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05-23 作者:朱小平 王大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 北京意科通信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大]
[中]
[小]
摘要:
一、几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过去在财会工作中流传着一个不知出处的“一分钱”的经典故事,说的是某会计人员在结账时,发现账实差了一分钱,于是加班一个晚上进行查核,最后终于找出了原因。喻意是财会工作是一丁对一卯,不能出差错,具有高度的确定性。这种事情在目前会计电算化时代已不多见,但是这种会计工作的确定性思维却深深扎根于广大财会工作者的观念中。
笔者见过两个与企业财会工作相关的案例,权且称之为“定价倒逼”与“极度不完全信息下的资本预算”事件。所谓“定价倒逼”的概要情况是,某公司出于激励与考核销售人员的目的,急需制定一套产品的内部考核底价,而将底价之上的价格决策权交给销售人员。该公司经营管理部(负责价格制定)经理找财会人员商讨具体的定价方法。在讨论过程中,财会人员提出,底价的确定应该在公司整体发展战略与营销政策等既定的情况下进行,比如是实行成本领先还是差别化战略,是薄利多销还是提供高附加值,是成本决定还是市场导向,在这些大原则未确定的情况下,无法准确地制定出所需的考核底价。换句话说,就是制定价格的工作应该建立在确定性的条件与情况之下,没有后者,前者无从做出。然而,实际情况是该公司的各项...
一、几个案例引发的思考
过去在财会工作中流传着一个不知出处的“一分钱”的经典故事,说的是某会计人员在结账时,发现账实差了一分钱,于是加班一个晚上进行查核,最后终于找出了原因。喻意是财会工作是一丁对一卯,不能出差错,具有高度的确定性。这种事情在目前会计电算化时代已不多见,但是这种会计工作的确定性思维却深深扎根于广大财会工作者的观念中。
笔者见过两个与企业财会工作相关的案例,权且称之为“定价倒逼”与“极度不完全信息下的资本预算”事件。所谓“定价倒逼”的概要情况是,某公司出于激励与考核销售人员的目的,急需制定一套产品的内部考核底价,而将底价之上的价格决策权交给销售人员。该公司经营管理部(负责价格制定)经理找财会人员商讨具体的定价方法。在讨论过程中,财会人员提出,底价的确定应该在公司整体发展战略与营销政策等既定的情况下进行,比如是实行成本领先还是差别化战略,是薄利多销还是提供高附加值,是成本决定还是市场导向,在这些大原则未确定的情况下,无法准确地制定出所需的考核底价。换句话说,就是制定价格的工作应该建立在确定性的条件与情况之下,没有后者,前者无从做出。然而,实际情况是该公司的各项经营战略正处于不断探索之中,尚不确定。
而“极度不完全信息下的资本预算”事件的梗概是这样的。某公司计划与某外商进行合资,需要进行资本预算。然而,由于该公司规模不大,市场营销人员水平有限,各种信息分散、内容不全且质量不高,甚至一些资本预算所需信息无法取得。文字表述可以是定性的,而盈利预测等却是定量的、实在的。于是,面对极度不完全的信息,面对大量的不确定性的因素,负责资本预算的财会人员茫然不知所措了。
这两个案例的一个共同点就是,不确定因素仿佛一头大象,挡住了我们的去路,束缚了我们的手脚,这是面对不确定性时的作为前的犹疑;而“一分钱”比喻则是对确定性的不倦追求与积极作为。表现不同,但观念相同,那就是思维的确定性、从思维到行为的确定性以及对这些的“追求”,也就是对不确定性的极度规避。然而,确定性是理想的,不确定性是现实的,抱着与现实脱离的理想,不是违背经济学中的“效率”,就是寸步难行。看来,有必要对我们的观念、思维进行重新审视。
二、从确定性与不确定性说起
自然科学的发展,特别是在17世纪牛顿力学体系建立以后,人们更坚定了这样的信念:世界是有秩序的,是可以预测的,世界具有基本的一致性和规律性,在偶然事件、表面混乱的现象背后隐藏着一般的规律;世界各种事物的规律性表现在彼此的因果关系之中,澄清了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就找到了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也就可以预测未来的结果。然而,即使在自然科学领域,因果联系的信念也受到了冲击。20世纪初自然科学的两大发现——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使人们认识到自然规律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事物的发展过程存在不确定性。近年来提出的非黑非白的“灰色理论”以及以“蝴蝶效应”为喻的混沌学,则更进一步对不确定性进行了证实。人类各学科的发展从来就不是孤立的,会计学科与财会工作也不例外。
