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有多长?二千九百多个日日夜夜。从1996年6月5日召开的中国注册会计师特别代表大会到新一届具有历史意义的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整整八年了。
八年来,职业界历经了“两会联合”、“清理整顿”、“脱钩改制”、“上规模、上水平”、“审计失败”、“诚信建设”的九曲十八湾,在整合中求索,在求索中领悟,在领悟中阵痛,在阵痛中跋涉,在跋涉中孕育,在孕育中奋发!
而今,一个能够称作历史契机的新阶段就出现在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的面前,这个职业的复兴与崛起,也许并不遥远——只有从心到脚的距离。
走在寻找独立性的路上
八年前,我们面临的最大尴尬是,会计师事务所都无一例外地挂靠在政府机关或企事业单位上,有全国人大办的所,有外交部办的所,有解放军总参办的所……任何法典均不见记载的“挂靠”体制,阉割了注册会计师赖以生存的独立性。那时,如果有什么可以值得炫耀的话,我们只能炫耀背后的挂靠单位。国外同仁辛辣地嘲讽说,不具形式独立,也没有经济独立,更谈不上实质独立的执业机构徒有其表,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只有国有审计单位,没有会计师事务所。
这深深刺痛了我们!
更使我们心痛的是一家名叫“中诚”的会计师事务所,它在“长城机电设备公司”的验资项目中失足落水,酿成了“中诚不忠诚”的大祸。到了追究相关责任的时候,人们不约而同地发现,该事务所由某中央部委管辖,挂靠单位的责任是难以评判和计量的,于是,只好按行政处理方式草草将该事务所“扫地出门”。轰动一时的“琼民源”案,迅速触及了为人所诟病的挂靠体制,谁应当为审计过失承担最终的责任?会计师事务所究竟应该具有怎样的组织形式?作为政府机关与企事业单位附庸的执业机构有无生命力?凡此种种,竞相涌入我们的大脑,如同难解的方程式,答案须经反复验算。
我们尝试过“清理整顿”,旨在清洗会计师事务所在“人员、业务、组织、财务”方面的污渍,但事后发现,得以清洗的只是灰尘,不从制度上切断利益相关的脐带,独立性终将是梦中的奢侈品。后来,我们找到了一把叫做“脱钩改制”的钥匙,尽管随之认识到,会计师事务所可能已换了锁。但无论怎样说,脱钩的目的达到了——行业大事记肯定少不了证券期货会计师事务所限1998年12月31日脱钩的时间表——即使脱钩充其量是一种改良。毕竟,这是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的里程碑。至于改制,不用说当时远未完成,恐怕今天仍然是我们不能回避的任务。
要独立,看治理。今天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机制依旧脆弱:“一股独霸”有之,完全背离了矩阵式管理的行业规律;“人民公社”有之,像实行“耕者有其田,居者有其屋”一样实行“业者有其股”;角色切换和心态调整滞后,表现为合伙人或出资人扭曲的老板意识,表现为青年注册会计师的苦闷与彷徨,劳资关系紧张不再是一个陌生的话题……凡是风险管理与质量控制无效的案件,无一不是内部治理机制的缺失,无一不是独立性的沦丧。
路正长,夜正长。我们想在灯光下,找到独立性。
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们
注册会计师算不算弱势群体,见仁见智。窃以为,强弱姑且不论,注册会计师经常“受伤”是无疑的。
转型经济环境下的价值观嬗变、心态浮躁与金钱拜物教,不时袭扰着我们,我们的脚步因此而歪歪斜斜。新世纪伊始,我们激动,我们憧憬,仿佛一切都会因新旧更替而好起来。哪曾想,银广夏、麦科特等一连串的审计失败案如一瓢瓢冷水,兜头而来,我们只好品尝祸不单行的苦痛。听说一些同行不幸被惩处,我们黯然神伤,因为我们更愿意相信注册会计师的队伍中没有谁是多余的。
坏消息接踵而至。“补充审计”出炉了,这本不要紧,可要紧的是本土事务所出局了。倘若“洋审计”就是比“土审计”好,那么,所有的道德准则都失去意义,所有的反舞弊假设都不成立,所有的国际审计失败案都是无聊的故事,我们只需用洋会计师事务所代替本土事务所即可。不过,这倒有点像“开门揖盗”。
一些有权部门也不闲着。它们总是乐于出台针对注册会计师的规则、办法等规范性文件,尽管人们都清楚,这本来属于国务院财政部门和我们协会的职责范围。譬如,就某领域工作单独规定与会计准则、会计制度相冲突的核算方法,或强调本部门发布的实施细则的效力高于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或制定涉及对注册会计师的处罚或具有处罚性质的条文,甚至,积极设计、推行适应自身需要的审计报告模式,全然不顾《中国注册会计师独立审计准则》以及国际通行的做法……
这让注册会计师如何是好?按照这些有权部门的要求办理,难以通过行业内部与外部的业务监管;按照行业主管部门的规定“出牌”,眼下可能就会被有权部门驱逐。难为注册会计师倒在其次,长此以往,有权部门的权威性能剩几许?“条条”、“块块”处处插手的现象毕竟是计划经济的特色和遗产,公共服务性政府职能转变的宏观背景必将深刻地影响行政的行为方式,注册会计师行业不是“唐僧肉”,我们想做自己的主人!
