于数据分析结果,制定指标标杆值,引导医院合理设置指标。加强量化分析结果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将指标数据与预算安排、干部任免等工作相结合,增强指标的激励约束力。
四是完善绩效指标信息化管理。将指标管控规则嵌入一体化系统,设置分强度的控制规则,筛选、阻断异常数据,从项目申报源头提升绩效指标设置的合理性。强化一体化系统的预算绩效指标自动统计分析功能,实时提取财政项目采购、履约、支付等过程数据,自动生成绩效指标值,加强事中执行监控能力。
五是加快推进与绩效紧密衔接的支出标准体系建设。界定并细化医院履职范围,结合医院各类财政项目的具体业务,将绩效指标值运用到投入方向、资金规模测算中,加强绩效评价对支出标准的支撑作用。逐步推动财政、卫健委、医院绩效指标数据的共建、共管、共享,建立公立医院绩效指标管理体系的数据库和参照系,加强对医院的事前事中引导和约束,提升医院财政项目管理质效。
(廖燕为本文通讯作者)
(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责任编辑 王词
主要参考文献
[1]江其玟,邱祉祎.公立医院预算绩效管理评价体系研究综述[J].中国卫生经济,2022,41(7):68-70+76.
[2]刘丹,宋战良,刘晓霞.业财融合理念下公立医院预算绩效指标体系研究与实践进展[J].中国卫生经济,2023,42(3):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