三、会计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抛开现代日益复杂的经济现实,在二千多年前的不发达、相对简单的经济条件下,孔子提出:“会计当而已矣”。这个融入权变与中庸思想的“当”字,其实隐含了会计的不确定性。马克思指出会计是“观念的总结”,其中也有丰富的会计不确定性的内涵。被会计研究广泛使用的西方学者提出的四种国家文化维度中就有“不确定性规避”,这也隐含了“不确定性”的前提。国内学者也早已对不确定性会计进行了一些研究,如就经济活动本身分为高度、中度、低度不确定性三个档次,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会计问题。如果将会计视为镜子,那么被反映物是变化的、不确定的,镜子本身是有局限性的,如左右倒置,则镜子中的反映也将是不确定的,这其中还有光学、温度、湿度等条件的变化。
会计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确定是外在表现,是结果,不确定性是变化,是主观,是思维。会计处于由确定性上升到不确定性再上升到确定性再到不确定性这样的循环往复的螺旋式认识过程中,是一个面对不确定性日益加深并显化的经济环境与会计信息使用者信息需求而不断进行自身调整与完善的过程。这种不确定性是全方位的,并且受到与会计相关的其他学科不确定性加深的影响,如最初的历史成本计量属性到重置价值、公允价值、可变现净值等的提出;从简单的流水账到各种日记账、分类账、辅助账等的建立;从收支表到资产负债表、利润表、现金流量表、增值表等的演变;我国从大量行业会计制度并存到统一会计准则再逐渐到统一会计准则下的会计制度体系的初步建立;在传统会计基础之上提出的人力资源会计、环境会计、三维会计等新的课题;以及其他理论与实践操作的方方面面。从横向来看,国家间会计的差异、会计国际趋同过程中问题的种种、关于会计原则的争论及会计理论各流派的“丛林”现象,体现了这种不确定性并不仅仅存在于时间维度。
对于具体的财会工作,我们也可以从几个角度考察其不确定性,这种考察是我们建立与培养不确定性思维的必由之路。1、从时间维度考察,过去、现在与未来的会计事项都是不确定的。对于现在与未来的不确定性,我们还好理解。至于过去的不确定性,是由于一些过去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取决于对未来的估计,如售后服务费的预提;另一方面,如果过去的会计账项是完全确定的,也就没有了前期调整与追溯调整法的提出。其实,过去是“过去的过去”的将来,这是超越时间的考察。2、从空间维度考察,财会工作的小环境(如财会部门)、大环境(如公司)、大环境之环境(如行业)都处于变化中,都是不确定的,那么财会工作也必然是不确定性的,这可以按系统论原理进行考察。3、从主客体角度考察,人与人是差别性的,人具有“有限性”,人与经济业务是互动的,经济业务也是变化的、不确定的,那么依托于主客体的财会工作的不确定性也就已经内生。
四、谈谈不确定性思维与财会工作中的确定性思维
不确定性是相对的,不确定性思维就是相对的相对。如果抛开具体的名词表述,不确定性思维不是一个新的概念,它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思维当中。从冯友兰对中国哲学的“反者道之动”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这种不确定性思维。党的十六大提出的“与时俱进”是这种思维的最淋漓的发挥。今天,肯定世界的不确定性,树立不确定性思维,具有更重要的意义。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从学习的角度看,确定性思维是封闭式的,虽然也进行学习,但一旦获得新知识便形成定式;而不确定性思维是开放式的,学习是不断的、持续的,类似“为有源头活水来”。从人对事实的态度看,确定性思维的人对事物的判断往往趋于武断、定性,而不确定性思维在判断事物上则是宽容的、达观的。而从学习与态度方面考察,不确定性思维对于指导和修正我们的财会工作就显得尤其重要了。
在财会工作中建立与培养不确定性思维,首先要破除确定性思维的习惯,这就需要我们透过确定性思维在财会工作中的具体表现来进行深入分析。确定性思维在财会工作中的具体表现有:1、财会工作中的“懒”、“惰”、“拖”。这种现象不仅仅是来源于爱岗敬业精神的缺乏,更有其深层原因。上述案例中,由于缺乏不确定性思维,在面对工作中诸多不确定性因素时无所适从,这也是一种根源。“救火式”行为或被大量应用的“应急管理”都是这种“懒”、“惰”、“拖”的直接后果。在财会工作中冲破确定性思维的模式,也就避免了循规蹈矩与故步自封。2、会计思维中的主观型、经验型、教条型、保守型等错误的思维模式。3、缺乏承担责任的勇气与智慧。确定性的论据是推脱责任的重要砝码,是类似于舞弊三角理论中的“自我合理化”的重要支持。4、判断事物的局限与武断,缺乏宽容与达观。曾有这样一个事情,很早前出租车票是手写的,某财会人员发现某员工报销的一张出租车票是该员工自己填上去的,便认定该人弄虚作假,欺骗单位,但经过认真了解后才知道,是由于种种原因,出租车司机未填写就匆忙离去,而该员工实事求是地按实际金额填入空白发票中。看来,财会工作中的“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的背后也有一个确定性思维与不确定性思维缺乏的问题。
