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机关是企业重要的外部公众之一。积极有效地开展财务公共关系活动,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企业与政府机关财务公共关系的基本要求
一是遵纪守法。企业财务部门应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原则,不编制和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自觉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二是企业要按时申报和主动纳税,不偷税、不漏税、不欠税、不抗税,及时足额地缴纳税款,这样会赢得政府的好感和赞赏,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三是企业应服从财政部门的管理,包括对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从业资格、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及其教育培训等工作的管理。四是企业应主动接受并配合有关政府部门的检查,协助政府做好监督工作。如果发现问题,应积极协助查明原因,并及时妥善地加以解决。五是贡献公益。当政府遇到经济困难时,企业如果主动慷慨解囊,帮助政府排忧解难,比如资助“希望工程”、援助“抗洪救灾”、赞助社会福利、文化教育事业、帮助政府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机关是企业重要的外部公众之一。积极有效地开展财务公共关系活动,对于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一、企业与政府机关财务公共关系的基本要求
一是遵纪守法。企业财务部门应坚持“诚信为本、操守为重、遵循准则、不做假账”的原则,不编制和提供虚假财务会计报告,自觉维护社会公众利益。二是企业要按时申报和主动纳税,不偷税、不漏税、不欠税、不抗税,及时足额地缴纳税款,这样会赢得政府的好感和赞赏,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创造良好的氛围。三是企业应服从财政部门的管理,包括对会计准则的实施,会计核算和会计监督,会计机构设置,会计人员从业资格、专业技术职务资格及其教育培训等工作的管理。四是企业应主动接受并配合有关政府部门的检查,协助政府做好监督工作。如果发现问题,应积极协助查明原因,并及时妥善地加以解决。五是贡献公益。当政府遇到经济困难时,企业如果主动慷慨解囊,帮助政府排忧解难,比如资助“希望工程”、援助“抗洪救灾”、赞助社会福利、文化教育事业、帮助政府解决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等,对塑造良好的社会形象、赢得社会公众的广泛赞誉、博得政府的信任和好感具有重要意义。
二、企业协调与政府机关财务公共关系的措施
1、与政府机关保持经常的信息沟通。企业首先应与单位主管部门、财政部门和税务部门等政府机关保持经常的信息沟通,以便及时了解最新的、涉及到政策优惠、财政扶持、减免税款等方面的具体规定。只有及时获取、掌握和研究这些信息,企业才能适时地调整本单位的会计和经营管理工作,使之符合政策规定,从而获得更多的政策或经济上的扶持。虽然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等信息现在向社会公开发布,每个企业都可以及时地、公平地获知,不再需要天天“盯”着政府,但政府机关毕竟是法规制度的制定者、发布者和监督者,它们拥有最终的解释权和执行权。企业要想真正理解、吃透政策法规的主旨和精神,主动保持与政府机关之间的信息沟通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前提条件。
2、主动向政府机关传播本企业的会计信息。一方面,企业的财务主管只有主动地向政府机关传播有关信息,才可能赢得政府的肯定、赞赏和信任,从而获得政府在财政或道义上对企业的支持和援助,比如拨款、贷款、减免税款、经济援助或舆论支持,这对于企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因为政府掌管的资源只能优先分配给那些值得支持的企业,政府必须了解和理解企业才能给予特别的待遇。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主管应及时、准确、真实地向其传播本企业的有关信息。同时,企业向政府机关反映情况时应做到既报喜又报忧,因为仅仅报喜可能是为了邀功请赏,仅仅报忧则可能是向政府伸手要援助。这两种倾向对于协调与政府的关系都是不利的。企业把对财经政策法规的贯彻落实情况、对政府管理的意见或建议等信息主动地与政府进行沟通,也便于政府部门及时改进工作。
3、协调双方的利益关系,实施全面的协调策略。政府机关与企业有着各自的社会经济目标和利益要求,二者需要相互支持,当出现利益矛盾或冲突时,也需要相互协调。相比而言,企业应该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实施全面的协调策略。一方面协调政府关系要针对所有对象展开,包括同中央政府、地方政府关系的协调,同上级主管部门及同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的协调等。针对不同的对象,协调的策略也应有所区别。另一方面,传播媒介的利用和沟通手段的选择也很重要。在协调与政府机关的财务公共关系中,一般较少利用大众传播媒介,更多地是通过人际传播,如言语传播中的汇报、请示,文字传播中的财务会计报告等形式。在沟通手段的选择上,既可以通过正式的组织沟通——公文、函件、会议等,也可以通过个性化的非正式沟通方式,比如组织参观指导、举办联谊活动、登门拜访等方式。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财务公共关系活动中,也离不开人际交往这种重要的沟通手段。当然,这里的利用人际交往手段与通常所说的“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是有本质区别的。
责任编辑 李斐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