有时,我们的受伤还来自于同行之间的踩踏、冲撞。某些注册会计师奉行“三不”潜规则——不团结、不合作、不友善。一味迎合有权部门,削尖脑袋入市“占座”;一边不满恶性竞争的乱象,一边开出令同行侧目而视的低价;面对不公正待遇集体失语,幻想搭便车;以庸俗人际关系和夸张的叫卖谋求市场范围……一句话,也怪自己不争气。
注册会计师意欲减轻责任,可是难以减轻太多,否则社会公众要你作甚,那是在自掘坟墓;注册会计师想承担责任,可又没能力全部承担,否则就是推翻了人类理性有限的铁律,那是在自套枷锁。一面要满足公众期望,一面要进行自我保护,既要取信于民,又要避免力有不逮,可怜的我们面对的不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而是“不能承受之重”啊!
宋代的范仲淹先生一定想不到,当年他在《岳阳楼记》中感怀的词句,可以贴切地用来描述中国注册会计师当下的状态,曰:“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
忧患也罢,痛苦也罢,既然注册会计师是我们的第一选择,既然市场经济舞台静候我们的出演,我们又怎能选择退缩,甚至逃避?
让我们携手同行,管它是雨,管它是风,我们有透视真相的双眸,我们有愈挫愈奋的神经!
阳光总在风雨后
回首彼时之路,我们风雨兼程,“一天天在长高”:
变化之一,诚信建设风生水起。诚信是注册会计师文明的酵母,是注册会计师安身立命之本。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以此为工作主线,不失时机地发布了《诚信建设指导意见》,正是点穴之举。
变化之二,专业素质持续提升。长期以来,制约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的瓶颈是:人员老化,思想老化,知识老化。曾经,我们不懂得现代审计的精髓,而习惯于传统经验式的“查账”;我们更不懂得国际会计准则、国际审计准则的内涵,只能在风急浪涌的执业之河中“摸着石头”。如今,我们深切地获知:人是事务所活动的“资产”。这些能给未来带来现金流量的“资产”已不再静候“减值”,而是只争朝夕地充实专业胜任能力。代表着生长力量的年轻人,以其学习型、国际化的姿态重新定义我们素质的疆域。
变化之三,执业范围不断扩大。从验资、资产评估、工商年检到证券期货业务、金融审计、管理咨询、其他鉴证,无不显现服务品种的创新与服务领域的拓展。这既是注册会计师深度掘进、创造供给的结果,也是社会公众与经济主体提出有效需求的标志。
变化之四,机构实力日益增强。观察会计师事务所的竞争力,无外乎有两个视角:人员与收入。八年一路走来,会计师事务所的实力可谓天翻地覆。美国一位趋势大师说,小不是美,大不是美,由小到大才是美。这恰好印证了会计师事务所规模发展的演进史与核心价值观。
变化之五,规律探寻更上层楼。以前的我们还懵懂地认为会计师事务所就是一般的企事业单位,内部管理多实施垂直、刚性与A型模式,而今,切开典型的会计师事务所内部治理结构,我们意识到,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是扁平、柔性与矩阵式。我们终于明白,这就是独特的事务所文化。
风雨中,倒下的是银广夏,立起来的是中国注册会计师;雨过天晴,我们再次出发。
新一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的召开立足于政府职能转变的宏观背景,立足于《行政许可法》实施的法律基础,立足于中介组织在市场经济发展中增势强劲的现实土壤,立足于我们行业革故鼎新、继往开来的时代责任。
大会要唱响的,惟有一曲主旋律:自律管理。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行业的辉煌,只有依靠我们——我们——自己!
新的理事会及其常务理事会、专业委员会以及专门理事会建立起来了,决策机制建立起来了,纠错机制建立起来了,维权机制建立起来了,技术支持机制建立起来了……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自律管理新体制破壳而出。
风雨来得任性,乌黑的头顶上,闪着彩虹。
责任编辑 刘黎静