不仅仅在财会实际工作中,在会计研究、准则制定等方面,这种确定性思维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如准则的“救火式”制定,会计的极度稳健主义,会计人员的博弈,忽视具体制度与环境不同而片面强调西方会计理论与实务,会计研究中思维的定式、文风的八股化、争论的缺失与创新的匮乏,等等。确定性思维的背后存在着缺乏对社会与事物的正确认识,“明哲保身、但求无过”的圆滑,另类路径依赖或“羊群效应”以及“搭便车”心理等等。“物极必反”,会计上的极度求“真”必然导致会计信息严重失真。
五、我们应该做什么与怎样做
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逻辑顺序来看,观念应该先行。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新审视我们的思维进而调整重构我们的思维。下图是对财会工作中确定性与不确定性思维的一种分析,在我们的思维中,应该在“目前状态”与“理想状态”之间逐渐达到一种现实选择的“点”。这个选择过程可称之为思维方法的归正。
至于财会人员在工作实践中的选择,也就是思维方法归正后的表现与后果,这就不是笔者所能回答的了。从思维到行动,这过程有多长,路有多远,这也是不确定的。
对于财会工作中的不确定性思维,我们要澄清几种观点:1、不确定性思维是行为,不是犹疑,“确定”是其始与终;2、不确定性思维是对事物的更深刻把握,不是不可知论与怀疑论,不是诡辩论,不是否认确定性与夸大不确定性;3、不确定性思维不是灵活过度与无原则,也不是内心的浮躁与喧嚣,而是睿智的静默与果敢的行动;4、不确定性思维是过程,不是先验与结果,不是形而上学。
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在前无古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征途中,在财会工作中树立不确定性思维,具有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知识经济意味着不断的创新,意味着确定性认识的持续破除。在这个不确定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在充满不确定因素的财会工作中,“慎思”且“笃行”是不确定性思维的出发点与最终归宿。
六、不是结论的结语
回到前面介绍的“定价倒逼”与“极度不完全信息下的资本预算”两个案例,最终的结果是财会人员根据自己对公司内外各方面信息的掌握以及切实可行方法,及时地制定了内部考核底价与资本预算,从而有效地推动了相关工作的开展。当然,面对诸多的不确定性,出于观念上的不确定性思维,这些价格与预算也将进行适时的修正与完善。再回到本文标题中的“大象”,大象是什么,是柱子,是蛇,是墙,是扇子,是……,其实这都不是大象,但也都是,这是一个对事物的认识过程,同时也有一个不确定性思维的具体应用问题。如果按美国前财长鲁宾说过的“天下惟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来推理,他说的这句话也是不确定的,因为“天下惟一确定的就是不确定性”,进入了自相矛盾与悖论。这可能就是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的局限。作为商业语言的会计,这种局限也是存在的。这是会计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另一个视角。
责任编辑 张玉伟
相关推荐
主办单位:中国财政杂志社
地址:中国北京海淀区万寿路西街甲11号院3号楼 邮编:100036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240014 投诉举报电话:010-88227120
京ICP备19047955号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30967号网络出版服务许可证:(署)网出证(京)字第317号
投约稿系统升级改造公告
各位用户:
为带给您更好使用体验,近期我们将对投约稿系统进行整体升级改造,在此期间投约稿系统暂停访问,您可直接投至编辑部如下邮箱。
中国财政:csf187@263.net,联系电话:010-88227058
财务与会计:cwyk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1
财务研究:cwyj187@126.com,联系电话:010-88227072
技术服务电话:010-88227120
给您造成的不便敬请谅解。
中国财政杂志社
202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