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短期应收项目与应付项目是企业营运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营业务的短期应收项目主要包括应收账款与应收票据,这两项应收性资产是企业向客户赊销商品或服务而客户凭借商业信用暂时尚未支付款项形成的。尽管应收项目可以促进企业的销售,有利于增加主营业务收入,但过多的应收项目也不可避免地给企业带来了信用成本,其中包括由于应收项目占用资金而不得不放弃其他可获利性投资形成的应收项目机会成本,企业对客户资信状况进行调查等活动耗费所产生的应收项目管理成本。此外,一旦应收项目无法收回,企业还要为此承担损失的坏账成本。因此,应收项目的管理是企业营运资本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在主营业务收入一定的条件下,应收项目所占用的资金越少对企业越有利。当然,企业在授予客户一定限度商业信用的同时,自身也会利用商业信用向供货商赊购商品或服务,由此形成了短期应付项目,主要包括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应付项目为企业提供了无息的流动资金,是企业的一种短期融资渠道。笔者在此以沪市上市公司410家、深市上市公司378家1999年至2004年的应收、应付项目数据为样本,将应收项目与应付项目结合起来分析应收、应付项目与主营业务收入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趋...
短期应收项目与应付项目是企业营运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营业务的短期应收项目主要包括应收账款与应收票据,这两项应收性资产是企业向客户赊销商品或服务而客户凭借商业信用暂时尚未支付款项形成的。尽管应收项目可以促进企业的销售,有利于增加主营业务收入,但过多的应收项目也不可避免地给企业带来了信用成本,其中包括由于应收项目占用资金而不得不放弃其他可获利性投资形成的应收项目机会成本,企业对客户资信状况进行调查等活动耗费所产生的应收项目管理成本。此外,一旦应收项目无法收回,企业还要为此承担损失的坏账成本。因此,应收项目的管理是企业营运资本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笔者认为,在主营业务收入一定的条件下,应收项目所占用的资金越少对企业越有利。当然,企业在授予客户一定限度商业信用的同时,自身也会利用商业信用向供货商赊购商品或服务,由此形成了短期应付项目,主要包括应付账款和应付票据。应付项目为企业提供了无息的流动资金,是企业的一种短期融资渠道。笔者在此以沪市上市公司410家、深市上市公司378家1999年至2004年的应收、应付项目数据为样本,将应收项目与应付项目结合起来分析应收、应付项目与主营业务收入之间的关系及其变化趋势,以期为改进上市公司的运营状况提供一点借鉴。
1、沪深两市上市公司应收项目总额逐年递增。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尽管沪市410家上市公司应收项目总额在1999年至2004之间呈逐年增长趋势,但其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总值也在逐年增长,而且应收项目总额的增长率远远低于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总值的增长率。深市378家上市公司应收项目总额与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总值之间也基本存在同样的规律。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在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总值增长之后,上市公司应收项目总额并没有大幅增长,上市公司运营状况并没有恶化。
2、单位应收项目所产生的主营业务收入净额逐年递增。单位应收项目所产生的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反映的是一元钱的应收项目可以为企业带来的主营业务收入,是控制了应收项目对主营业务收入影响之后的结果。这个指标越大,说明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越强,可以通过增加产品或销售量、提高销售价格等手段增加主营业务收入。通过分析,笔者发现,沪市410家公司单位应收项目产生的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在1999年至2004年间逐年增长,表明这些公司的自身实力正在不断增强。从另一个角度讲,单位应收项目所产生的主营业务收入净额的递增也就意味着单位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所占用应收项目的递减,这表明公司为取得一定的收入,所占用的营运资本正在逐渐降低,公司营运资本的管理能力正在逐渐增强。深市378家上市公司也存在同样的规律。
3、应收项目总额与应付项目总额之间的差额逐年下降。在考察应收项目总额变化时,除了可以控制主营业务收入净额总值这个变量之外,还可以以应付项目总额作为控制变量进行研究,这样可以得出更有价值的结论,因为除了公司自身的运营可以影响应收项目,宏观经济环境、行业发展态势等都会影响公司的应收项目,从而导致应收项目总额的变化,因此应收项目总额的变化既可能是公司自身运作的结果,也可能是其他因素所致。一旦把应收项目总额与应付项目总额放在一起考虑,通过考察应收项目总额与应付项目总额之间的差额,就可以剔除那些宏观经济因素、行业背景因素,从而得出关于公司自身运作的更有价值的信息。通过分析可得出以下结论:尽管沪深两市的应收项目总额每年都在递增,但两市的应付项目总额每年也在递增,而且增幅远远超过应收项目的增幅。最重要的是沪深两市在1999年至2002年之间,尽管应收项目总额一直都大于应付项目总额,但其差额逐年缩小,而到了2003年和2004年,应付项目总额超过了应收项目总额,而且其差额有增大的趋势,这表明上市公司自身运作有所改善,已能够在交易活动中使用商业信用筹集资金,而不再仅仅是授予商业信用被别人占用资金。
责任编辑 刘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